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5年上海市某区35岁以上居民吸烟归因死亡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安娜 朱美英 +3 位作者 张文翠 朱云 毕安华 傅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了解2001~2005年上海市某区居民吸烟导致的死亡情况。[方法]应用美国CDC的SAMMEC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Morbidity,and Economic Costs)软件,根据居民健康档案的吸烟情况分析吸烟归因死亡人数以及吸烟归因潜在寿命损... [目的]了解2001~2005年上海市某区居民吸烟导致的死亡情况。[方法]应用美国CDC的SAMMEC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Morbidity,and Economic Costs)软件,根据居民健康档案的吸烟情况分析吸烟归因死亡人数以及吸烟归因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和吸烟归因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结果]2001~2005年间,每年吸烟人数有上升趋势,戒烟人数变化不明显。吸烟归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超过20%,其中男性超过34%;全部死因所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中40%以上为吸烟所致,其中男性超过56%;吸烟导致的全人群劳动力损失约为8%以上,其中男性超过12%。[结论]吸烟导致了多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对上海市某区居民的健康危害严重,应将控烟列入健康促进的首要工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归因死亡 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潜在工作损伤年数 SAMMEC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糖代谢状态的心血管疾病归因死亡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雪 亢玉婷 +7 位作者 田奕欣 王馨 陈祚 张林峰 郑聪毅 陈露 周好奇 王增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糖代谢状态的归因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方法本研究数据基于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和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共纳入22702名35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中国高血压调查对象,并于2018—2019年对其随访心血...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糖代谢状态的归因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方法本研究数据基于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和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共纳入22702名35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中国高血压调查对象,并于2018—2019年对其随访心血管死亡结局。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糖代谢状态与死亡的风险比进行估计。采用人群归因百分比(PAF)评估不同糖代谢状态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结果在随访时间内,共有479例心血管病死亡。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HRs(95%CI)]分别为1.37(1.04~1.80)和1.36(1.06~1.75)。2013年我国心血管死亡归因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PAF分别为2.48%(95%CI:2.31%~2.66%)和2.96%(95%CI:2.79%~3.13%),归因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1.99万和13.97万。此外,不同糖代谢状态的PAF存在地区和省级差异,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糖尿病的PAF最高为东部地区[3.73%(95%CI:3.44%~4.04%)],其次为西部地区[2.62%(95%CI:2.24%~3.01%)],最低为中部地区[2.42%(95%CI:2.16%~2.68%)]。结论我国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带来的心血管疾病负担较重,且存在地区和省份差异,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造成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归因死亡 人群归因百分比
下载PDF
2019年天津市居民吸烟归因死亡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3
作者 李威 薛晓丹 +7 位作者 沈文达 李丹丹 潘怡 解美秋 张颖 王德征 江国虹 郑文龙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0-505,共6页
目的分析2019年吸烟对天津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死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度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病例进行分析,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性别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归因死亡情... 目的分析2019年吸烟对天津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死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度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病例进行分析,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性别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归因死亡情况,不同年龄组吸烟归因死亡情况,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2019年死亡总数为75254例,男性42201例(56.1%),男性死亡者中,有3215例(9.9%)可归因于吸烟所致,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归因死亡2157例(50.2%);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075倍(95%CI:2.812~3.364);33053例(43.9%)女性死亡者中,1396例(5.8%)死亡是由于吸烟所致,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归因死亡744例(29.1%)。女性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最高的年龄组为75~<80岁年龄组,其次为70~<75和80~<85岁年龄组,男性归因于吸烟死亡比例最高的为55~<60岁年龄组,此外60~<65、45~<50、55~<60、65~<70岁年龄组吸烟所致死亡占比均>60%。2019年天津市全体居民归因于吸烟的死亡造成的期望寿命损失为1.13岁,其中男性损失1.15岁,女性损失0.57岁。去除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期望寿命为82.92岁,男性为80.77岁,女性为84.61岁。结论吸烟仍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吸烟率是提升期望寿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健康促进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天津
原文传递
天津市利用全死因监测系统开展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江国虹 张辉 +8 位作者 李威 王德征 徐忠良 宋桂德 张颖 沈成凤 郑文龙 薛晓丹 沈文达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 将吸烟信息纳入全死因监测系统,开展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方法 将吸烟情况、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等信息纳入天津市死因监测系统,通过培训、督导、考核、医院内、外抽样调查和电话复核等提高死亡报告率,降低数据缺失率和漏报率,应... 目的 将吸烟信息纳入全死因监测系统,开展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方法 将吸烟情况、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等信息纳入天津市死因监测系统,通过培训、督导、考核、医院内、外抽样调查和电话复核等提高死亡报告率,降低数据缺失率和漏报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计算吸烟归因死亡风险。结果 2010-2014年天津市的死亡报告率为6.5‰~7.0‰,逝者吸烟信息的填报率为95.53%,其中吸烟年限填报率为98.63%,每日吸烟量填报率为98.58%。与未吸烟者相比,男性吸烟与总死亡的RR=1.38(1.33~1.43)、肺癌死亡的RR=3.07(2.91~3.24);女性吸烟与总死亡的RR=1.46(1.39~1.54)、肺癌死亡的RR=4.07(3.81~4.35)。结论 天津市利用成熟的全死因监测系统收集逝者吸烟信息,以较少的投入完成吸烟归因死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归因死亡 死因监测 数据收集 漏报调查
原文传递
2013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江美 刘韫宁 +8 位作者 曾新颖 赵振平 张梅 王丽敏 殷鹏 齐金蕾 由金玲 王黎君 周脉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人群监测 危险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2013年酒精归因死亡及对期望寿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姜莹莹 刘世炜 +6 位作者 吉宁 曾新颖 刘韫宁 张梅 王丽敏 李镒冲 周脉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天津市2016年35~79岁居民吸烟归因死亡及戒烟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威 王德征 +3 位作者 张辉 徐忠良 薛晓丹 江国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33-1536,共4页
目的 分析吸烟对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的影响以及戒烟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病例39499例,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超额死亡,以及不同年份戒烟的效果.结果 35-79... 目的 分析吸烟对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的影响以及戒烟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病例39499例,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超额死亡,以及不同年份戒烟的效果.结果 35-79岁男性死亡者中,有13.56%(1589例)的死亡是由于吸烟所引起,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超额死亡百分比最高(47.60%);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75(95%CI:2.47-3.06)倍;女性死亡中,有7.29%(183例)的死亡是由于吸烟所引起,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超额死亡百分比最高(28.90%);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04(95%CI:3.49-4.68)倍.男性死亡中,戒烟者患病的危险为吸烟者的0.80(95%CI:0.72-0.90)倍,男性戒烟≥10年者其OR值(0.74,95%CI:0.63-0.86)小于戒烟年限为1-9年者(OR=0.85,95%CI:0.74-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烟是导致天津市居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明显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归因死亡 戒烟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2013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赵艳芳 王卓群 +6 位作者 杨静 刘韫宁 刘世炜 曾新颖 李镒冲 殷鹏 周脉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归因于高血糖的总死亡人数为62.1万,其中男性33.3万,女性28.8万。高血糖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以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约21.2万,其次为脑血管病,约18.1万,其余依次为糖尿病(14.5万)、慢性肾病(5.2万)和结核病(3.1万)。去除高血糖危险因素后,2013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可达到76.5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平均提高0.7岁。其中,男性提高0.7岁,女性提高0.8岁。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人群监测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2010—2014年天津市前列腺癌死亡趋势及吸烟归因死亡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威 王德征 +3 位作者 薛晓丹 张颖 李丹丹 郑文龙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16-819,共4页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天津市居民前列腺癌死亡趋势,探讨吸烟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2010—2014年前列腺癌死亡资料来源于天津市覆盖全市户籍人口的死因登记监测系统,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进行分类,采用SPSS 21.0计算前...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天津市居民前列腺癌死亡趋势,探讨吸烟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2010—2014年前列腺癌死亡资料来源于天津市覆盖全市户籍人口的死因登记监测系统,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进行分类,采用SPSS 21.0计算前列腺癌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并用J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0.0.2软件进行趋势分析。吸烟归因死亡情况分析对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死亡信息进行分组,病例组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对照组死于其他与吸烟无关的疾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导致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结果2010—2014年,天津市男性前列腺癌平均死亡率为2.97/10万,0~74岁男性前列腺癌累积死亡率为0.11%。城区男性死亡率为4.40/10万,是农村死亡率(1.54/10万)的2.9倍。天津市男性前列腺癌粗死亡率由2010年的2.55/10万增加至2014年的3.29/10万,但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4年天津市前列腺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总体保持平稳,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5.78%,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居民55岁以后前列腺癌死亡率突破1/10万,在85岁及以上组达到99.89/10万的高峰。农村地区60岁以后死亡率突破1/10万,在85岁及以上组达到33.42/10万的高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导致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OR值为1.20(95%CI:1.01~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64、65~79岁年龄组,吸烟导致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OR值分别为1.60(95%CI:0.92~2.76)、0.91(95%CI:0.69~1.1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吸烟导致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OR值为1.48(95%CI:1.14~1.9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0—2014年天津市前列腺癌粗死亡率逐年增加,但标化死亡率总体仍保持平稳。吸烟可能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增高有关,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控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死亡 吸烟 归因死亡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天津市女性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威 江国虹 +3 位作者 王德征 徐忠良 郑文龙 张辉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7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研究吸烟对天津市女性居民死亡的影响,为评估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自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中收集2010-2013年天津市54 012例35~79岁女性死亡者的信息。对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死亡信息进行分组,病例组与对照... 目的研究吸烟对天津市女性居民死亡的影响,为评估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自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中收集2010-2013年天津市54 012例35~79岁女性死亡者的信息。对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死亡信息进行分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划分参考了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新的与本研究相似的研究。病例组为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对照组为其他与吸烟无关的疾病。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死亡年份后,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超额死亡。结果 2010-2013年,吸烟引起天津市35~79岁女性超额死亡总数为2 967例,占总死亡的6.72%,吸烟者平均减少5年的寿命。65~79岁年龄组吸烟者肺癌死亡风险(OR值)是非吸烟者的5.22倍(95%CI:4.73~5.7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24倍(95%CI:1.97~2.54),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06倍(95%CI:1.60~2.66)。≥15支/d的吸烟者死于吸烟有关疾病的危险性高于1~14支/d的吸烟者。50~64岁年龄组,≥15支/d的吸烟者死于肺癌风险OR值为4.39(95%CI:3.37~5.71),高于1~14支/d的吸烟者(OR=2.61,95%CI:1.99~3.41)。吸烟年限>15年的吸烟者死于相关疾病的危险度高于非吸烟者,在35~49岁年龄组,OR值为2.25(95%CI:1.32~3.85),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吸烟是导致天津市女性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稳定的死因监测系统获取吸烟状况是评估吸烟归因死亡状况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归因死亡 女性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2015年与2018年长寿区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静 毛晓锋 +3 位作者 雷群建 杨亮 马周俊 陈娜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2015年与2018年长寿区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水平以及其对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2018年长寿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 目的分析并比较2015年与2018年长寿区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水平以及其对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2018年长寿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长寿区≥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及其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8年总人群身体活动充分比例为17.21%,比2015年的30.77%有所下降。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总数2018年为296人,2015年为243人,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最多,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导致全死因归因分值2018年总人群为4.66%,男性为4.53%,女性为4.58%,与2015年相比总人群、男性的归因分值均上升,女性有所下降。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人群期望寿命损失2018年为0.41岁,与2015年的0.35岁相比有所增加。结论身体活动不足对长寿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增加身体活动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不足 人群归因分值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疾病负担
原文传递
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辉 毛书奇 +5 位作者 龚清海 朱银潮 段东辉 韩丽媛 刘世炜 许国章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95-898,共4页
目的了解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BMI)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身高体重数据、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 目的了解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BMI)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身高体重数据、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高BMI相关疾病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高BMI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年。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高BMI死亡人数约为1 579人,占25岁及以上人群总死亡的4.15%,其中男性752人(3.51%),女性827人(4.97%)。高BMI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前5位分别是高血压性心脏病(414人)、出血性脑卒中(226人)、缺血性心脏病(213人)、糖尿病(201人)和缺血性脑卒中(131人)。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400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损失为0.353岁,女性为0.455岁。城市期望寿命损失为0.363岁,农村为0.422岁。结论高BMI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影响宁波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因素,应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质指数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疾病负担
原文传递
2015年陕西省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琳 刘晨越 +1 位作者 王维华 飒日娜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8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2015年陕西省≥25岁人群不同性别、城乡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陕西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全球疾病负担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陕西省≥25岁人群... 目的探讨2015年陕西省≥25岁人群不同性别、城乡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陕西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全球疾病负担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陕西省≥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及其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全死因死亡中,≥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死亡为3.65%,其中男性3.09%、女性4.50%,城市3.68%、农村3.46%。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糖尿病、结直肠癌、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乳腺癌死亡的归因分值分别为15.21%、13.09%、11.00%、8.78%、8.07%。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总数为1 173人,造成归因死亡最多的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627人),其次是缺血性脑卒中(384人)。身体活动不足造成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37岁,其中男性损失0.31岁、女性损失0.44岁,城市损失0.36岁、农村损失0.37岁。结论身体活动不足会影响陕西省居民的身体健康,增加身体活动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不足 归因分值 归因死亡 疾病负担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及对期望寿命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毛书奇 李辉 +5 位作者 王永 龚清海 应焱燕 冯伟 李思萱 刘世炜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浙江省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数据,利用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 目的探讨浙江省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数据,利用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身体活动不足导致全死因归因分值为1.86%,男性为1.73%,女性为2.04%。其中,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死亡的归因分值分别为11.81%、9.03%、7.31%、10.43%和12.98%。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总数为709人,其中,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死亡数最多,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分别为246人和169人,其他依次为糖尿病152人、结直肠癌118人、乳腺癌23人。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229岁,其中男性0.209岁,女性0.250岁;城市0.230岁,农村0.227岁。结论身体活动不足会加重人群疾病负担,增加人群身体活动会减少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和延长人群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不足 归因分值 疾病负担 归因死亡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2018年山东省居民酒精摄入归因死亡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龚元东 徐晓慧 +2 位作者 鹿子龙 楚洁 郭晓雷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17-1621,共5页
目的定量估计2018年山东省居民酒精摄入与归因死亡数的关系,为制定饮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山东省死因登记系统数据和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获得山东省人群死亡和日均饮酒量数据,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 目的定量估计2018年山东省居民酒精摄入与归因死亡数的关系,为制定饮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山东省死因登记系统数据和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获得山东省人群死亡和日均饮酒量数据,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获得饮酒与相关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值),通过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定量估计2018年山东省居民归因于酒精摄入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及死亡数。结果2018年山东省居民死亡中可归因于酒精摄入的百分比为2.80%,男性为4.93%,女性为0.02%。2018年山东省19399例可能由于饮酒死亡,男性归因死亡人数(19349例)高于女性(50例)。饮酒造成死亡最多的疾病为脑出血、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分别为7073例、3114例、2983例,PAF分别为6.73%、6.98%、2.41%。酒精摄入归因死亡分值最大的疾病为其他咽癌(34.41%),其次为鼻咽癌(26.40%)、口腔癌(25.67%)。饮酒共造成伤害类死亡2180例,其中道路伤害死亡1109例,自杀及后遗症521例,意外伤害535例。结论酒精摄入对山东省居民死亡造成了较大影响,建议开展控制饮酒的相关应对措施以减少酒精摄入造成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人群归因分值 归因死亡
原文传递
成都市不同温度段对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归因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莹 王式功 +4 位作者 张婕 冯鑫媛 张小玲 胡文东 贾旭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823,828,共7页
目的评估成都市气温暴露造成的人群死亡归因风险。方法本研究收集成都市2014-2016年人群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基础... 目的评估成都市气温暴露造成的人群死亡归因风险。方法本研究收集成都市2014-2016年人群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探明气温对当地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并定量估算了由不同温度段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AFs)。结果成都市气温对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近似呈"L"型,22.2℃为最适温度(MMT),其对应死亡风险最小;经计算,由气温直接造成的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年均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121例和4043例,对应AFs分别为15.69%和15.81%,其中归因于冷效应(<MMT)的AFs分别为11.52%和13.76%,归因于热效应(≥MMT)的AFs分别为4.17%和2.05%;在此基础上,以2.5th和97.5th温度百分位进一步将气温分成强低温、弱低温、弱高温和强高温四段,发现由弱低温造成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AFs为10.07%和12.16%。结论气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而冷效应中以弱低温效应最为凸显。虽然弱低温健康效应的相对危险度(RR)小于强低温,但由于弱低温发生频次高,进而导致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弱低温不利健康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 归因死亡人数 人群归因分值 弱低温
下载PDF
广州市温度变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归因死亡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建雄 吴君乐 +8 位作者 潘蔚娟 李旋 曾丽连 孟瑞琳 容祖华 何冠豪 肖建鹏 马文军 刘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评估温度变异(TV)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效应,并进一步量化其归因死亡风险。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日CVD死亡数、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TV对CVD死亡的风险,并基于风险计算可归因... 目的评估温度变异(TV)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效应,并进一步量化其归因死亡风险。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日CVD死亡数、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TV对CVD死亡的风险,并基于风险计算可归因于TV的CVD死亡数和百分比。结果TV与CVD死亡呈近线性关系,随着TV的升高,CVD死亡风险增加。以结局前6 d的温度变异作为暴露水平时(TV_(06))的死亡风险最高。TV_(06)每升高1℃,CVD死亡风险增加2.30%(95%CI:1.42%~3.19%),归因死亡百分比为11.50%(95%CI:10.54%~12.47%)。在亚组分析中,女性的归因死亡百分比(11.85%,95%CI:10.49%~13.22%)稍高于男性(11.10%,95%CI:9.81%~12.41%);65岁以上人群的归因死亡百分比(13.20%,95%CI:12.13%~14.28%)高于0~64岁人群(2.15%,95%CI:-0.01%~4.36%);不同病因中,高血压病的归因死亡百分比最高(21.14%,95%CI:17.71%~24.67%)。结论广州市TV可导致CVD死亡风险增加,加重疾病负担。65岁以上人群和高血压病患者的归因死亡风险更高,应针对易感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温度变异 归因死亡风险
原文传递
中国特大城市群PM_(2.5)污染及健康负担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巫燕园 刘逸凡 +2 位作者 汤蓉 姜玲玲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比较了200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特大城市群的PM_(2.5)污染及其健康负担.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一年中,京津冀的PM_(2.5)污染最严重,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次之,珠三角污染程度最轻;总体上四个城市群PM_(2.5)年均浓度先增后降,2020年较2000年分别下降35.6%,43.9%,34.6%和49.7%.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PM_(2.5)归因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2.8万、14.0万、5.2万和9.0万,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是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负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因素贡献最大.PM_(2.5)污染减轻是健康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表明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的健康效益.未来需要加强人群健康视角的城市群PM_(2.5)污染防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PM_(2.5)污染 归因死亡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烟草暴露对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鲍萍萍 王春芳 +6 位作者 汪晶 虞慧婷 姚海宏 郭寒冰 甘泉 施燕 仲伟鉴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31-936,共6页
[目的]采用人群归因健康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所致恶性肿瘤死亡及寿命和劳动力损失情况,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利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烟草暴... [目的]采用人群归因健康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所致恶性肿瘤死亡及寿命和劳动力损失情况,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利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烟草暴露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测算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所致恶性肿瘤死亡发生例数、寿命和劳动力损失情况。[结果]2013年上海市3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相关的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12.55/10万,男性为409.39/10万,女性为218.89/10万。其中,归因于吸烟的恶性肿瘤死亡有9 994人(男性9 548人,女性446人),吸烟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33.82%。潜在寿命损失为155 455人年,平均每人的寿命损失为15.55年,劳动力损失为28 897人年。在吸烟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中,人群吸烟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最高的是肺癌(64.46%),其次是鼻咽癌(55.03%)和食道癌(51.05%)。归因于吸烟的肺癌死亡人数最多,为5 998人,潜在寿命损失为85 979人年,劳动力损失为13 428人年。归因于吸烟的恶性肿瘤早死指数女性稍大于男性,分别为16.07年和15.53年。归因于吸烟的肝癌和鼻咽癌早死指数较大,分别为20.74年和20.38年,膀胱癌早死指数较小,为10.64年。[结论]上海市居民归因于吸烟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众多,造成较大的潜在减寿年数损失和劳动力损失,以肺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暴露 恶性肿瘤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归因死亡例数 潜在寿命损失年
原文传递
烟草暴露对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春芳 虞慧婷 +5 位作者 靳文正 姚海宏 鲍萍萍 郭寒冰 甘泉 夏天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3-947,共5页
[目的]通过人群归因健康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上海市居民烟草暴露所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寿命和劳动力损失情况,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利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烟草... [目的]通过人群归因健康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上海市居民烟草暴露所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寿命和劳动力损失情况,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利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烟草暴露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测算上海市居民烟草暴露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和归因死亡例数,以及潜在寿命损失年、劳动力损失年和早死指数。[结果]上海市35岁及以上居民归因于吸烟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有4 394人,男性4 076人,女性318人。潜在寿命损失为32 935人年,早死指数为7.50年,劳动力损失为1 636人年。在吸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中,人群吸烟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最高的是COPD,男性为68.65%,女性为9.29%。归因于吸烟的COPD死亡人数最多,为4 299人,其中男性3 983人,女性316人;潜在寿命损失为31 457人年,男性28 582人年,女性2 875人年;劳动力损失为1 304人年,男性1 236人年,女性68人年。归因于吸烟的COPD早死指数低于其他疾病,仅为7.32年,女性(9.10年)高于男性(7.18年)。[结论]上海市居民归因于烟草暴露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众多,男性远高于女性,疾病以COPD为主,对寿命和劳动力损失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暴露 呼吸系统疾病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归因死亡 潜在寿命损失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