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聋儿短声ABR“Ⅴ”潜伏期-强度函数的大小与听力图构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戎 陶征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9-96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聋儿的短声ABR"V"波的潜伏期-强度函数(LIF)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探讨依据LIF来预测听力图构型的可能性。方法:按照LIF数值的大小将其分为改变明显组和不明显组,并分别测试这些聋儿的短纯音ABR,根据短纯音ABR的...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聋儿的短声ABR"V"波的潜伏期-强度函数(LIF)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探讨依据LIF来预测听力图构型的可能性。方法:按照LIF数值的大小将其分为改变明显组和不明显组,并分别测试这些聋儿的短纯音ABR,根据短纯音ABR的结果来分析短声"V"波LIF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记录正常幼儿组的结果作为对照。结果:明显组和不明显组的LIF值分别为(56.00±21.81)μs/dB和(16.53±6.73)μs/dB;他们的短纯音ABR 0.5~4.0kHz 4个测试频率的阈值分别为(65.00±7.32)、(68.13±6.55)、(70.63±6.80)、(78.12±8.34)dB和(93.13±7.04)、(79.37±7.72)、(69.38±8.54)、(66.25±8.06)dB。结论:聋儿短声ABR"V"的LIF数值较大者均为平坦或下降型听力损失,而较小者均为上升型听力损失,在1.0kHz尤其0.5kHz处听力明显比高频听力差。因此可以根据聋儿短声ABR"V"波LIF的大小来预测其听力图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性脑干反应 短声 短纯音 潜伏期-强度函数
原文传递
普氏蹄蝠下丘谐波内外神经元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信息的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琳 付子英 +4 位作者 王丽萍 危晨雪 邹丽芳 陈其才 唐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5-1244,共10页
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 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回声反应恢复率.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在某一补偿值下对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是否超过70%,可将其分为具有选择性(S)和无选择性(NS)的两类神经元.且谐波内S神经元所占比例(68%)远超过非谐波内S神经元(39%).分析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发现谐波内S神经元中相位型发放模式比例(44.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神经元.另外,虽然S和NS神经元的强度-潜伏期函数类型均以饱和型为主,但谐波内S神经元强度-潜伏期函数的最佳强度(best amplitude,BA)(95.3±14.0)dB SPL低于NS神经元的BA(104.1±10.2)d B SPL(P<0.01),同时也低于非谐波内S神经元的BA(109.7±7.9)dB SPL(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下丘水平,神经元就已对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的处理有了分工,集中在谐波内的S神经元通过提高对某一补偿值下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实现,对回声信息的精确编码,避免其他杂波干扰信息.同时,谐波内S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强度-潜伏期函数特点也满足其在复杂环境中精确声学成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频移补偿 谐波 发放模式 强度-潜伏期函数 普氏蹄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