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弦索腔考论
1
作者 马骕 《曲学》 2019年第1期25-97,4,共74页
我国戏曲剧种三百有余,其中宋元南戏的四大声腔及其支流,清代的梆子腔、皮黄腔、吹腔、乱弹腔等,向来是戏曲史著叙述的重点。唯独"弦索腔",由于文献资料匮乏、乐谱失传,鲜少论及;纵有之,也只是论说其在清初发展为地方戏腔种(... 我国戏曲剧种三百有余,其中宋元南戏的四大声腔及其支流,清代的梆子腔、皮黄腔、吹腔、乱弹腔等,向来是戏曲史著叙述的重点。唯独"弦索腔",由于文献资料匮乏、乐谱失传,鲜少论及;纵有之,也只是论说其在清初发展为地方戏腔种(系)的概况。而在元明时期雄踞曲坛、风靡大江南北的盛况,及其声腔面貌和艺术特色,所论甚少。"弦索腔",这个曾让明代士人为之痴狂、视为典范的声腔,如今却成为戏曲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它曾经横空出世,意气风发,而今却如露如电,几成泡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声 戏曲研究 戏曲剧种 元明时期 弦索腔 地方戏 梆子 宋元南戏
下载PDF
弦索腔曲牌[驻云飞]与弋阳腔渊源关系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英华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6,共5页
作为在北曲中未见、昆腔中较少使用,而在弋阳腔中常见的曲牌,[驻云飞]也是南北曲"自由化"过程中较完整保留早期词格和唱腔旋律特征的曲牌,这也为曲牌源流研究,甚至声腔源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驻云飞]由中原俗曲入南曲,... 作为在北曲中未见、昆腔中较少使用,而在弋阳腔中常见的曲牌,[驻云飞]也是南北曲"自由化"过程中较完整保留早期词格和唱腔旋律特征的曲牌,这也为曲牌源流研究,甚至声腔源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驻云飞]由中原俗曲入南曲,向声腔化演进,之后形成盛行南北的"种子"曲牌,形成高腔系中[驻云飞]类曲牌的基础,对高腔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弦索腔中的[驻云飞]系弋阳腔北上后与中原声腔再次融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云飞] 中原俗曲 弦索腔 弋阳
原文传递
扬高戏声腔考及其活态传承——兼谈乡村振兴战略下稀有剧种的保护路径
3
作者 刘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1期61-67,共7页
扬高戏是明清时期在中原地区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在音乐唱腔上属于弦索腔系统曲牌体。扬高戏产生后,曾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至民国年间,豫晋交界一带还活跃十几个民间职业戏班常年演出。“戏改”后扬高戏演出逐渐衰落,剧团... 扬高戏是明清时期在中原地区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在音乐唱腔上属于弦索腔系统曲牌体。扬高戏产生后,曾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至民国年间,豫晋交界一带还活跃十几个民间职业戏班常年演出。“戏改”后扬高戏演出逐渐衰落,剧团数量逐年减少,21世纪以来,其活态传承载体只剩下了一支摇摇欲坠的草根民间班社,2006年扬高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成为重要建设内容。在此有利政策下,大力扶植乡村本土剧团,扶植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稀有剧种演出,就成为了一条既可以丰富乡村文化、又可以传承稀有剧种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高戏 弦索腔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弦索声腔”词源考
4
作者 姚艺君 王宇琪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2,共6页
"弦索"语词释义具有多变性。唐代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弦;宋代作为词调、散段的伴奏乐器进入曲唱;明清时期是弦索官腔、弦索调以及弦索腔的发展时期;近代以来"弦索声腔"的研究成为中国戏曲声腔研究的重要组成... "弦索"语词释义具有多变性。唐代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弦;宋代作为词调、散段的伴奏乐器进入曲唱;明清时期是弦索官腔、弦索调以及弦索腔的发展时期;近代以来"弦索声腔"的研究成为中国戏曲声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索 弦索腔 弦索 弦索
原文传递
从花雅之争看戏曲音乐的多声腔混融现象
5
作者 程超 《音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100,共10页
通过对弦索腔中“昆弋腔”“昆榔”“子腔”的音乐形态分析,可认知清代花雅争胜过程中,“花雅同本”“花雅同腔”等戏曲音乐多腔混融的现象。花雅争胜,并非简单以花胜雅,而是花雅各部在相互交融、相互吸收中此消彼长。流传于冀、鲁、豫... 通过对弦索腔中“昆弋腔”“昆榔”“子腔”的音乐形态分析,可认知清代花雅争胜过程中,“花雅同本”“花雅同腔”等戏曲音乐多腔混融的现象。花雅争胜,并非简单以花胜雅,而是花雅各部在相互交融、相互吸收中此消彼长。流传于冀、鲁、豫等省的大弦戏、柳子戏、北调子等弦索腔中依然保留着诸腔融合的痕迹。昆曲与代阳腔混合,弦索腔与代阳高腔结合,弦索腔与吹腔、弋阳腔结合的混合腔形成,这是大运河连通南北两端戏曲声腔交流会通的结果,这反映出清代花雅争胜的另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索腔 花雅争胜 花雅同本 花雅同 混融
原文传递
北调子戏的发展脉络
6
作者 姬海冰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第3期159-160,共2页
北调子剧种起源于弦索腔。弦索声腔系统,或简称弦索腔,包罗剧种不少,它们都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明清俗曲腔系"。它们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筝、浑不思(或称火不思... 北调子剧种起源于弦索腔。弦索声腔系统,或简称弦索腔,包罗剧种不少,它们都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明清俗曲腔系"。它们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筝、浑不思(或称火不思)等弦索类乐器伴奏,经常被成为"弦索腔(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调子 曲牌弦索腔
下载PDF
简析柳子戏五大曲牌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新天 付颖 郑昕 《人文天下》 2020年第8期36-40,共5页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其中的“东柳”指的即为柳子戏。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及的“东柳”并不仅仅指的是山东地域的柳子戏,而是指在中国东部的中原地区流布的弦索腔系统的剧种,跨有山东、河北、...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其中的“东柳”指的即为柳子戏。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及的“东柳”并不仅仅指的是山东地域的柳子戏,而是指在中国东部的中原地区流布的弦索腔系统的剧种,跨有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交界的三十多县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子戏 南昆 弦索腔 中原地区 剧种
下载PDF
山东地方戏曲的梳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汶昊 《黄河之声》 2017年第24期161-163,共3页
当下地方戏曲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乐种的冲击,其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压,致使很多剧种频临灭绝。如山东的罗子戏、蓝关戏、渔鼓戏、靠山梆子等已经没有了专业剧团,剧种面临灭绝。文中对山东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系统以及民间俗... 当下地方戏曲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乐种的冲击,其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压,致使很多剧种频临灭绝。如山东的罗子戏、蓝关戏、渔鼓戏、靠山梆子等已经没有了专业剧团,剧种面临灭绝。文中对山东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系统以及民间俗曲时调四大戏曲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希望通过该文章的梳理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出山东地方戏曲保护政策,为山东的地方戏曲保护提供些许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索腔系统 梆子系统 肘鼓子系统 民间俗曲时调
下载PDF
从“梆锣卷”中的“梆”看康乾年间河南流行的梆子腔
9
作者 程超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55,61,共4页
《歧路灯》里的"梆锣卷"是"风搅雪"体制,该体制的形成是该期花雅声腔相互依存、同台融合的结果。清代河南地方戏曲声腔经历了"合腔"、"集腔"到"融腔"的过程,形成该期梆子腔"亦... 《歧路灯》里的"梆锣卷"是"风搅雪"体制,该体制的形成是该期花雅声腔相互依存、同台融合的结果。清代河南地方戏曲声腔经历了"合腔"、"集腔"到"融腔"的过程,形成该期梆子腔"亦梆、亦昆、亦弋、亦柳"的基本样貌,从唱腔形态上看,"梆锣卷"中的"梆"应该是清代流行大江南北的早期梆子腔,而非今天的河南梆子豫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梆锣卷 《缀白裘》 弦索腔 梆子
原文传递
论四大声腔之传播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1-67,共17页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①曾经是清代初期横行全国的四大声腔,其气势之盛,影响之巨,至今仍能随处见到表征。然而,迄今未见有人对其当时状貌作出描述。本文即拟在这一领域里作些尝试。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在此阶段的发展大势...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①曾经是清代初期横行全国的四大声腔,其气势之盛,影响之巨,至今仍能随处见到表征。然而,迄今未见有人对其当时状貌作出描述。本文即拟在这一领域里作些尝试。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在此阶段的发展大势是:昆山腔以官腔姿态雄居上层。以弋阳腔为主的南曲变调,因其语调方音方面的长处,在北方生生繁衍,逐渐被统称为高腔。北方在北曲杂剧衰歇过程中,各地流行的民间俗曲却日益蓬隆纠结,吸收南、北曲戏剧的舞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阳 西秦 梆子 昆山 弦索腔 魏长生 乾隆年间 罗罗 昆曲
原文传递
百转千回·世纪余响 河南越调的历史嬗变
11
作者 闫庆宾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4,共3页
河南拥有厚重的戏曲文化积淀。在纷繁多彩的地方戏曲类型中,越调可谓一枝独秀。在对这一戏种正本溯源的考述中,曾有包括“弦索腔说”“弋阳腔说”“梆子腔说”在内的诸多争论。20世纪之初,中国社会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原本栖息在农村... 河南拥有厚重的戏曲文化积淀。在纷繁多彩的地方戏曲类型中,越调可谓一枝独秀。在对这一戏种正本溯源的考述中,曾有包括“弦索腔说”“弋阳腔说”“梆子腔说”在内的诸多争论。20世纪之初,中国社会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原本栖息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的越调随之发生了由内而外的革新和转变,并显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现代”气质,由此踏上的百年沉浮之路可谓历尽沧桑,百转千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越调 梆子 历史嬗变 弦索腔 历尽沧桑 弋阳 文化积淀 农村社会环境
原文传递
清中叶剧坛的“花雅争胜”
12
作者 林叶青 《戏剧文学》 1998年第7期70-72,共3页
清代中叶,尤其是乾隆年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花雅争胜”时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为代表的众多地方戏(俗称“花部”)与昆剧(俗称“雅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近百年的角逐,
关键词 昆曲 近百年 梆子 戏曲发展 地方戏 弦索腔 花部 剧坛 弋阳 昆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