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地质地球物理探测与制图 被引量:7
1
作者 傅命佐 刘乐军 +3 位作者 郑彦鹏 刘保华 吴金龙 徐小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447-1460,共14页
利用多波束全覆盖水深测量数据和地震、浅地层调查、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对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编绘了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图.指出琉球“沟-弧-盆系”地貌的发育和分布... 利用多波束全覆盖水深测量数据和地震、浅地层调查、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对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编绘了琉球“沟.弧.盆系”构造地貌图.指出琉球“沟-弧-盆系”地貌的发育和分布格局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琉球岛弧与东海陆架和陆坡构造地貌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前者地质构造上由吐噶喇火山脊、琉球褶皱脊和弧前增生楔及夹于其间的奄美拗陷和弧前拗陷组成,地貌上表现为岛坡海岭与岛坡断陷盆地相间分布的格局;东海陆坡是一个新生的被动型陆缘,地貌上表现为断阶型陡坡,地形变化连续.冲绳海槽构造上是一个弧后张裂带,带内构造活动强烈,火山活动和热液活动活跃,已经并正在发生海底扩张.海槽地貌的发育主要受雁行式排列的海槽扩张轴和东海陆坡断裂带、吐噶喇西缘断裂带的控制.海槽中央为沿扩张轴发育的中央裂谷盆地和中央火山链,西~西北侧为自东海陆坡坡麓向海槽中央倾斜的浊流堆积平原,东~东南侧为自琉球岛弧西坡坡麓向海槽中央倾斜的火山碎屑堆积平原.冲绳海槽在构造地貌上构成东海陆架和琉球岛弧的天然分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盆系 地貌分类 地貌制图 地球物理探测 海底构造地貌图 海槽地貌 琉球海沟
原文传递
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 被引量:111
2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2 位作者 李定谋 徐强 林仕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6-218,共13页
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碳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 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盆... 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碳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 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盆系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开始生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弧后裂谷盆地阶段(D)、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弧后洋盆阶段(C1-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结合带 时空结构 地史演化 弧-盆系
下载PDF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晚三叠世构造演化——来自理塘地区勇杰岩体地球化学、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3
3
作者 秦蒙 严松涛 +2 位作者 文浪 谭昌海 段阳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15-1625,共11页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特提斯构造体系的演化,形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义敦岛弧属甘孜-理塘弧盆系范畴,位于甘孜-理塘缝合带西侧。对义敦岛弧勇杰岩体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特提斯构造体系的演化,形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义敦岛弧属甘孜-理塘弧盆系范畴,位于甘孜-理塘缝合带西侧。对义敦岛弧勇杰岩体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为甘孜-理塘洋盆晚三叠世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证据。义敦勇杰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质细晶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4.2±1.4Ma和206.2±1.8Ma,整体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特征,负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亏损的特征,显示勇杰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明显具俯冲型花岗岩的特征,而花岗质细晶岩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总体反映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从俯冲至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属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理塘 义敦岛 勇杰岩体 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下载PDF
MULTI-ARC BASIN SYSTEM OF THE KUNLUN OROGENIC BELT AND PAN-CATHYSIAN CONTINENTAL ACCRE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YIN Fuguang, PAN Guitang and LI Xingzhen(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SC610081,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3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After Rodinia supercontinent was disintegrated in Late Proterozoic, an ocean, namely, Tethys Ocean, occurred between Gondwana continental group and Pan-Cathaysian continental group from Late Proterozoic to Mesozoic. F... After Rodinia supercontinent was disintegrated in Late Proterozoic, an ocean, namely, Tethys Ocean, occurred between Gondwana continental group and Pan-Cathaysian continental group from Late Proterozoic to Mesozoic. From Early Paleozoic to Mesozoic, Tethys Ocean was subducted toward Pan-Cathaysian block group, which results in backarc expansion, arc-land collision and forearc accretion. When the backarc basin expands and reaches the small oceanic basin, ophiolite melange will be generated. As accretion had already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earlier stage, the succeeding backarc expansion and the frontal arc position were migrated toward south correspondingly. Therefore, multiple ophiolite belts and magmatic rock belts occurred, and show a trend of decreasing age from north toward south. As the continental margin was split and migrated toward south and reached a high latitude position, i.e., with the shortening and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the sedimentary bodies at high latitude was accreted continuously toward low latitude area together with the formation of oceanic island, mixing of cold-type and warm-type organism was generated. Moreover,blocks split and separated from Pan-Cathaysian or Gondwana continental group cannot traverse the oceanic median ridge and joins with another continental block. As a result, the Kunlun belt on the SW margin of the Pan-Cathaysian land was resulted from the multi-arc orogenesis such as the backarc seabed expansion, arc-arc collision, arc-land collision oceanic bed, and the continuous southward accre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rc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Pan-Cathaysian land continental accretion
下载PDF
关于造山带研究工作的几点想法 被引量:1
5
作者 何龙清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1期34-38,共5页
根据在造山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提出 ,造山带的研究工作应 ( 1)注意识别和研究由沟—弧—盆系演化而成的造山带 ,( 2 )以构造研究为先导研究造山带地层 ,( 3)
关键词 造山带 研究方法 -弧-盆系演化 时间标尺 构造 地质事件
下载PDF
东秦岭灰池子花岗岩成岩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继春 胡受奚 +1 位作者 卢欣祥 张正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C00期154-161,共8页
灰池子岩基定位于东秦岭加里东沟-弧-盆褶皱系内的古岛弧带中,属于原地-准原地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机制为:加里东晚期,华北古板块南侧的东秦岭沟-弧-盆体系活动大陆边缘闭合,岛弧带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随着上冲岩片的... 灰池子岩基定位于东秦岭加里东沟-弧-盆褶皱系内的古岛弧带中,属于原地-准原地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机制为:加里东晚期,华北古板块南侧的东秦岭沟-弧-盆体系活动大陆边缘闭合,岛弧带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随着上冲岩片的逆掩叠置,下滑岩片的温度升高而发生强烈的脱水、去碱和去硅作用。在逆冲带强大压力作用下,这些饱含碱和二氧化硅的热流体被从下滑岩片中逐出,升腾至上覆岩片,上覆岩片被浸润而发生深刻的交代-重熔作用,最终形成原地-准原地改造型花岗岩。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中的同类型花岗岩相比,灰池子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其原因在于两造山带内具有不同的岩石建造。源岩的性质影响和制约着由其改造而成的原地-准原地改造型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池子花岗岩 成岩机制 “秦岭群”岩石组合 东秦岭加里东沟--褶皱 古岛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