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当下 独具慧眼——从《中国当代音乐分析》谈李吉提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思路及贡献
1
作者 史若凡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7-103,共7页
本文主要从《中国当代音乐分析》的两个研究视角和两个分析维度出发,总结李吉提先生对当代音乐分析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展望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和分析领域的未来发展。从研究视角上看,李吉提先生从历史发展和音乐学分析两个角度来审视中... 本文主要从《中国当代音乐分析》的两个研究视角和两个分析维度出发,总结李吉提先生对当代音乐分析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展望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和分析领域的未来发展。从研究视角上看,李吉提先生从历史发展和音乐学分析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音乐,既关注音乐作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又深入到音乐结构和技法的层面,展现了中西方音乐的融合性和独立性。从研究维度上看,李吉提先生对当代音乐作品的实例分析体现了对当代音乐作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的调查,突出了作品的中国化特征和现代意识。李吉提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不仅给当代研究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灵感,也鼓励了更多的音乐学者、作曲家、表演者和音乐爱好者加入到中国当代音乐的研究、创作、演奏和欣赏中来,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吉提 《中国当代音乐分析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下载PDF
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潘恩荣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关键词 技术哲学 "难问题"研究 当代分析 荷兰学派
原文传递
国外当代话语分析:路径和主题
3
作者 董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对语言、文化、社会、语境和认知的不同观点,比较了国外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路径,讨论当代话语分析的主题,即多模态话语、多声话语、语篇和语境、跨文化分析,最后探索话语分析在帮助应用语言学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代话... 基于对语言、文化、社会、语境和认知的不同观点,比较了国外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路径,讨论当代话语分析的主题,即多模态话语、多声话语、语篇和语境、跨文化分析,最后探索话语分析在帮助应用语言学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 主题 国外当代话语分析
下载PDF
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新视野——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1978-1995》
4
作者 彭伟 《图书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 书评
下载PDF
一本了解当代台湾政治变迁的必读之书——评刘国深博士新作《当代台湾政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翌鹏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2年第3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刘国深 政治变迁 当代台湾政治分析 书评 台湾省 政治结构 政治心态 政治行为
下载PDF
时代与政治洪流里中国现代作家另种样本的解读——评常勤毅《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
6
作者 吴廷玉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6-29,共4页
常勤毅的《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将骆宾基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观层次上,通过研究这一"个案"来评析三十年代抗日作家尤其是东北作家群和四十年代国统区进步的... 常勤毅的《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将骆宾基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观层次上,通过研究这一"个案"来评析三十年代抗日作家尤其是东北作家群和四十年代国统区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及其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入创作困境的老作家的共性,进而试图在与骆宾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比较下,总结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积累宝贵的经验。该书主旨明确、史论结合,紧紧扣住"同步"、"共时"与"横跨"这三个关键词。全书持论公允,论述充分,文笔清新、流畅。是本有思想、有特色、有启迪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勤毅 《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 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 中国现代作家 另种样本
下载PDF
近三年《当代图书馆》载文分析
7
作者 梁宇菲 刘斌 《当代图书馆》 2001年第4期55-57,共3页
从文献量、载文主题、年代分布等八个方面对近三年《当代图书馆》载文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代图书馆》
关键词 当代图书馆》载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学术期刊 图书馆工作
下载PDF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角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性分析
8
作者 顾砚嘉 《知识经济》 2019年第5期11-11,13,共2页
在马克思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危机当中没有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但是临床社会实践得知,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当中,无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还是带有中国特色... 在马克思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危机当中没有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但是临床社会实践得知,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当中,无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还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会存在经济危机隐患。本文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角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当代分析
下载PDF
《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出版
9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5,共1页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 传播理论研究体系 新书介绍
下载PDF
谈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课的实效性
10
作者 李国富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第5期46-47,共2页
谈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课的实效性李国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吉林工学院91、92、93、94四个年级本科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仅就这门课的实效性谈谈我们的体会... 谈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课的实效性李国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吉林工学院91、92、93、94四个年级本科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仅就这门课的实效性谈谈我们的体会。(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高校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
全文增补中
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无机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小华 饶京京 《橡塑技术与装备》 CAS 2015年第22期36-37,共2页
敏捷性、准确性是现代仪器分析的主要特性,同样它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置褒贬,于是就使在当今的环境无机解析步骤中,现代仪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对现代仪器在环境无机分析化学里的使用加以探究。
关键词 环境无机分析化学 当代仪器分析 环境监测 色谱分析
下载PDF
施蜇存“城镇文学”创作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杰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80-81,共2页
施蜇存“城镇文学”创作论杨杰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世纪的门槛,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新发现,增进了人类对其自身的认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蔼理斯的《性心理学》,一经侵入文学的殿堂,便使现代文学与现代心理学纠葛在一起,酿成了... 施蜇存“城镇文学”创作论杨杰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世纪的门槛,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新发现,增进了人类对其自身的认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蔼理斯的《性心理学》,一经侵入文学的殿堂,便使现代文学与现代心理学纠葛在一起,酿成了现代派文学的轩然大波,受其影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蜇存 心理分析小说 弗洛伊德主义 潜意识 主人公 当代心理分析 心理活动 现代文学 人物心理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感知音乐时空的符号体系
13
作者 刘健 陈宇琪 宋程远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24,共25页
音乐的时空仿佛永远不具有定式,因为时间在流逝,不曾重复,与人们“相遇”的空间形式就不会完全相同。面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时空结构,人们莫衷一是。倘若我们把音乐比作一头“象”,体验音乐的每一个人好比成语故事里面的“盲人”。“... 音乐的时空仿佛永远不具有定式,因为时间在流逝,不曾重复,与人们“相遇”的空间形式就不会完全相同。面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时空结构,人们莫衷一是。倘若我们把音乐比作一头“象”,体验音乐的每一个人好比成语故事里面的“盲人”。“象”在自然中,“象”也在我们心里。音乐分析就好比盲人摸象。我们体验音乐需要感知音响多种参数,谓之音乐的初级感知结构,此外更需要把握音乐时空符号体系——对音响事件及其在时空展衍现象的综合、抽象判断能力——谓之音乐听知觉的高级结构能力。本文将梳理与讨论西方的传统作曲“四大件”以及20世纪以来当代几个突出的音乐理论学派,其中所隐含的感知音乐时空符号体系的方法与思路,再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思考音乐心理审美感知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尚未被既有理论体系作独立重要论题研究的现象提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时空 作曲“四大件” 当代音乐分析 音乐认知心理
下载PDF
Embodied Simulation and a Few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Italy
14
作者 Giusy Gall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9期510-519,共10页
The debate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philosophy in Italy shows many differences from the three main current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namely deconstructionism, critical theory,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On one hand... The debate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philosophy in Italy shows many differences from the three main current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namely deconstructionism, critical theory,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On one hand, the philosophical stance towards languag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ong separ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r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Italian thought. In particular,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hows a fragmented framework in which current researches are an example for future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human nature. The basic idea behi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Italy is that language has a biological and social natu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range of "bio" through a dialogu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 I will review the Italian research on mirror neuron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s in embodied simulation proposed by Vittorio Gallese. I will underline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this neuroscientific theory, providing some remarks on intersubjectivity, intentions, and language. Finally, I will suggest future joint studies in neuro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ror neurons embodied simulation intentions LANGUAGE Italian Thought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下载PDF
Emptiness (Sunyata) for Caring the Self in the Middle Path: Reinvestigating the Middle Path Philosophy of Ngggrjuna
15
作者 Mathew Varghes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5期347-361,共15页
Classical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er Nfigfirjuna is known for hi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 Buddha's teachings, the philosophy of Middle Path (Mfidhyamika). Notably he had introduc... Classical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er Nfigfirjuna is known for hi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 Buddha's teachings, the philosophy of Middle Path (Mfidhyamika). Notably he had introduced the unique concept of "emptiness" (gnyata) to explain the Middle Path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emptiness" is dependent co-arising of various elements that support the worldly experie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is concept is used in explaining the subjectivity of a human person and how it is used for interpreting the unique process of human existence. The discussions on subjectivity are imprecis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But Ngrjuna's philosophy enables us to explain subjectivity conclusively, without it having to be explained using metaphysical positions. Sunyata may introduce a new definition for the concept of non-self: not for negating the self but for caring self from the problems of life by making it centered in the Middle Path (madhyama-pratipat), where one may naturally be able to use his wisdom (prajh)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not mere knowledge (na). Sanyat is understood using fourfold (catus.kot.i) logical analysis, not twofold analysis employed normally by other philosophers. Here, the Buddhist notion of self as the co-dependent evolution process of five aggregates (pahcaskandhas) is reinterpreted using the unique method of tetralemma (catus.kot. i). This critique explores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conceptions on "human reasoning, "logocentrism," and the objective analytical method of modern science." After careful cross examination of the rival philosophical positions, it reasons out why the "rationale of nature" is always superior to "human reasoning" and "logocentr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dom subjectivity Middle Path co-dependent co-arising five aggregates LOGOCENTR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