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凤庆地区箐头山花岗岩的特征——古特提斯洋碰撞汇聚向伸展转换的证据
1
作者 田素梅 刘军平 +6 位作者 范振华 包佳凤 孙柏东 俞赛赢 吴嘉林 朱勋早 宋冬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0-1296,共17页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因,其LA-ICP-MS U-Pb年龄为213±5 Ma,应当为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二叠纪。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箐头山花岗岩Na_(2)O/K_(2)O值低,富Al_(2)O_(3),铝饱和指数(A/NCK值)平均为1.18,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的特征(δEu=0.36~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Zr。在Rb—(Y+Nb)判别图解中,箐头山花岗岩投影点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并具有明显向板内花岗岩转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获得的213 Ma可能代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地壳由碰撞后造山向构造伸展转换的时限,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时代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昌宁—孟连结合带 弧—陆碰撞 箐头山花岗岩 云南凤庆
下载PDF
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章显 杨振强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年第4期249-255,共7页
本文根据对新几内亚火山岩的10个化学分析数据与典型埃达克岩进行对比,讨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微量元素特征为高锶(一般大于400×10^-6),Sr/Y比值平均〉41.7;在微量元... 本文根据对新几内亚火山岩的10个化学分析数据与典型埃达克岩进行对比,讨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微量元素特征为高锶(一般大于400×10^-6),Sr/Y比值平均〉41.7;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Sr、Ba正异常峰和明显的Nb、Th负异常。Y和重稀土元素Yb含量很低(分别为≤20×10^-6和1.9×10^-6)。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富集模式,La/Yb比值平均为9.3-27.8。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Mg#值〉0.45;87^Sr/86^Sr一般小于0.7045。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分别位于弧-陆碰撞带大地构造环境中的大洋岛弧和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埃达克岩的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和浅成热泉金矿成矿带的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安山岩 微量元素 弧—陆碰撞 斑岩铜—金矿 浅成热泉金矿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琪琪 张拴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华北地块北缘 弧—陆碰撞 伸展型岩浆活动 地壳增生
下载PDF
塔宁巴尔海槽断裂特征与构造演化
4
作者 何明勇 栾锡武 +5 位作者 魏新元 冉伟民 穆敬轩 叶传红 刘洁 陈建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0-302,共13页
塔宁巴尔海槽位于印度尼西亚班达弧的东南部,与帝汶海槽以及阿鲁海槽相连接。形成于澳大利亚大陆与班达弧的碰撞过程中,在弧—陆碰撞中,碰撞的轨迹、年龄和方式仍然存在争议,对于塔宁巴尔海槽是否为俯冲带也存在着争议。依据二维地震测... 塔宁巴尔海槽位于印度尼西亚班达弧的东南部,与帝汶海槽以及阿鲁海槽相连接。形成于澳大利亚大陆与班达弧的碰撞过程中,在弧—陆碰撞中,碰撞的轨迹、年龄和方式仍然存在争议,对于塔宁巴尔海槽是否为俯冲带也存在着争议。依据二维地震测线,运用生长指数与古落差法定量分析塔宁巴尔海槽断层,结合测井以及物源研究探讨塔宁巴尔海槽的断裂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塔宁巴尔海槽在白垩世与早上新世断裂活动较为活跃,与构造活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中生代的裂谷作用形成中生代的正断层,早上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弧发生碰撞,弧—陆碰撞导致塔宁巴尔群岛的隆升与塔宁巴尔海槽的沉降并引发了中生代断裂的再活化。海槽的变形持续至晚上新世,形成现今塔宁巴尔海槽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宁巴尔海槽 弧—陆碰撞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