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融合背景下我国行政审判模式的重构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学贤 邹焕聪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9-43,共5页
在全球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大行政审判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而不宜继续沿用。未来行政审判模式不应是单纯的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而应吸取两者的优势之处,选择... 在全球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大行政审判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而不宜继续沿用。未来行政审判模式不应是单纯的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而应吸取两者的优势之处,选择职权—当事人主义模式,并按照此种模式对我国行政诉讼有关制度进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审判模式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强职权主义 职权-当事人主义
下载PDF
行政审判方式的特点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胡肖华 江国华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5-40,共6页
行政审判方式是为实现行政审判目的而设置的诉、辩、审三方相互制约或制衡的一种动态的职能化的机制。其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强职权主义、重审查主义和浓象征主义三个方面。
关键词 行政诉讼 审判方式 特征 强职权主义 重审查主义
下载PDF
论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当事人地位 被引量:2
3
作者 蔡泳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国民政府的《民事诉讼法》不论从立法技术、规范程度还是法典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法治理念来看,比起陕甘宁边区的法律制度都高出了太多,但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运行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虽然没有尊... 国民政府的《民事诉讼法》不论从立法技术、规范程度还是法典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法治理念来看,比起陕甘宁边区的法律制度都高出了太多,但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运行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虽然没有尊重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但却做到了对当事人地位的充分尊重。重兴与再构法院调解,应当看到,调解本身所特有的那种与诉讼相比较为宽松的氛围,使得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程序规制。在这种条件下,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某种要素仍然值得我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强职权主义 当事人 法院调解
下载PDF
全球两大审判模式的融合与中国行政审判模式的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邹焕聪 方必基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29-31,共3页
全球两大审判模式———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已不再截然分野,走向互相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必须加以抛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未来的行政审判模... 全球两大审判模式———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已不再截然分野,走向互相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必须加以抛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未来的行政审判模式既不是当事人主义,也不是职权主义,而应选择职权———当事人主义,并按照此种模式对我国相应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审判模式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强职权主义 职权——当事人主义
下载PDF
民事诉讼程序权利的保障: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浩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2,共7页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强职权主义模式转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后,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当前诉讼实务中仍然存在着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认定未经辩论的事实、未能适时公开法律见解和心证、强调中立而忽略...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强职权主义模式转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后,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当前诉讼实务中仍然存在着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认定未经辩论的事实、未能适时公开法律见解和心证、强调中立而忽略实质平等、对调查取证过于消极、过分追求诉讼效率。为强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需要增强辩论原则的约束性、要求法官适时公开法律见解和心证、适度帮助弱势一方当事人、适当行使调查取证权、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程序权利 保障
原文传递
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发展七十年 被引量:10
6
作者 汪海燕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3,共13页
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年—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标志... 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年—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标志,审判制度改革吸纳了对抗式因素和人权保障的内容,审判理念趋向法治化和文明化,审判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细化。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以审判为中心'成为审判制度改革的关键词;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原则,建立了'对抗与合作''对席与缺席'多元化的审判模式。然而,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及其运行与'审判中心'的要求存在差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也亟待完善。法律应将无罪推定、审判中心确立为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并填充、补漏相关制度和规则,同时应重视配套措施的改革与跟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七十年 强职权 人权保障 审判中心
原文传递
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发展70年
7
作者 汪海燕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1期209-209,共1页
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标志,审... 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标志,审判制度改革吸纳了对抗式因素和人权保障的内容,审判理念趋向法治化和文明化,审判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审判程序 刑事审判制度 审判模式 对抗式 审判理念 刑事法治 强职权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