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唐君毅的“当下一念”
被引量:
2
1
作者
邵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当下一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功夫心法,有必要加以理论重构,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完善提供启发。这种心灵或意识的反省自觉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开放的、永恒持续的,可导致意义的生成,产生价值...
"当下一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功夫心法,有必要加以理论重构,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完善提供启发。这种心灵或意识的反省自觉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开放的、永恒持续的,可导致意义的生成,产生价值、自由和责任,并且是理性、语言和知识的根源;它表明在日常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历程中,人自身、现象事物和整个世界的意义或本性逐步自我形成。但是这需要人不断的道德努力,以克服现实的限制和思想的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当下一念
心灵自觉
意义生成
道德努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现成良知之辨的关键问题——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卫红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愚之辨
当下一念
见在良知
体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君毅的“道德努力”
被引量:
1
3
作者
邵明
《湖湘论坛》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唐君毅的道德理想主义把"当下一念"的自觉反思作为意志自由和心灵超越性的经验根源,并以传统的"反观体证"方法加以证实。这意味着:人只有在持续的经验历程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逐步完善自身并实现自身的意义...
唐君毅的道德理想主义把"当下一念"的自觉反思作为意志自由和心灵超越性的经验根源,并以传统的"反观体证"方法加以证实。这意味着:人只有在持续的经验历程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逐步完善自身并实现自身的意义。这即是人本有的生存处境,尽管艰难,却成为意义的本源且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如海德格尔的"绽出之生存"所形容。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要求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助于人的道德努力而不是相反,即社会的各种正义原则应该在与人的道德努力状况的关系中来得到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道德努力
当下一念
自由意志
经验证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4
作者
郭延成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2期50-57,共8页
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以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来引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实践理念
生态环保
“
当下一念
”理念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香之为道
5
作者
明海法师
《佛教文化》
2022年第5期64-65,共2页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念:人们认识世界的六种感官渠道一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所对应的六种信息一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生命的迷失处,也是生命的觉醒处。当其迷失,根尘交接的刹那起作用的心叫“识”;当其...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念:人们认识世界的六种感官渠道一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所对应的六种信息一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生命的迷失处,也是生命的觉醒处。当其迷失,根尘交接的刹那起作用的心叫“识”;当其觉醒,根尘交接的刹那呈现的心念叫“智”。“识”、“智”只是假名,都是当下一念的机用。然此一念或智或识,圣凡立判,迷悟天壤,染净两途。自性的沉沦在此,自性的醒觉亦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净
当下一念
自性
般若
波罗蜜
迷悟
迷失
多心经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唐君毅的“当下一念”
被引量:
2
1
作者
邵明
机构
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现代哲学主体意识的重构问题研究"(12XZX008)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唐君毅心灵哲学研究"(11SA10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当下一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功夫心法,有必要加以理论重构,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完善提供启发。这种心灵或意识的反省自觉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开放的、永恒持续的,可导致意义的生成,产生价值、自由和责任,并且是理性、语言和知识的根源;它表明在日常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历程中,人自身、现象事物和整个世界的意义或本性逐步自我形成。但是这需要人不断的道德努力,以克服现实的限制和思想的惰性。
关键词
唐君毅
当下一念
心灵自觉
意义生成
道德努力
Keywords
Tang Junyi
a sudden inspiration
reflection
the generation of meaning
moral efforts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现成良知之辨的关键问题——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卫红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文摘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关键词
圣愚之辨
当下一念
见在良知
体知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君毅的“道德努力”
被引量:
1
3
作者
邵明
机构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出处
《湖湘论坛》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哲学主体意识重构问题研究>[编号:12XZX008]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唐君毅的心灵哲学研究>[编号:11SA10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唐君毅的道德理想主义把"当下一念"的自觉反思作为意志自由和心灵超越性的经验根源,并以传统的"反观体证"方法加以证实。这意味着:人只有在持续的经验历程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逐步完善自身并实现自身的意义。这即是人本有的生存处境,尽管艰难,却成为意义的本源且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如海德格尔的"绽出之生存"所形容。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要求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助于人的道德努力而不是相反,即社会的各种正义原则应该在与人的道德努力状况的关系中来得到规定。
关键词
唐君毅
道德努力
当下一念
自由意志
经验证实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4
作者
郭延成
机构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2期50-57,共8页
文摘
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以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来引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关键词
佛教实践理念
生态环保
“
当下一念
”理念
生态文明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X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香之为道
5
作者
明海法师
机构
国佛教协会
河北省佛教协会
柏林禅寺
出处
《佛教文化》
2022年第5期64-65,共2页
文摘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念:人们认识世界的六种感官渠道一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所对应的六种信息一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生命的迷失处,也是生命的觉醒处。当其迷失,根尘交接的刹那起作用的心叫“识”;当其觉醒,根尘交接的刹那呈现的心念叫“智”。“识”、“智”只是假名,都是当下一念的机用。然此一念或智或识,圣凡立判,迷悟天壤,染净两途。自性的沉沦在此,自性的醒觉亦在此。
关键词
染净
当下一念
自性
般若
波罗蜜
迷悟
迷失
多心经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唐君毅的“当下一念”
邵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现成良知之辨的关键问题——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
张卫红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唐君毅的“道德努力”
邵明
《湖湘论坛》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郭延成
《鄱阳湖学刊》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香之为道
明海法师
《佛教文化》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