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志国 毕深涛 《能源与环境》 2024年第2期12-15,69,共5页
利用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中试规模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运行93 d,研究启动过程中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浓度、沉降速度、脱氢酶活性、辅酶F420、胞外多聚物等特性... 利用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中试规模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运行93 d,研究启动过程中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浓度、沉降速度、脱氢酶活性、辅酶F420、胞外多聚物等特性指标。结果表明:随着HRT的缩短,系统内SS和VSS的含量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当HRT为13.5 h时,SS和VSS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3 g/L、47.3 g/L;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其沉降速度与粒径成正比,0.5~5.0 mm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介于55.2~163.8 m/h之间;颗粒污泥中脱氢酶活性和辅酶F420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HRT的缩短,两者含量逐步上升并趋于稳定,在HRT为13.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5 mg/(g·h)、0.2μmol/g;颗粒污泥的胞外多聚物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在1.4~3.1之间;启动完成后颗粒污泥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厌氧颗粒污泥中古细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barkeri)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 厌氧颗粒污泥 印染废水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法加速骨塑形改建的形态计量学观察及其现场人群干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昌林 薛刚 侯文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著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训练 塑形改建 骨折 应力性 军事人员
下载PDF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在高原部队的推广应用调查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索德福 冯廷春 +2 位作者 李洪波 赵至成 刘建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3-6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高原部队训练方式的改变,探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采用组)与传统训练法(未采用组)比较,按甲、乙两部整体抽样,将训练伤调查资料列表分析。结果新兵训练伤发生率采用... 目的 通过对高原部队训练方式的改变,探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采用组)与传统训练法(未采用组)比较,按甲、乙两部整体抽样,将训练伤调查资料列表分析。结果新兵训练伤发生率采用组较未采用组明显较低(P<0.01);2年以上军龄老兵两组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在高原新兵训练中有推广应用价值,对两年以上军龄的老兵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强化循环训练法 高原部队 推广应用 调查分析 训练伤
下载PDF
鼓气强化循环气扫式膜蒸馏过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高薇 于文静 +1 位作者 武春瑞 吕晓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6-99,104,共5页
在传统气扫式膜蒸馏的基础上,设计了鼓气强化循环气扫式膜蒸馏过程。在循环流动的原液中鼓入低压压缩空气,在膜内腔形成气液两相流,以强化膜蒸馏传质换热;在冷侧将吹扫气循环利用。研究了原液流速以及温度、浓度、气液体积比,冷侧吹扫... 在传统气扫式膜蒸馏的基础上,设计了鼓气强化循环气扫式膜蒸馏过程。在循环流动的原液中鼓入低压压缩空气,在膜内腔形成气液两相流,以强化膜蒸馏传质换热;在冷侧将吹扫气循环利用。研究了原液流速以及温度、浓度、气液体积比,冷侧吹扫气流速等因素对过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程通量随原液温度、流速及冷侧吹扫气流速的提高而增加;原液浓度较高时,鼓气强化对膜蒸馏过程通量的促进作用明显,3.5%的NaCl溶液浓缩2.5倍以后,鼓气强化气扫式膜蒸馏过程通量比未施加鼓气强化的通量提高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气强化循环气扫式膜蒸馏 气液两相流 聚偏氟乙烯 中空纤维膜 疏水膜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对大鼠骨骼肌有氧能力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任洪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比较跑步训练、游泳训练和强化循环训练对发展骨骼肌有氧能力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跑步组、游泳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n=5),运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比目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 目的比较跑步训练、游泳训练和强化循环训练对发展骨骼肌有氧能力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跑步组、游泳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n=5),运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比目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3种耐力性训练都能有效地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其中,强化循环训练较单纯游泳与跑步训练能更好地促进骨骼肌的塑形改建及提高骨骼肌的功能。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骼肌塑形的过程,并且有利于发展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运动 军事医学 强化循环训练 形态计量学
下载PDF
温度对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绍俊 王青 +1 位作者 余勇 陈惠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2期27-29,共3页
采用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研究温度条件对反应器处理效能和污泥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容积负荷和上升流速条件下,温度变化(40~14℃)对反应器COD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出水COD浓度稳定在70~90 mg·L-1,... 采用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研究温度条件对反应器处理效能和污泥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容积负荷和上升流速条件下,温度变化(40~14℃)对反应器COD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出水COD浓度稳定在70~90 mg·L-1,COD去除率在81%~83%。温度降低使颗粒污泥中间粒径(0.85~2 mm)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同时中间粒径范围内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呈逐渐变小趋势。微生物活性和EPS含量受温度影响的趋势相反,污泥脱氢酶活性和比产甲烷速率随着温度下降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EPS含量先降低、而后不断升高,尤其是S-EPS和TB-EPS含量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 城市生活污水 温度 颗粒污泥 微生物活性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 研究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16 0名新兵进行 8周强化循环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 新兵训练后双膝屈伸肌的峰力... 目的 研究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16 0名新兵进行 8周强化循环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 新兵训练后双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耐力比在不同测试速度 (6 0°/s,180°/s)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训练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8周的强化循环训练能达到全面发展新兵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和肌耐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训练 等速测试 膝关节 新兵
下载PDF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倩 《智慧健康》 2022年第27期107-110,115,共5页
目的 探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2018年高原部队入伍的400名士兵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的方式将其分组实施研究,抽取单号的200名士兵纳入对照组,采用部队常规耐力训练方法,抽取双号的200名士兵... 目的 探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2018年高原部队入伍的400名士兵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的方式将其分组实施研究,抽取单号的200名士兵纳入对照组,采用部队常规耐力训练方法,抽取双号的200名士兵纳入观察组,采取以循环训练法为中心的耐力训练方法,对比两组士兵训练前后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结果 训练前,两组士兵身体机能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士兵身体机能均有所变化,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更优(P<0.05)。训练前,两组士兵身体形态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士兵身体形态均有所变化,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更优(P<0.05)。结论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可有效提升高原部队士兵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得以提升,减少训练伤情况的发生,是一种值得借鉴及大力推广的训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 高原部队 训练伤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降低新兵应力性骨折发生率的探讨
9
作者 李宁辉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新兵 训练方法 强化循环训练法
下载PDF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碱减量废水的启动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波 张冉冉 +2 位作者 李方 田晴 马春燕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2-328,共7页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在固定外回流比R=0.5、HRT=24 h条件下,研究SCAR处理碱减量废水的运行特性。经过6阶段60 d的启动运行,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42%左右,反应器出水VFA浓度基本维持在约300 mg·L^...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在固定外回流比R=0.5、HRT=24 h条件下,研究SCAR处理碱减量废水的运行特性。经过6阶段60 d的启动运行,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42%左右,反应器出水VFA浓度基本维持在约300 mg·L^(-1),反应器沿高度方向对污染物降解出现了较明显的功能区划。反应器2号取样口污泥脱氢酶活性最高、3号取样口浓度最低,脱氢酶活性最高为5.16 mg·(g·h)-1(以VSS计),系统污泥辅酶F420浓度基本为逐渐增加趋势,启动完成时辅酶F420浓度最高稳定在0.016 7μmol·g-1(以VSS计)。SCAR对碱减量废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贡献的COD和UV254表现出不同的去除规律,实验条件下SCAR无法实现对苯系物的彻底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 碱减量废水 厌氧颗粒污泥 脱氢酶活性 辅酶F420
原文传递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中试启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波 毕深涛 +1 位作者 李方 田晴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73-4279,共7页
应用自主研制的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中试规模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研究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反应器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运行83 d,形成连续内循环并实现了对印染废水处理的高效稳定运行。在进水COD浓度1 000~3 650 mg/L、系统容积负荷... 应用自主研制的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中试规模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研究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反应器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运行83 d,形成连续内循环并实现了对印染废水处理的高效稳定运行。在进水COD浓度1 000~3 650 mg/L、系统容积负荷0.7~6.4 kg/(m3·d)条件下,废水COD和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55%和73%。反应器内较高浓度的NH+4-N保证了系统pH的稳定性,350~600 mg/L的NH+4-N浓度没有对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产生抑制作用,系统内也没有出现VFA(以乙酸计)积累。启动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增大、沉降性能变好。启动实验完成时,反应器内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以TF计)和辅酶F420浓度分别为3.4973 mg/(g·h)和0.1872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 印染废水 中试启动 脱氢酶活性 辅酶F420
原文传递
出水回流对强化循环高效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波 王大鹏 +2 位作者 李方 田晴 马春燕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722,共6页
采用强化循环高效厌氧反应器(strengthen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SCAR)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在HRT=13.5 h、平均容积负荷为4.1 kg COD/(m3·d)的条件下,研究回流强度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在回流比R=3和4时,反应器对COD的... 采用强化循环高效厌氧反应器(strengthen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SCAR)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在HRT=13.5 h、平均容积负荷为4.1 kg COD/(m3·d)的条件下,研究回流强度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在回流比R=3和4时,反应器对COD的平均去除率最高,而由于PVA难生物降解特性,回流比对PVA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各回流比条件下,反应器出水p H值均较进水时高,系统中未出现VFA累积现象。不同回流比条件下,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均保持良好沉降性能,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与脱氢酶活性、辅酶F420之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 印染废水 回流比 厌氧颗粒污泥
原文传递
低接种污泥量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生活污水
13
作者 杨波 郑凯 +2 位作者 李方 田晴 马春燕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7-832,共6页
采用强化循环高效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和运行特性。在低接种污泥量、回流比R=0.5、HRT为16 h条件下经过65 d完成反应器启动,系统出水COD稳定在约80 mg·L^(-1),VFA浓度约240 mg·L^(-1),颗粒污泥... 采用强化循环高效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和运行特性。在低接种污泥量、回流比R=0.5、HRT为16 h条件下经过65 d完成反应器启动,系统出水COD稳定在约80 mg·L^(-1),VFA浓度约240 mg·L^(-1),颗粒污泥性状良好,微生物活性增强。SCAR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受水力停留时间和反应器外回流比影响,微生物生化反应时间和在反应器中的空间分布状态共同决定着反应器的运行效果。SCAR反应器脱氮作用明显,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反硝化作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 生活污水 厌氧颗粒污泥 回流比 脱氮
原文传递
1Cr18Ni9Ti不锈钢的非比例循环强化性能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旭 田涛 安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8-705,共8页
对1Cr18Ni9Ti不锈钢进行了各种比例和非比例循环本构实验,其中包括国路径、正方 形、正菱形、蝶形、三角形和两种十字形应变路径.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非比例循环附加强化. 在相同的等效应变幅值下,材料的附加强化与路径密切... 对1Cr18Ni9Ti不锈钢进行了各种比例和非比例循环本构实验,其中包括国路径、正方 形、正菱形、蝶形、三角形和两种十字形应变路径.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非比例循环附加强化. 在相同的等效应变幅值下,材料的附加强化与路径密切相关.对于圆路径;其附加强化度最大 可达60%.通过对不同应变历史的实验研究表明,先前小的非比例度的加载历史对后继大的非 比例度路径的强化没有影响;而先前大非比例度的加载路径对后继小非比例度路径的循环强化 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比例循环载荷 循环塑性 附加强化 1Cr18Ni9Ti不锈钢 循环强化
下载PDF
基于强化学习单元匹配循环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锋 陈勇 +1 位作者 王家序 汤宝平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50-2059,共10页
为了解决当前人工智能预测方法在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中预测精度较差、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强化学习单元匹配循环神经网络(RLUMRNN)的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新方法。先采用滑动平均奇异谱熵作为滚动轴承状态退化特征,再将该特... 为了解决当前人工智能预测方法在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中预测精度较差、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强化学习单元匹配循环神经网络(RLUMRNN)的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新方法。先采用滑动平均奇异谱熵作为滚动轴承状态退化特征,再将该特征作为RLUMRNN的输入完成滚动轴承状态趋势预测。在RLUMRNN中,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构造单调趋势识别器,将轴承整体的状态退化趋势分为上升、下降、平稳3种单调趋势单元,并通过强化学习为每一种单调趋势单元选择一个隐层数和隐层节点数与其相适应的循环神经网络,从而改善了RLUMRNN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泛化性能;用3种单调趋势单元和不同隐层数、隐层节点数分别表示Q值表的状态和动作,并构造关于循环神经网络输出误差的新型奖励函数,以明确强化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小循环神经网络的输出误差,避免在Q值表更新过程中使Agent(即决策函数)盲目搜索,提高了RLUMRNN的收敛速度。通过双列滚子轴承状态趋势预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学习单元匹配循环神经网络 强化学习 奇异谱熵 状态趋势预测 滚动轴承
下载PDF
发挥学生在双循环强化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立勤 王治凯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第13期40-41,共2页
高等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宁夏医科大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基层需求和学生需要,拟在2009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中开展双循环强化式... 高等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宁夏医科大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基层需求和学生需要,拟在2009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中开展双循环强化式教学。为使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现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循环强化 主体作用
下载PDF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17
作者 李兆君 杨美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第1期80-81,共2页
在新医疗改革下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三年制临床医学改革中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次循环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小组式循环,采用边学边实践完成... 在新医疗改革下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三年制临床医学改革中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次循环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小组式循环,采用边学边实践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的过程。第二次循环为毕业实习,内容有临床医疗实践、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全科医学实践。通过两次循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形成新的临床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循环强化 模式改革
下载PDF
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花岗岩细观破坏影响的离散元研究
18
作者 张霄 于昊 +4 位作者 李壮 刘衍顺 张紫东 籍鑫雨 李相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03-2312,共10页
基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果,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等效晶质模型(GBM).根据室内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改进GBM模型晶内、晶间接触模型,建立能够准确表征循环加载强化作用的GBM强化模型,借此GBM强化模型揭示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花岗岩单轴压缩过... 基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果,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等效晶质模型(GBM).根据室内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改进GBM模型晶内、晶间接触模型,建立能够准确表征循环加载强化作用的GBM强化模型,借此GBM强化模型揭示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花岗岩单轴压缩过程细观破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峰前应力阶段,自锁效应造成的应力分布不同,导致晶内/晶间接触出现以张拉为主的裂纹,石英、长石依次成为承载主体;在峰后应力阶段,前期强化作用所积蓄的剪切能量得到释放,导致长石出现密集的晶内裂纹,是试块失稳的主要标志;长石周边矿物差异性失效引起长石矿物破坏路径改变,造成试块峰值应力随强化系数增大呈现波动性增长.构建的GBM强化模型为研究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脆性岩石不同加载路径细观破坏机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循环加载强化作用 离散元 GBM强化模型 微裂纹特征 细观破坏机理
下载PDF
金属薄板循环塑性强化模型及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炳毅 孟宝 万敏 《精密成形工程》 2019年第3期28-41,共14页
金属薄板塑性成形及回弹预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模型能否对材料变形行为准确描述。梳理了各向同性强化模型、随动强化模型、旋转强化模型、畸变强化模型以及各类微观强化模型,对不同模型的特点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同时... 金属薄板塑性成形及回弹预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模型能否对材料变形行为准确描述。梳理了各向同性强化模型、随动强化模型、旋转强化模型、畸变强化模型以及各类微观强化模型,对不同模型的特点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并讨论了标定强化模型中材料参数的各类循环加载实验方法。针对强化模型参数识别的问题,总结了常用的参数标定方法,分析了影响识别精度的因素。最后,介绍了不同强化模型在回弹预测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影响预测精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强化模型 循环加载实验 参数识别 回弹预测
下载PDF
材料低周疲劳中循环强化或循环软化的新描述
20
作者 商宏学 鲁阳 丁皓江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2期139-144,共6页
本文通过大量的LY12CZ铝合金、退火40CrNiMoA合金钢和BHW35压力容器钢三种不具有循环稳定特性的材料进行低周疲劳试验,提出了循环强化因子H(或循环软化因子)的概念,从而既能定量地又能统一地描述疲劳中的循环... 本文通过大量的LY12CZ铝合金、退火40CrNiMoA合金钢和BHW35压力容器钢三种不具有循环稳定特性的材料进行低周疲劳试验,提出了循环强化因子H(或循环软化因子)的概念,从而既能定量地又能统一地描述疲劳中的循环强化和循环软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周疲劳 循环强化 循环软化 金属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