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瞬时波强技术构建濡脉脉象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星宇 郭思薇 +7 位作者 魏世超 骆杰伟 曹双双 林宁 叶振盛 郭苗苗 孟晓嵘 黄昉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9-23,共5页
目的基于瞬时波强(WI)技术初步构建濡脉脉象图,丰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濡脉组(28例)与平和脉组(30例),使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寸口脉象,采集WI脉象图和数据,从压力波(P)、血流波(U)、WI[(d P/d... 目的基于瞬时波强(WI)技术初步构建濡脉脉象图,丰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濡脉组(28例)与平和脉组(30例),使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寸口脉象,采集WI脉象图和数据,从压力波(P)、血流波(U)、WI[(d P/dt)(d U/dt)]、时间三维构建濡脉及平和脉的WI脉象图,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寸口濡脉U波形总体趋势较平和脉起伏平缓,波幅减小,波宽增大,上升支和下降支斜率均较平和脉减小。P波的重搏前波(潮波,h3)靠近主波(h1)或提前出现,与主波融合呈宽大圆钝平顶,或h3超过h1而使波峰有切迹。濡脉前向压缩波(W1)较平和脉减小,前向膨胀波(W2)增大,W2波出现在较远离W1波处,WI波呈星状一角形态,下降支凹面向上。与平和脉组比较,濡脉W1、射血前期时间(R-1st)、射血时间(1st-2nd)、增大指数(AI)减小(P<0.05),W2、WI值推导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增大(P<0.05);协方差调整混杂因素后,2组W1、W2、R-1st、1st-2nd、AI、PWV-WI的总体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P波、U波、WI波三维构建的濡脉WI脉图能更准确地反映濡脉波形特点,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诊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濡脉 平和脉 脉象图
下载PDF
应用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稳刚 朱洪辉 +2 位作者 朱文晖 段星星 赵永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83-1885,共3页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I技术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3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检测,获得WI各参数,将两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①高血压组瞬时加速度...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I技术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3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检测,获得WI各参数,将两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①高血压组瞬时加速度波强(W1)和瞬时减速度波强(W2)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血压组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高血压组NA与颈动脉血流最大速度(Umax)呈正相关(r=0.66,P<0.01),对照组NA与Umax无相关性(r=0.34,P=0.07)。结论 WI技术是一种简单、无创的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技术 高血压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价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单剂量对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岚 郭静 +4 位作者 余革 温晓晖 汤庆 龙诗樱 麦幸欢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884-1887,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在全麻诱导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WI技术评价丙泊酚和依托咪酯注药前后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每组30例,依托咪酯(0.3 mg/kg)和丙泊酚... 目的研究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在全麻诱导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WI技术评价丙泊酚和依托咪酯注药前后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每组30例,依托咪酯(0.3 mg/kg)和丙泊酚(2 mg/kg)单剂量静脉推注。分别在注药前(T1)、注药后2 min(T2)和呼唤睁眼时点(T3)测定心率、无创血压,同时点测定超声WI值。超声WI参数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收缩中期的反向波(NA)、收缩晚期的瞬时减速度波强(W2)、射血前期时间(RW1)、射血时间(W1-W2)。结果 (1)丙泊酚组T2时收缩压、舒张压、W1、W2、NA、W1-W2较T1明显降低(P<0.01),R-W1明显升高(P<0.05);T3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W1-W2、R-W1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依托咪酯组T2与T1比较,以及与T3时相比较,所有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R-W1、W1-W2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技术能较好反映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单剂量静脉注药前后心血管系统的总体功能。与丙泊酚比较,依托咪酯在静脉注射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丙泊酚单剂量静脉注射会引起心血管功能的一过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丙泊酚 依托咪酯 循环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超声瞬时波强技术的生理性弦脉及高血压弦脉的三部脉诊能量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亚娟 肖沪生 +3 位作者 徐芳 刘萍 马菲菲 王艳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通过对生理性平脉、生理性弦脉及高血压弦脉患者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瞬时波强参数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及负向波面积(NA)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生理性弦脉及高血压弦脉的能量学变化特点,以期为脉诊研... 目的:通过对生理性平脉、生理性弦脉及高血压弦脉患者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瞬时波强参数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及负向波面积(NA)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生理性弦脉及高血压弦脉的能量学变化特点,以期为脉诊研究增加能量学方面的信息。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2例生理性平脉、54例生理性弦脉、55例高血压弦脉患者的颈总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瞬时波强参数进行探测及统计分析。结果:生理性平脉组与生理性弦脉组颈总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处的W1、W2及N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2组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处的W1值及颈总动脉、足背动脉的NA绝对值均低于高血压弦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生理性平脉组桡动脉处的NA值及颈总动脉、桡动脉处的W2值均低于高血压弦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血压弦脉组的能量学特点为收缩期处于代偿性高能量状态。瞬时波强技术可直接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能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并能拓展脉诊部位,可更全面地反映脉象特点,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脉象 三部脉诊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监测参附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岚 余革 +2 位作者 龙诗樱 邱少东 麦幸欢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9期2895-2897,290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瞬时波强(WI)技术监测参附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麻气管插管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参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注药前(T1)、滴注参附注射液/葡萄糖注... 目的探讨超声瞬时波强(WI)技术监测参附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麻气管插管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参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注药前(T1)、滴注参附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后1 min(T2)、全麻诱导期(T3)、插管前(T4)、插管后1 min(T5)、插管后10 min(T6)测量心率、无创血压以及超声WI各参数。超声WI参数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收缩中期的反向波(NA)、收缩晚期的瞬时减速度波强(W2)、射血前期时间(R-W1)、射血时间(W1-W2)。结果对照组T3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W1-W2较T1时明显降低,RW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5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W1-W2较T1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参附组T3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W1-W2高于B组T3时点,R-W1低于对照组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参附组T5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W1、W2、NA、W1-W2低于对照组T3时点,R-W1高于对照组T5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WI技术能较好评估参附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心血管功能的变化,预注参附注射液可以明显减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心血管的波动,起到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参附注射液 高血压 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国外硅橡胶补强技术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于亮 赵建青 张利萍 《弹性体》 CAS 2002年第4期50-54,共5页
总结了 90年代以来国外在硅橡胶补强方面的研究进展 ,概述了生胶、交联剂、催化剂和填料四方面对硅橡胶物理机械强度的影响。简要阐述了硅橡胶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强技术 外国 机理 硅橡胶
下载PDF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麦幸欢 汤庆 +6 位作者 林岚 龙诗樱 余革 何玮华 潘小环 邹格枫 霍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30例、依托咪酯组33例。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诱导前、后的右侧颈... 目的采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30例、依托咪酯组33例。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诱导前、后的右侧颈总动脉相关参数的检测,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等数值,统计分析组别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1丙泊酚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全麻诱导后血压、心率、W1、W2、NA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血压、心率、W1、W2、NA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两组全麻诱导后的比较中,丙泊酚组血压、W1低于依托咪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诱导后丙泊酚组LVEF、心率、W2、NA与依托咪酯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能对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综合功能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为临床选择全麻麻醉药物及其监测的层面上提供无创、更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瞬时波强技术在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璇芝 王楚彬 +2 位作者 许映斌 郑宝群 林腾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析应用瞬时波强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行血压测量、超声心动图检查及WI测量。结果:高血压组W1为(13.... 目的:探析应用瞬时波强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行血压测量、超声心动图检查及WI测量。结果:高血压组W1为(13.1±6.5)×10~3mm Hg·m/s^3,高于对照组(8.5±2.4)×10~3mmHg·m/s^3;W2为(3.9±0.6)×10~3mm Hg·m/s^3,高于对照组(2.3±0.5)×10~3mm Hg·m/s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W1与年龄呈正相关,对照组W1与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高血压组W2与脉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对照组W2与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度(PSV)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W1、W2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评价患者颈动脉弹性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而预测患者疾病进展及转归、预防脑血管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弹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3G UMTS网络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HSDPA/HSUPA 被引量:1
9
作者 彭伟刚 胡前笑 刘智军 《移动通信》 2005年第8期60-63,共4页
HSDPA和HSUPA是3GPP协议规范中定义的UMTS网络无线链路增强技术,分别在Release 5和Release 6中引入。文章在介绍HSDPA和HSUPA采用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两种无线链路增强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 移动通信 3G UMTS网络 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HSDPA HSUPA
下载PDF
瞬时波强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功能与颈动脉弹性变化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晓韵 张文华 +3 位作者 翟军 贾婷婷 杨赟 夏稻子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结构、左心室功能变化与颈动脉弹性变化。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左心房内径大小(左心室正常)分为左心房增大组(A组)68例和左心房结构正常组(B组)52例,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结构、左心室功能变化与颈动脉弹性变化。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左心房内径大小(左心室正常)分为左心房增大组(A组)68例和左心房结构正常组(B组)52例,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于左心室长轴,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脉冲式多普勒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应用组织多普勒获得左心室侧壁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并计算E/E';及WI技术中的颈动脉各参数,包括收缩早期正向波(W1)、收缩晚期和部分等容舒张期正向波(W2)、收缩中期负向波(NA)、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和顺应性(AC)。结果 (1)与C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LVEF、E/E'、W1、NA、PWVβ、β和Ep均升高,W2和AC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与B组比较,A组患者的LVEF、E/E'、W1、NA明显升高,而W2和A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VEF与W1呈正相关(r=0.667,P<0.01),E/E'与W2呈负相关(r=-0.584,P<0.01)。结论 WI技术能够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及左心结构功能的变化。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增大时,WI检测指标能够较明显地反映出颈动脉弹性下降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高血压 原发性 颈动脉 心房结构 心室功能
下载PDF
瞬时波强技术联合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桡动脉弹性及结构异常
11
作者 李婷 张宇虹 苏本利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年第8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技术联合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桡动脉弹性及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按根据病程分为两组,A组(病程≤10年)42例,B组(病程>10年)42例,另选取42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瞬时波强技术...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技术联合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桡动脉弹性及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按根据病程分为两组,A组(病程≤10年)42例,B组(病程>10年)42例,另选取42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瞬时波强技术分别检测各组桡动脉弹性,同时应用超声测量其双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r IMT),并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的血管顺应性(AC)、瞬时加速度波强(W1)及瞬时减速度波强(W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B组AC、W1及W2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血管压力应变弹性(Eρ)、血管硬化参数(β)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均高于正常对照组,B组Eρ、β及PWVβ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负向波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r IMT均大于正常对照组,B组r IMT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瞬时波强技术联合超声可客观、无创地评价2型糖尿病桡动脉弹性及结构的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超声检查 糖尿病 2型 桡动脉 弹性
下载PDF
瞬时波强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12
作者 靳璟 聂宏娟 芦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2期118-119,121,共3页
目的运用瞬时波强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测量,探讨其中的减速度波强W2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反映。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血流流速曲线图)测量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 目的运用瞬时波强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测量,探讨其中的减速度波强W2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反映。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血流流速曲线图)测量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其二者比值(E/A)并运用WI分别测量志愿者及患者左侧颈总动脉,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DM2组与对照组比较,E/A小于对照组,W2大于对照组(P<0.05),DM2组与DM1组比较,E/A小于DM1组,W2大于DM1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瞬时波强技术中的瞬时减速度波强(W2)可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左室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图 瞬时波强技术 瞬时减速度波(W2)
下载PDF
颈动脉瞬时波强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动脉整体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安泉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年第9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不同左室构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动脉系统整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Ganau分类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23例)、向心性重构组(18例)、向心性肥厚组(28例)及离心性肥厚组(11...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不同左室构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动脉系统整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Ganau分类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23例)、向心性重构组(18例)、向心性肥厚组(28例)及离心性肥厚组(11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内径,计算左室质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比值(E/E’)。于右侧颈总动脉行WI检查,记录各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除离心性肥厚组外,高血压病其余各组瞬时加速度波强(W1)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病各组瞬时减速度波强(W2)均小于对照组(P<0.05),负向波面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时间参数方面,除离心性肥厚组心电图R波至第一个正向波波峰时间(R-W1)显著延长,两个正向波之间的时间(W1-W2)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外,余高血压病各组R-W1及W1-W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I技术各指标能简便、准确地综合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动脉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高血压病 原发性 心室功能 动脉功能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与瞬时波强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
14
作者 饶琰 雷阳 鄢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3期2432-243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与瞬时波强技术(WI)技术评估外周大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AMI病人(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60例(SAP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与瞬时波强技术(WI)技术评估外周大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AMI病人(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60例(SAP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WI、ET、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3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AMI组、SAP组颈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p)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收缩早期正向波峰值(W1)、收缩晚期正向波峰值(W2)及反向波面积(NA)低于对照组、SAP组(P<0.05);3组颈总动脉硬度指数(β)、颈总动脉顺应性(AC)、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W1顶点至W2顶点的时间(W1-W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AMI病人Ep、AC低于三支病变AMI病人(P<0.05),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AMI病人W2、NA高于三支病变AMI病人(P<0.05),不同病变支数AMI病人β、PWVβ、W1、W1-W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病人应用ET与WI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外周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回声跟踪 瞬时波强技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金属/复合材料胶接界面强韧化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召 何惊华 +3 位作者 张浩然 龙昌 程明 潘蕾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75,共12页
金属/复合材料界面胶接性能通过界面强度和界面韧性来衡量。优异的界面强度可以保证材料受到应力载荷时界面不会发生分层和开裂,优异的界面韧性可以增加裂纹扩展时的能量耗散。研究发现,增加胶接面积、提高界面活性,以及改善界面复合材... 金属/复合材料界面胶接性能通过界面强度和界面韧性来衡量。优异的界面强度可以保证材料受到应力载荷时界面不会发生分层和开裂,优异的界面韧性可以增加裂纹扩展时的能量耗散。研究发现,增加胶接面积、提高界面活性,以及改善界面复合材料的浸润性可以有效改善界面胶接性能。此外,优化界面纳米增韧颗粒尺寸以实现机械互锁效应,以及设计金属表面的规则微结构来减少界面应力并延缓裂纹扩展,都能大幅度提高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强韧化性能。因此,本文从界面强化、界面韧性及界面强韧化3个方面,阐述了改善金属/复合材料界面胶接性能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表面处理 界面 界面韧化 界面韧化技术
下载PDF
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生态重塑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建新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目的】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非常广泛,为新闻传播行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生态重塑正在改变新闻行业的发展方向,科学认识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态中的作用对于行业发展非常... 【目的】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非常广泛,为新闻传播行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生态重塑正在改变新闻行业的发展方向,科学认识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态中的作用对于行业发展非常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强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新闻传播生态重塑活力因子,全面分析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态的作用。【结果】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加快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准确性,还能通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来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荐,这种技术使新闻传播更具效率和便利性,同时也提供了更广泛的新闻选择。此外,强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媒体机构洞察用户偏好和行为模式,以更好地进行编辑和推广。【结论】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生态重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将持续影响我们获取和传播消息的方式,行业从业人员应在强化对该技术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参与度,将其充分利用以便服务于新闻传播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 新闻传播 智能出版
下载PDF
C50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的早强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耀刚 卢东 +4 位作者 王帅飞 赵成 赵康喆 李炜光 王振军 《公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7-222,共6页
掺矿物掺合料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矿物掺合料水化活性低,导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缓慢,这会严重影响一些有早期张拉要求且工期紧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严寒地区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研究... 掺矿物掺合料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矿物掺合料水化活性低,导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缓慢,这会严重影响一些有早期张拉要求且工期紧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严寒地区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研究通过低水胶比、掺早强水泥和引入早强组分等手段对掺矿物掺合料的C50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的早强技术开展了研究,并利用MIP和SEM分析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早强技术可将混凝土张拉时间由7d提前至4d,且28d强度不倒缩,混凝土孔隙率降低、结构更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高性能混凝土 强技术 矿物掺合料
原文传递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研究
18
作者 霍亮 邵甜英 +3 位作者 宋佳 李翠珍 迟衡 迟培云 《土木工程》 2024年第8期1359-1363,共5页
从理论上和原材料上分析了尽可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机理,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文章提出的技术手段能比较容易地配制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strength and performance of concre... 从理论上和原材料上分析了尽可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机理,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文章提出的技术手段能比较容易地配制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strength and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as far as possibl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from raw materials, and verified through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per high-strength an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an be easily prepared by the proposed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超高、高性能、配制技术
下载PDF
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为例
19
作者 孙狮醒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7期79-82,共4页
【目的】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为例分析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现状,阐明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促进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产生的实践意义。【方法】基于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从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地方频道发展的价值... 【目的】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为例分析基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现状,阐明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促进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产生的实践意义。【方法】基于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从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地方频道发展的价值出发,围绕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地方频道媒介化变革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强人工智能技术为地方频道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和推荐机制,带来更高效的运营管理和资源优势,极大助力了地方频道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发展,尤其在内容生成与推荐、多媒体融合报道、受众互动与参与几方面极具优势。【结论】通过将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地方频道发展,能够有效助力其媒介化变革进程,进而助力地方频道的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地方频道 媒介化变革 河南广播电视台 民生频道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新媒体客户端的优化策略研究
20
作者 孙狮醒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8期134-137,共4页
【目的】围绕我国地方频道新媒体客户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新媒体客户端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策略。【方法】从地方频道新媒体客户端面临的发展掣肘出发,以河南广播电视台... 【目的】围绕我国地方频道新媒体客户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新媒体客户端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策略。【方法】从地方频道新媒体客户端面临的发展掣肘出发,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为例,探讨强人工智能技术对优化地方频道新媒体客户端的价值,并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结果】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拓展跨界合作与内容生态、加强智能推荐与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互动体验、强化安全防护与隐私保护机制是未来优化方向。【结论】强人工智能技术是地方频道实现长远发展的有力工具,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新媒体客户端在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获得了显著发展,未来应该不断推进地方频道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河南广播电视台 民生频道新媒体客户端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