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支地块晚二叠世弧后伸展:来自老挝川圹高原A型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新雨 王世锋 江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75-3690,共16页
印支地块老挝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很少公开报道,基于最近的野外考察和室内测试,本文报道了老挝北部川圹高原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古特提斯板块汇聚初期印支地块内部的伸展特性。Nuna花岗... 印支地块老挝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很少公开报道,基于最近的野外考察和室内测试,本文报道了老挝北部川圹高原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古特提斯板块汇聚初期印支地块内部的伸展特性。Nuna花岗岩体3个花岗岩样品的U-Pb年龄为258.7±1.9 Ma、259.0±1.7Ma及251.0±0.9Ma。花岗岩富硅(SiO_2平均含量71.94%),富FeOT(2.91%),富碱(Na_2O+K_2O平均含量9.2%,且K_2O含量高于Na_2O),贫镁(Mg O平均含量0.1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Zr、Hf、Rb、Th和U等元素,亏损Sr、Eu和Ti、Ba等元素,以及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平均927℃),显示A型花岗岩的性质特征。花岗岩全岩εNd(t)值和二阶Nd模式年龄分别位于-2.4^-2.1和1.20~1.22Ga之间,表明其岩浆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古老地壳。通过与印支地块陆壳增生事件的对比,作者认为Nuna A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古老地壳与少量幔源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的混合。Nuna花岗岩微量元素图解投点全部落入板内环境,结合其形成时代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作者认为Nuna花岗岩形成于华南地块向西南俯冲于印支地块之下由于板片回撤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全岩主量元素 稀土元素 钕同位素 弧后伸展环境
下载PDF
西昆仑晚古生代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
2
作者 张羽佳 李溪遥 +2 位作者 吴承泉 徐进鸿 张正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92,共15页
在西昆仑北部地区,由于古特提斯洋汇聚作用,导致形成弧后伸展构造带以及一系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本文着重综述以下几个问题:1)位于塔里木地块南缘上的塔木-卡兰古盆地带,由于坳陷作用连续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 在西昆仑北部地区,由于古特提斯洋汇聚作用,导致形成弧后伸展构造带以及一系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本文着重综述以下几个问题:1)位于塔里木地块南缘上的塔木-卡兰古盆地带,由于坳陷作用连续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于远域大陆弧后环境盆地;位于西昆仑地块北缘的奥依塔格-库尔良弧后盆地带,由于裂陷作用断续地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于弧后盆地。虽然这两个盆地带之间被铁克里克断隆带所分隔,但它们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时性。2)盆地中主要有两期岩浆岩活动,一是与盆地扩张期同生的“双峰式”岩浆岩(339~291 Ma),二是与盆地闭合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265~206 Ma);3)在盆地演化过程中,中泥盆世-早二叠世是盆地扩张期,在局部坳陷的封闭盆地和缺氧环境下形成同生沉积矿床,主要包括海相砂岩型铜矿床、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沉积锰矿床以及VMS型铜矿床;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盆地闭合期,由于盆-山转换作用导致沉积基底褶皱和岩浆活动,并形成了构造-热液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总之,晚古生代区域伸展构造环境受制于古特提斯汇聚作用,在这些盆地扩张到闭合的演化过程中,形成沉积型矿床、岩浆热液型矿床和构造-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盆地 弧后伸展环境 铅-锌-铜-锰矿床 西昆仑
下载PDF
广西钦州地区那丽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贾小辉 王晓地 +2 位作者 杨文强 牛志军 周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9,共8页
位于广西南部钦州地区的那丽岩体是华南地区(除海南岛外)报道的、具精确同位素年龄的海西期花岗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62Ma。二叠纪时期,羌塘-中缅Sibumasu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拼合,导致华南陆块俯冲于印支... 位于广西南部钦州地区的那丽岩体是华南地区(除海南岛外)报道的、具精确同位素年龄的海西期花岗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62Ma。二叠纪时期,羌塘-中缅Sibumasu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拼合,导致华南陆块俯冲于印支陆块之下,那丽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这种俯冲作用的较晚阶段——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地区 海西期 那丽花岗岩 弧后伸展环境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黑么花岗质岩体的成因与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玉顺 吴玉 +4 位作者 潘家永 王凤岗 姚建 韩文文 钟福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3-998,共16页
黑么岩体是在扬子板块西缘的攀枝花地区发现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它主要由肉红色和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组成。为探讨扬子板块西缘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肉红色和灰白... 黑么岩体是在扬子板块西缘的攀枝花地区发现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它主要由肉红色和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组成。为探讨扬子板块西缘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肉红色和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822.21±22)Ma(MSWD=3.5)和(822.1±4.4)Ma(MSWD=0.83),属新元古代。二者均具有弱过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属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浆源自高温低压下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入。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在A2型花岗岩和板块碰撞/陆缘弧的区域内。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黑么岩体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由俯冲体制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弧后伸展环境 黑么岩体 新元古代 扬子板块西缘
下载PDF
内蒙古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泽南 魏民 +5 位作者 杨建坤 倪克庆 张建珍 申晋青 刘腾飞 葛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9-794,共16页
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为了确定该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探讨其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 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为了确定该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探讨其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0.7±2.6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Na_(2)O+K_(2)O含量和较高的Ga/Al、(Na_(2)O+K_(2)O)/CaO值,相对贫CaO、MgO、Sr、Ba、Eu、Ti和P。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性,负铕异常明显(δEu=0.15~0.37)。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弧后伸展构造环境,为晚石炭世古亚洲洋向西伯利亚俯冲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长花岗岩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晚石炭世 弧后伸展环境 内蒙古阿巴嘎旗
下载PDF
四川省汉源地区苏雄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启示
6
作者 阚磊 徐争启 +1 位作者 田建民 吴广彬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9,共12页
为了解扬子陆块西缘铀成矿与苏雄组火山岩年代学特征、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铀富集机理,对扬子陆块西缘的铀富集与成矿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源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测... 为了解扬子陆块西缘铀成矿与苏雄组火山岩年代学特征、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铀富集机理,对扬子陆块西缘的铀富集与成矿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源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进行分析,苏雄组酸性火山岩富硅(SiO_(2)=66.27%~77.02%)、富钾(K_(2)O=2.72%~7.29%)、富铝(Al_(2)O_(3)=11.65%~18.84%),属钙碱性-碱性系列岩石;A/NK为1.43~3.12,A/CNK为1.36~3.01,属强过铝质。岩石相对富集Rb, Th, U,La, Ce,而相对亏损Ba, Nb, Ta, Ti,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ΣREE=196.83×10^(-6)~2 062.21×10^(-6)),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比值为4.10~13.63),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7~1.60)。样品具有相对高的10 000 Ga/Al值,锆石饱和温度908~1 003℃,指示其具有A2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定年结果显示苏雄组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为809.0±6.6 Ma, εHf(t)值为0.5~3.3,平均1.82,TDM1=1 266~1 337 Ma,平均1 303 Ma,为中元古代。苏雄组火山岩来源为中元古代的新增生中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组分加入,形成于俯冲大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表明了扬子陆块西缘俯冲环境的阶段性和复杂性,洋壳的俯冲后退造成富Na软流圈的上涌为铀的富集提供了萃取剂和热点,表明了840~780 Ma弧后发展至弧前的扬子陆块西缘具有一定的铀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雄组火山岩 构造环境 汉源地区 铀富集与成矿 弧后伸展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