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生活: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被引量:5
1
作者 黄万华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文学经典,当下社会的文学生活成为决定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关注文学生活,也是警惕文学研究的非人文倾向的重要课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阅读,其深度和广度深刻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深度、... 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文学经典,当下社会的文学生活成为决定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关注文学生活,也是警惕文学研究的非人文倾向的重要课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阅读,其深度和广度深刻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深度、文化传承的广度,也包含着时代的处境、走向等诸多问题。近百年来,当下是读书最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难的时期,正是时代危机的征兆、缩影,也提示着时代的出路。社会的文学生活是多方面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增添了很多新因素,包含较为复杂的矛盾。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使得城市的文学阅读数量远超过农村,而他们阅读取向与白领阶层等之间差异的缩小,反映出当下中国的文学阅读已脱离"乡村中国"的传统,开始了其"城市化"进程。关注社会的文学生活,并非要以某种一统性组织文学生活,而要守护阅读的独立性、多样性,在保护和拓展中让文学阅读真正成为个人自由的空间。当下的文学认知度反映出文学生活处于媒介场和商业消费的巨大影响之中,更需要我们以"手工作坊"式的努力去培育良好的阅读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文学阅读 文化建设 当代社会转型
下载PDF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及其阶段研究述评
2
作者 滕竞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7期88-90,共3页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特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社会转型过程。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当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的主要有“二阶段”、“三阶段”及“四阶段”三种观点。在辨析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将我国当代社会...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特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社会转型过程。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当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的主要有“二阶段”、“三阶段”及“四阶段”三种观点。在辨析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1992年至2003年,2003年至今这三个阶段较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 阶段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与缺失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少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39,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作为经济体制乃至整个体制世界的社会基础,是稳定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随... 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作为经济体制乃至整个体制世界的社会基础,是稳定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转变,而且还以其中的原初价值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在体制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生活世界既是体制世界的社会基础,也是体制世界的精神基础,当经济体制与生活世界发生分离式变迁时,则表明变化了的经济体制既缺失社会基础也缺失精神基础,当前很多严重的社会矛盾都可以在这种缺失中找到原因。应当充分认识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世界的稳定性,努力探寻体制世界转变与生活世界变迁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 生活世界 分离式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校园的“空心病”现象谈起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楠 杨夫腾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1-177,共7页
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咨询配置、完善的校园生活保障、良好的学习资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的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却出现了与上述客观环境不相匹配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日常生活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对生活意义追求的能力与动力,易在... 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咨询配置、完善的校园生活保障、良好的学习资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的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却出现了与上述客观环境不相匹配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日常生活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对生活意义追求的能力与动力,易在挫折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反复摇摆而最终导致内心资源的耗竭,并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是一种被称之为当今大学校园"空心病"现象,它倾向被界定为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群体心理障碍。该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对它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某个个体偶发的行为和成长困惑,而是要以社会为现实图景并给予分析。因为,一个群体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那些可被客观描述出的内容,它还暗含着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外在世界不断互动下所构建的结果,并牵连出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运行逻辑和势态。这需要回望该群体所身处的时代,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为载体,将该现象内嵌在社会变迁的现实环境中,在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文化现状的框架下,从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解析他们的精神生活,解答"空心病"现象的发生原因,警醒今天教育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青年学生 空心病 精神生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人的现代化建设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志勇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3期34-36,共3页
当代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在客观上是对独立、自觉、成熟的现代... 当代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在客观上是对独立、自觉、成熟的现代化主体的呼唤和塑造 ,但是人们在寻求自我价值、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 ,又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迷失了个人发展的方向。因此 ,从基本战略、制度创新、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四方面确立现代人格的生长模式 ,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人的现代化
下载PDF
社会公平、法律与社会结构——以转型时期土地法律调整为对象
6
作者 赵树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2,共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也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和调整,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也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和调整,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当下中国在土地资源的占有、征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关。作为社会调整器的法律,应该努力给出一种解决方案,以确保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土地法律调整 公平 社会分层结构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5
7
作者 林默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4-127,共4页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进程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和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是认识和把握这一进程的两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对这种分析框架的分析,正是一种哲学的理性自觉。
关键词 中国 当代社会转型 马克思主义 社会历史哲学 现代化理论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理论: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巧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49,共7页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必然地关联在一起,它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现实的发展,它对于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普遍意义已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许多思想家、政治理论家都对市民社会的自身特点、对国家的意...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必然地关联在一起,它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现实的发展,它对于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普遍意义已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许多思想家、政治理论家都对市民社会的自身特点、对国家的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必然性阶段有着精辟的论述,其中涵盖了市民社会的一般价值诉求和历史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一个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因此,以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解读市民社会相关理论,透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问题和方向,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成长之相及其出路
9
作者 杨巧蓉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20,共6页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其表现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热潮,第三部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民性的提升,社会新...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其表现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热潮,第三部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民性的提升,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与被认定等几方面。就当前状况来看,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多,发展不平衡,第三部门发育不良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较为混乱,造成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困境。推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贡献积极力量,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 成长之相 困境 出路
下载PDF
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诉求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建超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4,共6页
政治合法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轴范畴。政治合法性一般在价值和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认可、同意和服从;在执政党建设中,就是追求社会大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理性认同。执政党增强合法性基础,不仅能增强执政党对民众... 政治合法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轴范畴。政治合法性一般在价值和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认可、同意和服从;在执政党建设中,就是追求社会大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理性认同。执政党增强合法性基础,不仅能增强执政党对民众的政治动员力,而且有助于推进政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中共执政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顺应执政合法性问题对党提出的时代诉求,是中共强化执政合法性的系统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合法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它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社会转型 合法性资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下载PDF
《论剑——新视野下的中国大战略》
11
作者 以沫 《杭州》 2007年第9期57-57,共1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贾立政主编)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 民族复兴 新视野 大战略 人民日报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立政 出版社 没落 形象 主编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研究
12
作者 潘美宏 《中国农村教育》 2019年第34期44-45,共2页
"新基础教育"是1994年由叶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提出,以为当代中国培养"自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创建现代新型学校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项目。25年来,业已在教师发展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对优... "新基础教育"是1994年由叶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提出,以为当代中国培养"自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创建现代新型学校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项目。25年来,业已在教师发展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对优化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促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新型学校 小学数学教育 新基础教育 叶澜 研究团队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民族
下载PDF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特点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巧蓉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1-134,共4页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共同性、更有其特殊性,就根本原因而言,在于与之共生共存的政治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随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而成长,着眼于这一背景,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生成过程的...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共同性、更有其特殊性,就根本原因而言,在于与之共生共存的政治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随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而成长,着眼于这一背景,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生成过程的构建性、与政治国家的互补性、权力诉求的有限性以及与中国传统的契合性。对之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 构建性 互补性 有限性 契合性
原文传递
On the Rebuild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Orthodoxy: A Brief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14
作者 Sun Guo--do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2期36-59,共24页
The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Modern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y restoring the origin of modernity as a "historical event" since late Qing, lea... The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Modern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y restoring the origin of modernity as a "historical event" since late Qing, leads to the finding that "the Deng Zheng-lai Problem" pinpoints the current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loss of Orthodoxy(daotong) which infects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d shape the mod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response to the pressure of rightness, creating "the identity of hybridity" by negotiating the classic tradition with the socialist tradition and a partial western tradition. By observing "the Deng- Hui frameworks" (the frameworks formulated by Deng Zheng-lai, Wang Hui, Deng Xiao-mang and Qin Hui), we should neither blindly return to the classic tradition nor uncritically resort to the Western resources in our attempt at rebuilding cultural identity; instead, one mode of a "New Civilization" might arise in the sense of what Liang Qi-chao regards as cutting across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dernity cultural identity theOrthodoxy(daotong) "the Deng-Hui framework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