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9,共10页
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意识而著称。这种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有一过程。从先秦到汉唐,儒学并没有形上本体意识的现成资源;由于价值观的对立,儒学也不可能直接从佛老二教中汲取现成资源。这样一来,"出入佛老,返于... 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意识而著称。这种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有一过程。从先秦到汉唐,儒学并没有形上本体意识的现成资源;由于价值观的对立,儒学也不可能直接从佛老二教中汲取现成资源。这样一来,"出入佛老,返于六经"也就成为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真正产地。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的超越追求精神、道家的反向溯源智慧以及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伦世教关怀,就构成了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具体资源;而从邵雍"元会运势"的数推历史观、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化论一直到张载的"太虚即气",则标志着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待到二程体贴出"天理"并以"性即理"规定理学的道德本体,也就表明佛教的形上超越意识、道家的宇宙根源意识与儒家的人伦世教关怀已经有机地熔为一炉了,从而既构成理学斥佛排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其以后近千年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宋明理学 形上本体 意识
下载PDF
从现代新儒家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151-152,共6页
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观上否认其哲学是接着中国近代哲学讲,但从他们的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来看,其哲学弥补了中国近代哲学缺失——未结束哲学的本体论时代而走向哲学的认识论时代,不但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而且昭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 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观上否认其哲学是接着中国近代哲学讲,但从他们的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来看,其哲学弥补了中国近代哲学缺失——未结束哲学的本体论时代而走向哲学的认识论时代,不但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而且昭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熊十力、方东美、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构建形上本体的思路,揭示了中国哲学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中国哲学 形上本体 心体 建构
下载PDF
青年毛泽东的政治思维——先验形上本体与经验形下具体 被引量:5
3
作者 魏明康 万高潮 《阴山学刊》 2015年第3期74-83,共10页
自早年在长沙求学,经杨昌济五年耳提面命,青年毛泽东接受了中国传统义理之学所倡扬的先验形上本体与经验形下具体相结合的政治思维模式。尽管青年毛泽东在经验形下具体的层面上重实践、重实用,但由于以"宇宙真理"为先验存在... 自早年在长沙求学,经杨昌济五年耳提面命,青年毛泽东接受了中国传统义理之学所倡扬的先验形上本体与经验形下具体相结合的政治思维模式。尽管青年毛泽东在经验形下具体的层面上重实践、重实用,但由于以"宇宙真理"为先验存在的形上本体,又以政治过程为对此真理的认识与实现,他混淆了谋求利益的政治过程与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因而使得为其本人所主张并以"宇宙真理"自命的"大同圣域"政治理念,必然失去为民主政治所不可或缺的妥协性;使得民主政治领域中的人人平等关系,必然为认识领域中的"圣贤凡愚"关系所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政治思维 政治文化 先验形上本体 经验下具体
下载PDF
实体形上本体的建构——阳明心学“心”本体的意义
4
作者 吴丽芳 赵黎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8,共5页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德范阈内超拔出来,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形上学。王阳明的“心”本体具备“超道德性”,既是“有”,又是“无”,是不同于“理”等表征关系概念的“实体”概念,故,“心”本体与“理”本体在先验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的出现导扭转了儒学在三教竞争中的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实体形上本体
下载PDF
“道德”溯源:形上本体与德性价值的统一
5
作者 杨伟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40,共6页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和文化脉络中,"道"既指自然万物生成本原、运动规律,也标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伦理秩序的本体规定以及道德实践的总体原则;"德"既表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涵指人们基于天道、人道基础上的自然...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和文化脉络中,"道"既指自然万物生成本原、运动规律,也标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伦理秩序的本体规定以及道德实践的总体原则;"德"既表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涵指人们基于天道、人道基础上的自然本性之德和个体心性之德。"道"、"德"分别指称和对应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伦理世界中的形上本原实体和人文价值理念。思想家们对二者意义的相互贯通及其辩证关系的寻究,孕育"道德"范畴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涵蕴,使其兼含伦理与德性、事实与价值的意义,奠基中国道德理性主义精神和文化的发展。作为本然性形上本体与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及其理念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体系的思想精粹与核心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本体 德性价值 “道德”蕴义 辩证思维
原文传递
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及其可能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天成 《长白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7-11,共5页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说,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希腊时期人们是为着一种真诚的精神而生活的话,我们时代与之相比则已逐渐失去了这种真诚。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且迷恋于其中。就中国先秦...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说,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希腊时期人们是为着一种真诚的精神而生活的话,我们时代与之相比则已逐渐失去了这种真诚。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且迷恋于其中。就中国先秦和古希腊人们所祟尚的那种真诚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上学 知识 形上本体 “无” “存在” 亚里士多德 “是” 直觉方法 明证性 知识论
下载PDF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心灵形上超越之途
7
作者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1-57,共7页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变化发展和整体风貌,深切凸显了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和语言在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保身全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追求,而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在庄子的心灵哲学中,“以道观物”是心灵的认知方法,“道”是心灵的形上坐标,“逍遥游”是心灵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 道家 哲学思想 人生哲学 养生方法 形上本体
下载PDF
确立天本体——孔子·孟子·程颐·朱熹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士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2期20-25,共6页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本体 程颐 朱熹思想 孟子 道德律令 形上本体 道德实践 刘宗周 程朱理学 孔子
下载PDF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与“通约性”建构
9
作者 张宏涛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4-206,共3页
文章从分析中西哲学中形而上学不可通约问题的原因,即西方对哲学概念的曲解和西方哲学的科学化着手,认为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已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而相对的非体系化的中国古典哲学更便于认知和与应用;指出"通约性"问... 文章从分析中西哲学中形而上学不可通约问题的原因,即西方对哲学概念的曲解和西方哲学的科学化着手,认为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已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而相对的非体系化的中国古典哲学更便于认知和与应用;指出"通约性"问题并非出现在中国形而上学系统内,而是由于西方哲学或形而上学自身匮乏完备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上学 通约性 形上本体哲学
下载PDF
天理的重建——从王阳明“由知转悟”的致思方式看良知的形上意蕴
10
作者 云龙 杨国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90-95,共6页
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强调,使中国出现了一波"祛魅化"思潮,导致中国哲学形上本体的消解。重新探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由外在认知向内在倾听这种"由知转悟"致思方式的转变,以显明作为儒家根本致思方式的&q... 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强调,使中国出现了一波"祛魅化"思潮,导致中国哲学形上本体的消解。重新探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由外在认知向内在倾听这种"由知转悟"致思方式的转变,以显明作为儒家根本致思方式的"悟"性思维与形上本体的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揭示出良知包含天理本体并对天理起到真正的澄明与揭蔽作用,对于重塑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由知转悟 天理 良知 形上本体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本体辨析
11
作者 姚军波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6-20,共5页
王阳明把源于《孟子》的良知发展成了“良知”本体。在王阳明的话语体系中,“良知本体”一词是指良知的本然之体、本来面目。同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良知又有着形上本体的意义。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可以称为主体本体论,意即在良知的观照... 王阳明把源于《孟子》的良知发展成了“良知”本体。在王阳明的话语体系中,“良知本体”一词是指良知的本然之体、本来面目。同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良知又有着形上本体的意义。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可以称为主体本体论,意即在良知的观照下,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研究王阳明哲学时,不能径直将话语体系中的“良知本体”等同于今人所讲的形上本体,也不能将阳明的良知去本体化,认为阳明没有本体论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本体 本然之体 形上本体
下载PDF
良知之道──阳明禅与儒学修道养静工夫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良范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23-28,共6页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儒学 阳明学 王阳明 致良知 形上本体 道家 心学 陆九渊 儒者
下载PDF
寓于无言之境——熊十力哲学方法论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家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4期39-44,共6页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哲学形而上学的奠基者,他同时也是。五四”以后唯科学主义思潮最有力的反对者和批判者。表现在哲学方法上,他突出地强调理智分析和语言概念的局限性,强调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区别,认为要把握作为宇宙人生之“大本大...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哲学形而上学的奠基者,他同时也是。五四”以后唯科学主义思潮最有力的反对者和批判者。表现在哲学方法上,他突出地强调理智分析和语言概念的局限性,强调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区别,认为要把握作为宇宙人生之“大本大原”的形上本体,要达于哲学所追求的终极境界,不存在一条纯理智的道路,而只能依靠与人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直觉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哲学方法论 形上本体 科学方法 语言概念 宇宙人生 而上学 现代新儒家 唯科学主义 终极境界
下载PDF
易学通信
14
作者 刘珊 《周易研究》 1993年第3期69-69,68,共2页
(一) 大钧教授伟鉴: 接奉本年五月二十九日手书、又收到《周易研究》杂志,无任感激。光年老力衰自辅仁大学校长退休,只读书教书、不理外事。唯对于学术研究,仍与各方学者联系。多年来因教授中国哲学(仅在博士硕士班开课),对易经研究亦... (一) 大钧教授伟鉴: 接奉本年五月二十九日手书、又收到《周易研究》杂志,无任感激。光年老力衰自辅仁大学校长退休,只读书教书、不理外事。唯对于学术研究,仍与各方学者联系。多年来因教授中国哲学(仅在博士硕士班开课),对易经研究亦曾用功。现因本年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以同乡之谊,欲写船山哲学思想小书。现正研究船山易学。十年前,因同乡学人之情,与陈立夫先生发起易经学会与易经研究班。负责办理者偏于易经杂学,讲算命,针炙,天文,数学,却不讲易经哲学,故乃不再参加此易学会。光研究哲学,以形上本体论与宇宙论为主。易经即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研究 易经 易学 王船山 哲学思想 大学校长 学术研究 宇宙论 形上本体
下载PDF
Different Forms of Rationalities in Aristotle: From Being to Acting
15
作者 Nadir Antonio Pichl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1期27-32,共6页
Every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Aristotle is structured around different forms of rationalities. Each form of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its method, object, and purpose, seeks to apprehend and to know a specific dimensio... Every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Aristotle is structured around different forms of rationalities. Each form of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its method, object, and purpose, seeks to apprehend and to know a specific dimension of being, because being manifests itself in many ways, that is, the totality of reality. Yet, each form of understanding the being has its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always anchored in the logic criteria. In general,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characterize some aspects of the main forms of rationalities in the thought of Aristotle, i.e., demonstrative, dialectic, physics, metaphysics, productive, and practices. But before that, succinctly, it is necessary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being and tel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s of rationales TELEOLOGY BEING
下载PDF
Plato's Theory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υμπλοκη Еīδων): the Sophist 259, e4-6
16
作者 Alireza Saat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1期35-43,共9页
Plato's lifelong confrontation with Parmenides and his metaphysical mire of believing that nothing (το μη ǒν)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gradually in the Sophist comes into finish, insofar as the philosopher a... Plato's lifelong confrontation with Parmenides and his metaphysical mire of believing that nothing (το μη ǒν)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gradually in the Sophist comes into finish, insofar as the philosopher after facing the foe and having the last laugh simmers down. In this paper after giv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what Parmenides says, I shall present an analysis of Plato's drastic answer to him (Sophist, 259 e4-6) to see how Plato opens the impasse way created by the Eleatic philosopher. Here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is regarded as the final answer by which Plato devastates Parmenides infamous thesis. Since hitherto no in-depth analysis is given by the scholars who are puzzled with the subject, I have tried to analyze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philosophically. Plato's Eleatic challenge has always been crucial in Plato himself and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after him. As while as Parmenides thesis (Sph., 238 a8-9) provides the sophists opportunity to reject the falsehood, Plato's theory of Forms in contrast in order to cross off the extremely sly sophists tries to make Parmenides come down. In my opinion,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as the last step of the theory of Forms, basically determines Plato's late ontology tightly knitted with logic. Vindicating this proposal depends on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Since Plato's late ontology, in my opinion, is closed to Frege's ontology and discussion of language, we are armed to interpret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with recent recent logico-philosophicus achievements, I think. In this respect, this is what I have done in my paper: analyzing sentence from Plato's logico-metaphysical point of view. Ultimately, I have tried to show how the aim of the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which Plato himself states, is demonstr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and discourse. This statement explicitly sets forward that the discussion is bound up with several logical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which finally full bright light is shed on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f the subject such as univers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 intercommunion of Forms sentence PREDICATION the verb "is" (εīναι) ontological glue
下载PDF
The Ontology of Counter Factual Causality and Conditional
17
作者 Maduabuchi Duko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7期492-496,共5页
The author is interested here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ntological justification for counterfactual causality and conditional. Ontology metaphysically has to do with what exists and what does not exist. about objects... The author is interested here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ntological justification for counterfactual causality and conditional. Ontology metaphysically has to do with what exists and what does not exist. about objects in their associated and individual existence. It is an attempt to further philosophy of causality scientific law, and theory of confirmation and establish a link counter factual. In terms of realism, it is the search for adequate among if-then "〉"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ITIONAL CAUSALITY COUNTERFACTUAL ONTOLOGY science EXPLANATION
下载PDF
“道德形上学”中的“圆善”证成工夫与境界析论
18
作者 朱萌然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3期203-203,共1页
“圆善”问题是康德和牟宗三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于康德以“设准”达至信仰的解决路径,牟宗三以建构“道德形上学”的方式、通过工夫修养之“呈现”来体验道的形上本体,无疑是一创新。经过牟宗三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其所谓“道德形上... “圆善”问题是康德和牟宗三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于康德以“设准”达至信仰的解决路径,牟宗三以建构“道德形上学”的方式、通过工夫修养之“呈现”来体验道的形上本体,无疑是一创新。经过牟宗三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其所谓“道德形上学”与“圆善”能否实现康德意义的“德福一致”,似仍有较大讨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上 牟宗三 德福一致 创造性转化 圆善 形上本体 工夫修养 讨论空间
原文传递
“礼必本于太一”考--论先秦道家思想对儒家礼乐文明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小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9-173,共5页
最早对"太一"有着精辟阐述的,始于道家典籍。从"道"、"一"、"执一"一连串的言说与见解,道家所建立的"太一",是为形上本体的地位颇为清晰。而儒家典籍所使用的"太一"一名,... 最早对"太一"有着精辟阐述的,始于道家典籍。从"道"、"一"、"执一"一连串的言说与见解,道家所建立的"太一",是为形上本体的地位颇为清晰。而儒家典籍所使用的"太一"一名,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主要取向都只能用道家的形上本体义来呈现,而从语言条件及思想条件来看,几乎可断言在儒家思想中,根本没有发生此种"太一"观的条件与材料,只能视为援入道家的"太一"观以满足自身理论需求的一种现象,对这一进程的析理,庶几对儒道关系思想史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 礼乐文明 形上本体 道家 儒家
原文传递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0
作者 朱荣英 陈欣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11期25-26,共2页
在黑格尔之前,传统的西方致思形上本体的哲学思维方式,如贯彻到底,最终必然会到达“不可说”的境地。这种知性思维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摆脱主客二分思维的束缚而通达无限。黑格尔运用思辨的辩证法继承、批判并发展了康德哲学,使哲学终... 在黑格尔之前,传统的西方致思形上本体的哲学思维方式,如贯彻到底,最终必然会到达“不可说”的境地。这种知性思维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摆脱主客二分思维的束缚而通达无限。黑格尔运用思辨的辩证法继承、批判并发展了康德哲学,使哲学终于突破了知性思维的局限,抵达了那种“说不可说、思不可思”的至高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 哲学思维方式 主客二分 知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康德哲学 形上本体 辩证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