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6σ鲁棒性分析的薄壁结构弯曲吸能特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伟 谷先广 +1 位作者 马尧 王新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结合试验设计、Kriging近似建模技术、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多种截面薄壁结构进行了确定性优化,并构造了基于6σ鲁棒性分析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了对薄壁结构的抗弯吸能特性的优化,并提高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关键词 6σ鲁棒性优化 Kriging近似模型 薄壁结构 弯曲吸能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梯形截面梁弯曲吸能特性研究及优化
2
作者 吕俊成 莫易敏 +1 位作者 王峰 徐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3,207,共5页
以梯形截面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梁的准静态三点弯曲试验仿真模型,提取仿真结果的加载力峰值、比吸能和平均加载力作为梁弯曲吸能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参数样本点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从而构建梁截面尺寸参数和梯... 以梯形截面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梁的准静态三点弯曲试验仿真模型,提取仿真结果的加载力峰值、比吸能和平均加载力作为梁弯曲吸能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参数样本点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从而构建梁截面尺寸参数和梯形截面梁弯曲吸能之间的近似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截面宽高比和倾斜角对梁的弯曲吸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一优化函数,利用序列二次规划优化方法对梁的弯曲吸能特性求优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梁 梯形截面梁 弯曲吸能 近似模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聚合物泡沫填充双管结构弯曲吸能性能优化设计
3
作者 李傲 周鸣昊 谷先广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8年第4期16-18,21,共4页
为探索更加轻质高效的吸能结构,满足碰撞安全性能设计需求,针对一种新颖的聚合物泡沫填充双管结构的弯曲吸能性能进行了参数研究及优化设计。优化设计考虑了3种不同的弯曲工况,以结构的外管厚度、内管外径及内管厚度为优化设计变量,以... 为探索更加轻质高效的吸能结构,满足碰撞安全性能设计需求,针对一种新颖的聚合物泡沫填充双管结构的弯曲吸能性能进行了参数研究及优化设计。优化设计考虑了3种不同的弯曲工况,以结构的外管厚度、内管外径及内管厚度为优化设计变量,以提升结构的比吸能(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为目标,并限制弯曲过程中的峰值力(Peak Crushing Force,PCF)。优化采用了一种综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实验设计、代理模型技术、优化算法的系统方法。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设计,聚合物泡沫填充双管结构最优设计在3种弯曲工况下的吸能性能均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填充管 多工况 弯曲吸能特性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钢板拉伸-弯曲式大行程吸能装置研究及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薛源 于尧 +1 位作者 冯推银 高广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77-1884,共8页
提出一种新型大缓冲行程吸能装置,该结构利用金属吸能板在冲击作用下产生重复弯曲-拉伸塑性变形吸收冲击动能,具有远大于其自有长度的变形行程。首先开展吸能结构样机落锤冲击试验,研究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吸能结构整个... 提出一种新型大缓冲行程吸能装置,该结构利用金属吸能板在冲击作用下产生重复弯曲-拉伸塑性变形吸收冲击动能,具有远大于其自有长度的变形行程。首先开展吸能结构样机落锤冲击试验,研究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吸能结构整个冲击过程稳定可控,初始峰值力为21.88 kN,稳定变形力为10 kN。随后建立有限元模型,经比较仿真结果与试验误差在10%范围内,充分证明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吸能装置的变形特性,以及钢板厚度和宽度,导轮半径和导轮数量对其吸能特性的影响。最终得出随着结构的板厚,板宽度,导轮数量的增加以及导轮半径的减小,装置的撞击力和吸能量均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弯曲吸能结构 冲击试验 数值仿真 耐撞性
下载PDF
Design rules of pseudocapac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ion adsorption,diffusion,and electron transmission over prototype TiO_(2)
5
作者 Lijing Wang Xiaolong Yao +8 位作者 Da Chen Jin Wang Zhenzhou Zhang Jieyu Liu Tianquan Lin Wei-Hua Wang Zhanglian Hong Fuqiang Huang Weichao W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91-399,共9页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performing pseudocapacitor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de materials from the aspects of electron transfer and electrolyte ion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Herein,these fact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performing pseudocapacitor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de materials from the aspects of electron transfer and electrolyte ion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Herein,these factors are considered over the prototype TiO_(2),and a high pseudocapacitance is achieved via the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defects,i.e.,oxygen defect(V_(O))and co-doped defect(V_(O)+N_(O)).The study is based on joint explorations of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and 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Relative to pristine TiO_(2)(300 F g^(-1)),defective TiO_(2) produces pseudocapacitance as high as 1700 F g^(-1).Moreover,defects induce small barriers for electron transmission caused by surface band bending.The 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 diffusion of H ions displays a much higher barrier in TiO_(2)-V_(O) than in TiO_(2)-V_(O)+N_(O).Such a result indicates easy H diffusion in the co-doped system.This wor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electrolyte 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defects on electron transfer.The results are also significant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upercapac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CAPACITANCE charge storage ion diffusion electron transmis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