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增强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宁 陆淑娟 +1 位作者 梁振 梁旭东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疾病患者7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28例和良性组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达峰时间、强化...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疾病患者7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28例和良性组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达峰时间、强化峰值、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数目及病灶血管管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血管管径、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血管管径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的强化峰值、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数目及病灶血管管径均大于良性组,但达峰时间低于良性组(P<0.05)。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管径、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855、0.905、0.971。结论与其他单独指标比较,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MRI 早期强化比值 病灶周围血管管径 鉴别诊断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朝鹏 陈国平 +2 位作者 鲍燕 王喜亚 孙蕾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8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曲线、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乳腺结节患者,用PHILIPS1.5TMR机器上的乳腺线圈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DWI信号、ADC值,在工作站上绘制病灶的时间-信...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曲线、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乳腺结节患者,用PHILIPS1.5TMR机器上的乳腺线圈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DWI信号、ADC值,在工作站上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化曲线,分析早期强化比值及达峰时间并将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在30例患者中良性病灶20例,良性病变病例中多数为多发结节,单发结节或肿块者边缘多光滑,可有分叶,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曲线中缓慢上升型(Ⅰ型,17/20),平台型(Ⅱ型,3/20),17例中早期强化比值均30%~40%,达峰时间>300秒,2例平台型早期强化比值55%~59%,达峰时间>300秒,1例平台期早期强化比值83%,达峰时间150秒。恶性肿块影多伴有毛刺,病变可成大片状、片状或条索状,病灶强化曲线呈平台型5例,呈流出型5例。早期强化比值80%~88%8例,早期强化比值36%~40%2例,9例<150秒达峰值,1例<250秒达峰值。良恶性病灶强化曲线中,以早期强化比值≥80%、达峰时间以150秒为标准,进行良恶性鉴别,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增强强化曲线中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在良、恶性病变中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强曲线 早期强化比值 达峰时间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MSCT同层动态扫描癌灶强化峰值、强化比值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焕敏 龚新占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1期46-49,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同层动态扫描癌灶强化峰值(PV)、强化比值(CER)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同层动态扫描癌灶强化峰值(PV)、强化比值(CER)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每组36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前接受MSCT同层动态扫描。计算PV和CER,并取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数。比较三组患者的PV、CER和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分析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关系。结果PV、CER和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在低分化组中最高,其次是中分化组,在高分化组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MSCT同层动态扫描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MSCT同层动态扫描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癌灶强化峰值 癌灶强化比值 肿瘤组织微血管数 相关性
原文传递
MSCT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技术下TDC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朝晖 邓绍强 +1 位作者 杨朝辉 黄松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3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技术下时间-密度曲线(TDC)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15例,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技术下时间-密度曲线(TDC)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15例,侵犯至黏膜下浅层21例,侵犯至肌层及黏膜下深层24例,侵及浆膜层或穿透浆膜层24例。另选择同期84例胃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时间-密度曲线(TDC)参数[强化峰值(PV)、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研究组不同浸润深度患者TDC参数,分析TDC参数与浸润深度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TDC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PV、PT、CER为(35.73±11.54)Hu、(38.21±12.63)s、(14.18±4.55)%,高于对照组[(21.26±7.05)Hu、(20.03±6.49)s、(10.37±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T、CER随浸润深度增加呈不断升高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胃癌患者PV、PT、CER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581、0.576、0.603,P<0.05)。ROC曲线分析,PV、PT、CER联合诊断的AUC为0.874,95%CI为0.820~0.927,较各参数单独诊断价值提高。结论MSCT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技术下TDC参数PV、PT、CER联合诊断胃癌价值较高,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评估肿瘤进展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 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技术 时间-密度曲线 强化峰值 峰值时间 强化比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