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坡陡比降河道强输沙下泥沙淤积与水位激增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彬 郭志学 +1 位作者 陈日东 张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68,共6页
山洪常常挟带大量松散块体汇入山区性河道,使河流处于强输沙状态。强输沙水流进入中下游河段后,由于坡降变缓,会衍生出河床地形的淤积抬高,使水位大幅度的升高。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条件下河床地形的冲淤... 山洪常常挟带大量松散块体汇入山区性河道,使河流处于强输沙状态。强输沙水流进入中下游河段后,由于坡降变缓,会衍生出河床地形的淤积抬高,使水位大幅度的升高。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条件下河床地形的冲淤发展及水位变化规律,并根据河流自动调整作用机理,分析了河道淤积发展传播规律,揭示了泥沙在山洪中的附加致灾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上游陡坡河道的强输沙水流,进入下游较缓河段时,在床面可发生淤积,该淤积影响可快速向上游传播,导致河床大范围淤高。其淤积起始位置和淤高厚度与水流强度、含沙浓度等因素有关。更为严重的是,局部淤积发生后,床面比降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局部河段的急流状态,使淤积锋面处发生水跃,从而显著提高洪水水位。试验发现当上游泥沙补给减弱后,淤积的床沙又快速被水流冲刷掉,使洪水之后很难发现河床淤积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比降 强输沙 自动调整 淤积 水跃
下载PDF
强输沙对陡坡河道水位激增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彬 顾爱军 +2 位作者 郭志学 李果 张斌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34-39,共6页
为加强对泥沙附加致灾作用的认识,采用单因素叠加的试验方法,通过陡坡水槽试验对强输沙条件下的水位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陡坡河道上的高强度泥沙输移,一方面增加了水流通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水流阻力,两者均可导致水位... 为加强对泥沙附加致灾作用的认识,采用单因素叠加的试验方法,通过陡坡水槽试验对强输沙条件下的水位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陡坡河道上的高强度泥沙输移,一方面增加了水流通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水流阻力,两者均可导致水位的显著增加。试验水槽内水深随着泥沙的加入而显著增加,并随着输沙过程的结束而回落。总体上,中等粒径的泥沙引起的水位增幅最高;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深增长率(增幅)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河道比降越陡,水位增幅越大,最大水深增长率与河道比降间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致灾 大比降 强输沙 水深增长率
下载PDF
陡坡沟道强输沙汇口堆积形态演变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协康 叶龙 +1 位作者 王玉林 刘兴年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3,21,共8页
基于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强降雨条件下陡坡沟道强输沙在河道交汇区形成的堆积体及其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堆积体的发育过程同沟谷主流位置变化同步,主流变化的次数与雨量呈正相关,与雨强呈负相关。堆积体的长度和厚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 基于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强降雨条件下陡坡沟道强输沙在河道交汇区形成的堆积体及其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堆积体的发育过程同沟谷主流位置变化同步,主流变化的次数与雨量呈正相关,与雨强呈负相关。堆积体的长度和厚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各纵断面比降变化规律受堆积体附近水流结构(壅水区、回流区及高流速区)的影响,即沿沟口轴向断面的比降最低,左右两侧的断面比降最大。受试验中堆积体为多次发育的影响,沟口纵断面易形成多元堆积体结构。最后,堆积体的特征纵剖面呈楔形,而横剖面多呈现多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陡坡沟道 强输沙 堆积体 交汇区
下载PDF
陡坡强输沙河道变坡点水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肖坤 郭志学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3-66,80,共5页
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人们对其中泥沙致灾的因素越来越重视。采用单因素控制法通过陡比降变化水槽试验,模拟山区河道坡度变化及大量泥沙输送,研究大比降强输沙条件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携带大量泥沙的情况下,快速落淤泥沙导... 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人们对其中泥沙致灾的因素越来越重视。采用单因素控制法通过陡比降变化水槽试验,模拟山区河道坡度变化及大量泥沙输送,研究大比降强输沙条件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携带大量泥沙的情况下,快速落淤泥沙导致局部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水位上升;另一方面,泥沙本身的阻力作用导致水位升高。因而导致局部河段急缓流交替水跃发生,显著抬高洪水位,泥沙与水的互馈作用使交界锋面位置处水位显著高于清水水深。研究表明,流量越大、输沙率越大或上游河道比降越大,交界锋面位置处水位越高。伴随着泥沙淤积的逆行发展,异常的水位激增除在边坡交界点附近发生外,还向上游传播,导致漫溢洪水泛滥成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输沙 变坡 水位 泥沙淤积
下载PDF
强沿岸输沙海岸港口建设对岸线变迁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解鸣晓 李姗 +3 位作者 张弛 李孟国 姚姗姗 李文丹 《中国港湾建设》 2017年第12期19-24,56,共7页
以非洲西海岸塞拉利昂码头工程为例,基于一线模型理论模拟计算了港址沿岸输沙率,以及码头拦沙堤建成后的上、下游岸线长期变迁。根据模拟成果,工程海域沿岸输沙强度极大,年总输沙率可达94.5万~97.1万m^3/a,净输沙率达71.1万~73.6万m^3/a... 以非洲西海岸塞拉利昂码头工程为例,基于一线模型理论模拟计算了港址沿岸输沙率,以及码头拦沙堤建成后的上、下游岸线长期变迁。根据模拟成果,工程海域沿岸输沙强度极大,年总输沙率可达94.5万~97.1万m^3/a,净输沙率达71.1万~73.6万m^3/a,码头拦沙堤拦截了自南向北的沿岸输沙,堤身南侧形成明显堆积,堤身北侧形成侵蚀。根据与西非海岸类似港口工程实际经验对比,文中数值模拟所得成果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输沙 港口建设 岸线变迁 一线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变坡陡比降河道泥沙淤积逆向发展速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彬 李果 +2 位作者 郭志学 陈日东 张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8-151,182,共5页
针对山区性河流上陡下缓的比降特点,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状态下加沙强度、流量及泥沙粒径对泥沙淤积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游陡坡河道的强输沙水流,进入下游略缓的陡坡时,在床面可发生淤积,... 针对山区性河流上陡下缓的比降特点,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状态下加沙强度、流量及泥沙粒径对泥沙淤积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游陡坡河道的强输沙水流,进入下游略缓的陡坡时,在床面可发生淤积,该淤积影响向上游传播的速度与加沙强度、流量及泥沙粒径有关。上游加沙强度越大、来流流量越小或加沙粒径越大,泥沙淤积逆行发展速度越快。泥沙逆向淤积发展的速度还与河床比降有关,总体上,比降越小,逆向淤积发展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比降 强输沙 变坡 淤积 逆向传播 速度 流量 粒径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yphoon Muifa(2011) Using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 Modeling System 被引量:11
7
作者 LIU Na LING Tiejun +3 位作者 WANG Hui ZHANG Yunfei GAO Zhiyi WANG Y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The newly develop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 Modeling System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yphoon-ocean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The COAWST modeling system represents the state-of-the-a... The newly develop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 Modeling System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yphoon-ocean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The COAWST modeling system represents the state-of-the-art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comprising several coupled models to study coastal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The modeling system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yphoon Muifa(2011), which strengthened from a tropical storm to a super typho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to explore the heat fluxes exchanged among the processes simulated using the atmosphere model WRF, ocean model ROMS and wave model SWAN. These three models adopted the same horizontal grid. Three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coupling configurations a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yphoon-ocean interaction on the intensity and ocean response to typhoon. The simulated typhoon tracks and intensities agree with observations. Comparisons of the simulated variables with availabl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observations show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using the coupled modeling system for simulating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processes during a typhoon event. The fully coupled simulation that includes a ocean model identifies a decreased SST as a result of the typhoon-forced entrainment. Typhoon intensity and wind speed are reduce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hen using a coupled ocean model. The experiments with ocean coupled to atmosphere also results in decreased sea surface heat flux and air temperature. The heat flux decreases by about 29% compared to the WRF only case. The reduction of the energy induced by SST decreases, resulting in weakening of the typhoon. Coupling of the waves to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model induces a slight increase of SST in the typhoon center area with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wave feedback to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WST modeling system typhoon Muifa WRF ROMS SW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