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高频隔离的强触发模块设计
1
作者 刘哲 陈裕楠 茹梦歌 《船电技术》 2025年第1期9-11,17,共4页
为提高触发模块开通速度以及多路信号的同步性,从而解决晶闸管开通速度慢以及串联晶闸管开通不一致导致的晶闸管门级热击穿问题,本文通过对触发模块的磁路计算以及高频逆变电路的仿真分析得出一种可行的强触发模块电路方案,并进行样机试... 为提高触发模块开通速度以及多路信号的同步性,从而解决晶闸管开通速度慢以及串联晶闸管开通不一致导致的晶闸管门级热击穿问题,本文通过对触发模块的磁路计算以及高频逆变电路的仿真分析得出一种可行的强触发模块电路方案,并进行样机试验,测试了触发模块的开通速度并验证其多路开通的一致性,得到一种能快速触发晶闸管并有效解决晶闸管门级热击穿问题的强触发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触发模块 电磁隔离 高频整流 触发波形
下载PDF
晶闸管强触发装置设计与应用
2
作者 郑宏婕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4期27-29,共3页
阐述了应用单片机技术实现晶闸管强触发工作方式的电路原理。
关键词 晶闸管 强触发方式 强触发装置 设计 触发电路
下载PDF
晶闸管强触发电路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帆 王海洋 +1 位作者 何小平 周竞之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8-700,731,共4页
为了研究晶闸管在强触发下的导通特性,利用功率MOSFET的快开通特性和通流能力,设计了光纤控制晶闸管强触发电路。该电路中晶闸管门极触发电流峰值范围为0.35~39.6 A,前沿范围为35~540 ns,电流上升率范围为3.4~83.3 A/μs。实验结果表... 为了研究晶闸管在强触发下的导通特性,利用功率MOSFET的快开通特性和通流能力,设计了光纤控制晶闸管强触发电路。该电路中晶闸管门极触发电流峰值范围为0.35~39.6 A,前沿范围为35~540 ns,电流上升率范围为3.4~83.3 A/μs。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参数调节范围宽,触发电流抖动小(小于4 ns),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闸管 门极触发电流 强触发方式 功率MOSFET
下载PDF
一种用于高压大电流脉冲放电的晶闸管间接强触发电路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招辉 孙崭鹏 +1 位作者 黄嘉琪 陈文光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5,共5页
高压大电流放电技术普遍采用晶闸管串联作为电路放电的主开关,放电时如果晶闸管的导通过程较慢,则会导致芯片内部产生大量焦耳热,使晶闸管损坏;同时晶闸管在串联模式下,导通时间不一致也会导致导通较慢的晶闸管受到高电压而被击穿。针... 高压大电流放电技术普遍采用晶闸管串联作为电路放电的主开关,放电时如果晶闸管的导通过程较慢,则会导致芯片内部产生大量焦耳热,使晶闸管损坏;同时晶闸管在串联模式下,导通时间不一致也会导致导通较慢的晶闸管受到高电压而被击穿。针对该种复杂苛刻的工况,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高压大电流脉冲放电的晶闸管间接强触发电路,该电路利用间接光触发方式,在触发回路中,串联的晶闸管触发信号由同一个控制信号通过光纤进行控制,经过光电转换后产生强触发脉冲电流,使晶闸管同步快速可靠导通。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可实现串联晶闸管可靠触发,晶闸管触发脉宽时间可调,放电电压为9kV,放电电流高达32kA,满足脉冲放电电源模块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碎 晶闸管串联 高压大电流脉冲源 强触发 间接光触发
下载PDF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强 倪四道 +2 位作者 秦嘉政 付虹 王绍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1-336,共6页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裂面上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了该强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6.4级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触发阈值 余震触发
下载PDF
串联晶闸管的同步触发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兰均 李晨辉 +3 位作者 黄东 安珊 马江波 王维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74-3279,共6页
晶闸管虽然通流能力强,但是耐压普遍不高,为了实现晶闸管的串联使用,利用MOSFET的快导通和通流能力强的特性,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光纤控制多只晶闸管同步导通的强触发平台。以4只2.5 kV耐压晶闸管串联为例,在实验平台上研究了触发电流峰... 晶闸管虽然通流能力强,但是耐压普遍不高,为了实现晶闸管的串联使用,利用MOSFET的快导通和通流能力强的特性,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光纤控制多只晶闸管同步导通的强触发平台。以4只2.5 kV耐压晶闸管串联为例,在实验平台上研究了触发电流峰值和前沿对晶闸管导通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间接光触发系统的设计结构和晶闸管同步性实验的一般性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电压确定的情况下,晶闸管的触发时延与门极触发电流有关,触发电流的峰值越大,前沿越陡,导通越快,触发时延越小;触发时延是可控的,可以通过调整触发电流对串联的各晶闸管进行阶梯型串联实验,逐步调整时延参数并实现4只晶闸管串联的同步强触发导通(对于微秒级导通过程,触发的同步性控制在30 ns以内)。改进后的间接光触发系统和强触发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晶闸管的导通特性和同步性,对扩大晶闸管在脉冲功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闸管 串联 强触发 同步导通 延时 光纤
下载PDF
晶闸管触发开通特性 被引量:27
7
作者 郭帆 何小平 +1 位作者 王海洋 贾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83-2487,共5页
从载流子的传输过程和载流子数密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晶闸管触发开通过程,研究了强触发方式对晶闸管开通特性的影响。利用功率MOSFET的快开通特性和通流能力,设计了晶闸管强触发电路,并通过晶闸管开通特性实验平台研究了触发条件和工作电... 从载流子的传输过程和载流子数密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晶闸管触发开通过程,研究了强触发方式对晶闸管开通特性的影响。利用功率MOSFET的快开通特性和通流能力,设计了晶闸管强触发电路,并通过晶闸管开通特性实验平台研究了触发条件和工作电压两个因素与晶闸管开通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晶闸管开通时间决定于触发方式和工作电压,强触发方式可以缩短延迟时间,高工作电压可以减小导通时间,利用强触发方式和提高工作电压能够有效地改善晶闸管的开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闸管 强触发方式 工作电压 开通特性 开通时间
下载PDF
单片机化可控硅可靠触发系统的设计
8
作者 郑宏婕 《仪表技术》 1997年第6期35-37,共3页
阐述应用8031单片机实现可控硅强触发工作方式的电路原理,给出了单片机接口电路硬、软件设计方案,对实际应用系统工作情况作了说明.
关键词 可控硅 强触发 单片机 电路原理 接口电路
下载PDF
高压电容柜的改造
9
作者 李刚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6期1-3,共3页
针对高压电容柜因运行时间长而频出故障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改造后电容柜采用的强触发技术、阀组故障检测技术和阀组过零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压电容柜 故障 强触发技术 阀组 检测技术
下载PDF
多路输出隔离驱动电路及其在短路限流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高先 吕征宇 《电源技术应用》 2003年第12期61-64,共4页
给出了一种新颖的多路输出隔离驱动电路,它利用分布式电流源供电方式,解决了多路隔离输出的困难,减少了变压器绕组匝数,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驱动电路输出波形的上升沿大约为1μs,保证了晶闸管的快速导通,强触发宽度为100μs,保证触发... 给出了一种新颖的多路输出隔离驱动电路,它利用分布式电流源供电方式,解决了多路隔离输出的困难,减少了变压器绕组匝数,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驱动电路输出波形的上升沿大约为1μs,保证了晶闸管的快速导通,强触发宽度为100μs,保证触发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供电 短路故障限流器 强触发 多路输出隔离驱动电路
下载PDF
提高晶闸管di/dt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吉夫 潘福泉 关艳霞 《电源技术应用》 2014年第4期17-22,共6页
从di/dt损坏机制,定量公式入手,分析了国内外有关di/dt的著作、文章,研究了提高晶闸管器件di/dt能力的各种有效方法,给出了一个常规新设计及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 晶闸管 DI dt能力 放大门极 短路点 扩展速度 强触发
下载PDF
2008年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强余震触发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强 毛慧玲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1-26,共6页
运用Okada方法,计算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地震在其强余震Ms5.6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7MPa,超过"触发阈值",该应力增量可能触发了5.6... 运用Okada方法,计算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地震在其强余震Ms5.6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7MPa,超过"触发阈值",该应力增量可能触发了5.6级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余震触发
原文传递
提高晶闸管di/dt能力的研究
13
作者 夏吉夫 潘福泉 关艳霞 《变频技术应用》 2013年第4期49-53,共5页
从di/dt损坏机制、定量公式入手,分析了国内外有关di/dt的著作、文章,研究了提高晶闸管器件di/dt能力的各种有效方法,给出了一个常规新设计及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 晶闸管 DI dt能力 放大门极 短路点 扩展速度 强触发
下载PDF
A Study on Tidal Force Triggering of the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and Its Strong Aftershocks
14
作者 Chen Daqing Yang Maling Liu J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1期87-96,共10页
By calculating the azimuth, phase angle and change rate of tidal force, and contrasting their rupture types, we find that in 6 of 11 reverse faulting earthquakes, the angles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horizontal tid... By calculating the azimuth, phase angle and change rate of tidal force, and contrasting their rupture types, we find that in 6 of 11 reverse faulting earthquakes, the angles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horizontal tidal force and compressive principal stress are within 33°, the vertical phase angles of all 8 strike-slip earthquakes are in the upward peak section and the vertical phase angles of two extensional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s are in the downward peak 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tatistics, the mechanism of tidal force triggering of the Wenchnan Ms8. 0 Earthquake and its strong aftershock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trong aftershocks Tidal force The triggeringmech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