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文”吗?——兼论“辞”的文体特点
1
作者 李定广 丁震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视作“文”。“辞”作为文体概念时有两重含义,其一指“楚辞体”的诗,与“骚”实为一体异名,这一文体常与“赋”发生混淆。较之于“赋”,在文体形式上“辞”在句中或句末多带有“兮”字或其他语气助词;在文体属性上“辞”更多的是直接自我抒情,与“赋”以铺陈体物为主有别;文体写作上“辞”的感情流动是作品内部生发的,即所谓“潜气内转”,“赋”则多靠使用关联词连接意脉。其二指歌词,这一文体概念后来被“词”包含。《归去来兮辞》完全符合“辞”的文体特点,本质属性是诗,在当下文体分类中应该归于诗而非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文体归属 辞赋差异
下载PDF
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2
作者 张宇含 《今日教育》 2024年第5期57-59,共3页
深度阅读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任务,提供资源,开展诵读、作画与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合作学习,体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古代文人的风采。《普... 深度阅读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任务,提供资源,开展诵读、作画与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合作学习,体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古代文人的风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以语言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阅读 高中语文 经典文学作品 讲解分析 归去来兮 以学生为中心 探究学习 古代文人
下载PDF
“陶学”研究与《归去来兮辞》审美品质教学
3
作者 于东新 李冬捷 《阴山学刊》 2023年第5期17-21,86,共6页
陶渊明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处处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论其具体意蕴,“陶学”界一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即任真乐道的人格审美、平淡虚静的自然审美、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等。在《归去来兮辞》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此为资源来优化... 陶渊明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处处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论其具体意蕴,“陶学”界一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即任真乐道的人格审美、平淡虚静的自然审美、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等。在《归去来兮辞》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此为资源来优化其审美品质的教学内容,以深入开掘文章的审美意蕴。这是改变时下陶渊明作品教学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局面的有益尝试,甚至对于提高中学古诗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教学 陶渊明审美观 教学优化
下载PDF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4
作者 吴丽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3年第11期82-84,共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的人生宣言,由此可以探究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时选择适性,是为第一重境界;他在处理自己与时代的关系时选择出世,是为第二重境界,他在处理自己与天命的关系时选择安命,是为第三重...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的人生宣言,由此可以探究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时选择适性,是为第一重境界;他在处理自己与时代的关系时选择出世,是为第二重境界,他在处理自己与天命的关系时选择安命,是为第三重境界。陶渊明的三重人生境界揭示了他成为一位身体力行的隐士的心路历程,并对其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人生境界
下载PDF
文体视角下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5
作者 唐福玖 《学语文》 2023年第2期21-24,共4页
【教学背景】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根据教材“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的学习提示,布置了“标出第一段的押韵字,找出第二段的骈偶句,反复诵读,感受文本的韵律美”的学习任务,并在一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反馈如下:一是学生只停... 【教学背景】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根据教材“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的学习提示,布置了“标出第一段的押韵字,找出第二段的骈偶句,反复诵读,感受文本的韵律美”的学习任务,并在一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反馈如下:一是学生只停留在“读来朗朗上口”的浅层语感体验;二是部分学生找错骈偶句;三是诵读骈偶句后感觉写得美,但说不清韵律美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反复诵读 韵律美 开展教学 教学设计 语言特色 教学背景 结果反馈
下载PDF
东晋文人的“困境”与“自救”——《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6
作者 陈孝荣 陈淮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10期131-139,共9页
两篇文章都有情、景、理的巧妙融合,都有作者对自然外物与自我关系的深层美学思考,但是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与生命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学习的重点是在弄懂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品鉴东晋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理解其深层困境与自救意... 两篇文章都有情、景、理的巧妙融合,都有作者对自然外物与自我关系的深层美学思考,但是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与生命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学习的重点是在弄懂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品鉴东晋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理解其深层困境与自救意识,难点是在领略东晋文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基础上,汲取其思想文化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 生命态度 美学思考 情感基调 精神追求 文化精髓 巧妙融合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探微
7
作者 卢帅群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3年第11期60-61,共2页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受到过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中“想象还家”的场面就构自佛教禅经,所以陶渊明一定是要追求“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是有隐逸情结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古代,“径”这一意象,很多文人会选择使用,例如“古...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受到过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中“想象还家”的场面就构自佛教禅经,所以陶渊明一定是要追求“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是有隐逸情结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古代,“径”这一意象,很多文人会选择使用,例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和“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古人大多认为循着路就可以找到“道”,这种“道”象征着希望。所以陶渊明说“径荒”,其实也是希望破灭。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径”的选择,诗人有特意的构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隐逸情结 质性自然 寒山 佛教思想 陶渊明 三径 意象
下载PDF
谁在抚孤松?——《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一句探究
8
作者 谭辉烨 《作文(高中版)》 2023年第7期51-52,共2页
《归去来兮辞》一文历经新旧两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但是两版教材都未完整注释“抚孤松而盘桓”一句。其中旧版教材仅注释“盘桓”一词,而新版教材也仅注释了“盘桓:”。对于是谁在“抚孤松”?新旧版教材都没有明确的注释注解。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新版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注释 旧版教材
下载PDF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9
作者 索颖泓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2期36-37,共2页
《归去来兮辞》堪称陶渊明的人生分水岭,写下此文后陶渊明彻底离开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在文中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坚定信念,向往着归隐后的惬意与欢愉。这决绝、欢愉背后又隐藏着陶渊明理想破灭后的失意与无奈,朴素清新的文字... 《归去来兮辞》堪称陶渊明的人生分水岭,写下此文后陶渊明彻底离开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在文中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坚定信念,向往着归隐后的惬意与欢愉。这决绝、欢愉背后又隐藏着陶渊明理想破灭后的失意与无奈,朴素清新的文字蕴藏着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归隐 内心世界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并序)》:欢歌与悲歌的重奏
10
作者 张艳 徐国政 《中学语文》 2023年第9期58-59,共2页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既是心灵解脱的欢歌,也是理想破灭的悲歌。在东晋这一乱世中,受儒家、道家精神双重影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有济世之志,但没有实现志向的环境。济世不得,他退而归田,尽享生命自由之欢愉,但...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既是心灵解脱的欢歌,也是理想破灭的悲歌。在东晋这一乱世中,受儒家、道家精神双重影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有济世之志,但没有实现志向的环境。济世不得,他退而归田,尽享生命自由之欢愉,但也隐怀理想破灭之悲伤。欢与悲,是儒、道两种文化传统在陶渊明思想中的投射,形成了《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情感二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并序)》 欢歌 悲歌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三重悲意
11
作者 马月亮 张丽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6期18-20,共3页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天安命思想背后陶渊明对自己生不得时和精神孤寂的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辨   被引量:6
12
作者 鄢化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5-158,共4页
关键词 归去来兮 说法 义熙 陶渊明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再议——让我们向远方的陶渊明再走近一步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诒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1,282,共7页
《学术界》2011年第7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几个问题》一文,针对《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的观点进行辩驳,但是,强调字面义不能否定双关义的存在,双关义不会给陶渊明带来"僭逆"之罪,双关义的存... 《学术界》2011年第7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几个问题》一文,针对《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的观点进行辩驳,但是,强调字面义不能否定双关义的存在,双关义不会给陶渊明带来"僭逆"之罪,双关义的存在尽管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否证的方法宜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字面义 双关义 可能性
下载PDF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考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小敏 代振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词习惯和生平经历入手,以理解陶渊明作品深层内涵为基础,对与其相关作品中"来"字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证,注重考察陶渊明作品深远的"诗意"内容,并进而探究了《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词性与意义,认为"来"字为实词,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的意义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来” 词性 词义
下载PDF
训诂论证的有效与结论的可靠——再论《论语》“植其杖而芸”与《归去来兮辞》“植杖”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9-44,共6页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qu...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归去来兮 植杖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的佛教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小荣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即将回归田园时的作品,其间所述回归原因与方法时,与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颇相一致,也正因为《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佛教有相通之处,所以,它还对后世净土、禅宗两大宗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即将回归田园时的作品,其间所述回归原因与方法时,与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颇相一致,也正因为《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佛教有相通之处,所以,它还对后世净土、禅宗两大宗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二宗思想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摩诃大明咒经》 比较 净土 禅宗
下载PDF
再论《论语》和《归去来兮辞》的“植杖”——与《“植杖”释义勘正》商榷 被引量:1
17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50,共2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植杖” 勘正 《论语》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陶渊明
下载PDF
论《归去来兮辞并序》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国华 洪燕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5-47,共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体现陶渊明出处行藏的一篇重要作品,文中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回归田园的喜悦。本文以生态批评为视角,深入剖析其思想内容,试图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陶渊明 归去来兮 生态意识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的文图置换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怀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归去来兮辞》深刻的隐逸情结引发了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共鸣,其图景式描绘契合于图像符号的表现,因此出现了诸多图像作品对《...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归去来兮辞》深刻的隐逸情结引发了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共鸣,其图景式描绘契合于图像符号的表现,因此出现了诸多图像作品对《归去来兮辞》的模仿与再创造。在从《归去来兮辞》到图像作品的文图置换性创作中,古代隐逸实践中的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化生出形态各异的可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隐逸情结 文学 图像 置换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志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67,共3页
1.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本心之举,即文中所说的“委心任去留”。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一个“乐”字所... 1.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本心之举,即文中所说的“委心任去留”。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一个“乐”字所能概括的,如“既自以心为形役”“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等语句,带有伤感、消极的色彩,似乎与“乐”不相和谐,其实却正反映了陶渊明选择归隐的决绝,以及归隐后的真正放旷、真率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教学设计 田园生活 陶渊明 文本分析 生活乐趣 真实情感 “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