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晋时期郊祀祭坛的形制演变
1
作者 倪润安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5期81-97,共17页
汉晋时期是郊祀制度形成、确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聚焦于汉晋郊祀祭坛的形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讨论其细节和特点,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至西汉元帝时期,天、地祭坛的形制和礼... 汉晋时期是郊祀制度形成、确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聚焦于汉晋郊祀祭坛的形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讨论其细节和特点,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至西汉元帝时期,天、地祭坛的形制和礼仪得到持续完善,郊祀制度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但郊坛的地点不在都城近郊。第二阶段是西汉成帝至新莽时期,原来远在外地的天、地祭坛终于完成迁建长安城郊的过程,从而定型和命名为南、北郊。长安城南、北郊坛的形制比较繁复,都分为核心和外围两部分。第三阶段是东汉时期,天、地祭坛的成熟性表现在制度有增有减,突出了中心坛的地位和祭祀礼仪的标准化。第四阶段是魏晋时期,由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同,天、地祭坛经历了从曹魏郊丘分立到西晋郊丘合并的反复过程,仍回到东汉制度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郊祀祭坛 南郊 北郊 圜丘 方丘 形制演变
下载PDF
西方学位服形制演变历程及对中国学位服设计的影响
2
作者 苏琬婷 荣雪晨 王永进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8,共7页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归纳、分析与对比其各阶段的特征及对中国学位服的影响。研究认为,当下中国学位服在规范化、体系化、地域化和国际化上还有待完善,可以从品类构成、民族特色、功能需求和高校特色等方面建立中国学位服形制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学位服 宗教服装 形制演变 学位服体系
下载PDF
滇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中“火塘偏心”现象与形制演变关系
3
作者 焦梦婕 白寅崧 王红军 《住宅科技》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文章首先对早期民居形制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火塘对空间秩序和空间形制演变的影响;然后,基于2022年7月在滇西南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提取仍在主室内使用火塘的民居案例,对火塘在主室内的位置偏移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单向正... 文章首先对早期民居形制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火塘对空间秩序和空间形制演变的影响;然后,基于2022年7月在滇西南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提取仍在主室内使用火塘的民居案例,对火塘在主室内的位置偏移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单向正中、略微偏心和偏至角落3种类型;最后,以“火塘偏心”为线索,进一步讨论滇西南地区民居形制演变过程,尝试探寻形制演变背后的推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民居 火塘 空间形制演变
下载PDF
汉至唐之间屏风榻形制演变特点及成因研究
4
作者 周振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结构上由开放到封闭、屏风样式上由独扇到多扇、屏画题材上由教化到审美的演进趋势;同时发现,南北朝是屏风榻形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南北地区屏风榻形制存在较大差异。自南北朝后,隋唐屏风榻在南北朝北方地区形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礼制的规训、技术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风榻 汉唐 形制演变 成因
下载PDF
陶瓷辟雍砚形制演变分析
5
作者 熊文强 《陶瓷》 CAS 2024年第8期132-134,共3页
在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款极为独特的陶瓷砚——辟雍砚。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图像分析法将从辟雍砚发端、高潮、衰弱三个阶段的形制进行分析,研究各个时期辟雍砚所表现出的风貌,可以看出辟雍砚的形制是在时代背景的实用与审美... 在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款极为独特的陶瓷砚——辟雍砚。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图像分析法将从辟雍砚发端、高潮、衰弱三个阶段的形制进行分析,研究各个时期辟雍砚所表现出的风貌,可以看出辟雍砚的形制是在时代背景的实用与审美需求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辟雍砚 形制演变
下载PDF
环塔里木盆地佛塔形制演变的历史逻辑及机理考
6
作者 娇哈尔·巴克提别克 《炎黄地理》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文章根据环塔里木盆地佛塔的外观,将该地区佛塔分为覆钵塔与楼阁式塔两类,再根据平面形状将覆钵塔分为平面为圆形、方形的覆钵塔。与印度、犍陀罗、高昌地区佛塔进行比较后发现,环塔里木盆地覆钵塔来源于印度与犍陀罗地区,高昌地区佛塔... 文章根据环塔里木盆地佛塔的外观,将该地区佛塔分为覆钵塔与楼阁式塔两类,再根据平面形状将覆钵塔分为平面为圆形、方形的覆钵塔。与印度、犍陀罗、高昌地区佛塔进行比较后发现,环塔里木盆地覆钵塔来源于印度与犍陀罗地区,高昌地区佛塔表现出浓厚的中原式风格。佛塔的形制演变趋势表现出“圆形元素”逐渐削弱,“方形元素”逐渐增强的变化特征,这一演变趋势是为适应2世纪后兴起的大乘佛教于塔身之上开龛、造像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制演变 犍陀罗 覆钵塔 大乘佛教 楼阁式塔 佛塔 平面形状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山西古建筑琉璃鸱吻立面形制演变刍议
7
作者 宋阳 《建筑》 2024年第9期100-105,共6页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一种构件,它安放在古建筑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两坡交会部位,既能起到固脊、防水、避雷等功用,又是重要的装饰构件。本文所讨论的古建筑鸱吻构件,据文献记载,在唐以前多称“鸱尾”,从唐至元一般多以“鸱吻...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一种构件,它安放在古建筑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两坡交会部位,既能起到固脊、防水、避雷等功用,又是重要的装饰构件。本文所讨论的古建筑鸱吻构件,据文献记载,在唐以前多称“鸱尾”,从唐至元一般多以“鸱吻”称呼(1),明清时则多称“正吻”,还有“螭吻”“蚩吻”等说法。琉璃鸱吻即以琉璃工艺制作的鸱吻,是琉璃技艺应用于建筑营造的重要体现。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也是我国琉璃艺术之乡,存有大量古建筑琉璃鸱吻的实例,延续时间较长,形制样式丰富,对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建筑琉璃鸱吻构件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形制演变 封护 延续时间 古建筑 装饰构件 工艺制作 艺术之乡
下载PDF
明清湖湘地区庙学建筑布局及其形制演变刍议——以湘潭庙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田长青 柳肃 邓洪波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地方文庙通常是“儒学”中的祭祀建筑遗存,儒学另一核心建筑是“明伦堂”。湖湘地区自汉代就建设有官学,至清代已建成庙学建筑有79处。笔者通过详细考证湘潭庙学建设的历史沿革、布局与形制演变,再由个案推及到明清时期整个湖湘地区庙... 地方文庙通常是“儒学”中的祭祀建筑遗存,儒学另一核心建筑是“明伦堂”。湖湘地区自汉代就建设有官学,至清代已建成庙学建筑有79处。笔者通过详细考证湘潭庙学建设的历史沿革、布局与形制演变,再由个案推及到明清时期整个湖湘地区庙学建筑的探讨,并阐述其成因,发现庙学建设发生如下改变:1)在建设规模上,由早期庙、学并重,发展为文庙扩大,而儒学骤减;2)在布局上,由前后共轴发展为左右并置;3)形制上,文庙的建设内容有所增加,儒学减少,作为“明人伦之所”的儒学建筑明伦堂仅具有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学 布局特征 形制演变 成因
下载PDF
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9
作者 赵鑫彤 《西部皮革》 2023年第11期33-35,共3页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服装形制演变在时代背景、廓形、色彩和面料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以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总结了魏晋隋唐时...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服装形制演变在时代背景、廓形、色彩和面料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以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总结了魏晋隋唐时期社会时代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并从服装廓形、色彩和面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提取和分析。魏晋隋唐时期服饰形制演变表现出从古朴简约到豪华繁复、从贵族阶层到平民阶层、从南方到北方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丰富服装史研究、推动现代服装设计和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隋唐 服饰 形制演变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江西明代后期藩王墓葬的形制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霍巍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1期96-101,共6页
明代江西境内有“三藩”,即宁献王朱权系统、淮靖王朱瞻系统以及益端王朱佑槟系统等三大藩王势力.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发掘和清理了宁王朱权、宁康王妃冯氏、益端王朱佑槟、益庄王朱厚烨、益宣王朱翊(钅引)、益定王朱由木以及益... 明代江西境内有“三藩”,即宁献王朱权系统、淮靖王朱瞻系统以及益端王朱佑槟系统等三大藩王势力.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发掘和清理了宁王朱权、宁康王妃冯氏、益端王朱佑槟、益庄王朱厚烨、益宣王朱翊(钅引)、益定王朱由木以及益王家族中的某郡王等一批藩王墓.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于我们研究明代宗藩墓葬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的社会丧葬习俗等问题,提供了一批宝贵的资料.本文拟就江西明后期藩王墓葬的形制演变等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 藩王 宁王朱权 形制演变 明代后期 石灰浆 江西地区 考古 江西南城 墓葬结构
下载PDF
从考古发掘和明清传世实物看九针的形制演变 被引量:13
11
作者 伍秋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20-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古代九针的形制特征和发展演变。方法:收集整理考古发掘出土和明清传世的古代九针资料,分析不同时期的形制特征和变化。结果:明确了各时期九针的形制特征和演变规律。结论: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九针和明清传世的九针,在形制上均... 目的:探讨古代九针的形制特征和发展演变。方法:收集整理考古发掘出土和明清传世的古代九针资料,分析不同时期的形制特征和变化。结果:明确了各时期九针的形制特征和演变规律。结论: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九针和明清传世的九针,在形制上均无统一的样式。汉代九针的形制虽然受到《九针论》、《九针十二原》的影响,但在制作上并不严格遵守规定的尺寸。元明清针灸著作中所附的九针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时期针具的形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针具 九针 形制演变
下载PDF
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涂白奎 《文物春秋》 1997年第3期49-52,共4页
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涂白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用于“礼天地四方”的六瑞中,对璋的认定在学者中的争议恐怕是最大的了。之所以如此,固有文献记载的不足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大批的被学者... 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涂白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用于“礼天地四方”的六瑞中,对璋的认定在学者中的争议恐怕是最大的了。之所以如此,固有文献记载的不足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大批的被学者们认为可能是璋的这一类器物的出土,使得对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璋 大汶口文化 起源 中原地区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出土材料 文化遗址 二里冈 形制演变 二里头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3
作者 连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53-155,共3页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扬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过300多年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回顾历史,贯穿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儒家思想...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扬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过300多年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回顾历史,贯穿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儒家思想、审美情趣、民俗文化,以及制作工艺和其它传统艺术都对中国扬琴形制的演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上述内容来探求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琴 形制演变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古籍形制演变考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开宏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6,共3页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法,一千三百年前发明了雕板印刷。在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人们曾用许多不同性质的材料,如:龟甲、兽骨、铜器、石头、竹签、木板、丝织品等,作为...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法,一千三百年前发明了雕板印刷。在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人们曾用许多不同性质的材料,如:龟甲、兽骨、铜器、石头、竹签、木板、丝织品等,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纸张发明之后,书籍改用纸张抄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 形制演变考略 历史
下载PDF
明代四合如意云纹形制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树霞 张春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6-155,共10页
作为明代特色典型纹样之一,四合如意云纹的艺术特征独具时代特色。文章以明代织物、画像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关史料,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从单元造型、基本组织形式、色彩表现和面料工艺四方面对其进行解... 作为明代特色典型纹样之一,四合如意云纹的艺术特征独具时代特色。文章以明代织物、画像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关史料,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从单元造型、基本组织形式、色彩表现和面料工艺四方面对其进行解析,揭示其形式在明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四合如意云纹从明代初期到明代晚期单元造型由结构松散、自由简洁逐渐丰满圆润、结构稳定;组织形式由单一严谨逐渐丰富多样;色彩由单调浅淡、贵贱有等逐渐华丽多姿、违礼逾制;面料工艺由用料有等、技法单一逐渐竞相奢侈、精巧别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四合如意云纹 发展脉络 形制演变 单元造型 组织形式 色彩表现 面料工艺
下载PDF
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建筑形制演变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祉坚 李春青 《艺术科技》 2014年第4期10-11,共2页
雍和宫作为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前人已经对其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研究历史建筑不应仅局限在某个时期的片断性状态,而是应从发展角度理清其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评价其价值。因已有文献资料对雍... 雍和宫作为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前人已经对其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研究历史建筑不应仅局限在某个时期的片断性状态,而是应从发展角度理清其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评价其价值。因已有文献资料对雍和宫的历史变迁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拟通过文献查阅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平面图对照,来阐述雍亲王府向雍和宫寺庙演变过程中的建筑形制改变,以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亲王府 雍和宫 建筑形制演变 空间布局
下载PDF
巫史文化对商周青铜礼器形制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远富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7期46-47,共2页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身份与权利的象征,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的精神崇拜。青铜礼器形制的演变,不仅是生产工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还受精神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变化角度入手,结合商周对"巫&qu...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身份与权利的象征,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的精神崇拜。青铜礼器形制的演变,不仅是生产工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还受精神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变化角度入手,结合商周对"巫"与"神"的不同理解观念,试析巫史文化对青铜礼器形制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礼器 巫史文化 形制演变
下载PDF
关中战国西汉中小型墓葬形制演变探析--以长安-咸阳地区为例
18
作者 何家欢 段清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9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关中各地区、关中与周边陕县、雒阳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有所差异。这些变化与差异可能与秦人东进及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社会治理体系确立有关,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到“忠”“孝”理念下家庭观念增强的影响,家庭合葬墓逐渐增多。墓葬形制的变化体现出当时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战国西汉 中小型墓葬 形制演变 思想观念
下载PDF
中国佛塔形制演变研究——以神通寺四门塔为例
19
作者 王衡 彭小霞 《工业设计》 2017年第7期106-107,共2页
佛塔起源于印度,本为佛教专有的建筑形式,历经传布,进入汉地,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塔"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的因素,逐渐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制,本文以济南神通寺四门塔为例,对佛塔在中国形制的演变进行研究探索,对于了... 佛塔起源于印度,本为佛教专有的建筑形式,历经传布,进入汉地,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塔"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的因素,逐渐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制,本文以济南神通寺四门塔为例,对佛塔在中国形制的演变进行研究探索,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塔 形制演变 四门塔 文化意义
下载PDF
马面裙的历代形制演变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景壹 张佩 《纺织报告》 2022年第8期126-128,共3页
马面裙的形制演变可以从中国古代服装的形制中窥得一二,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兴衰史,马面裙的发展和衰败与其密不可分。自宋代隐约可见的雏形样式,到成为明清时期的盛行主流,马面裙无声地记载了宋以来的民族文化,是汉族最具标识性的传统... 马面裙的形制演变可以从中国古代服装的形制中窥得一二,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兴衰史,马面裙的发展和衰败与其密不可分。自宋代隐约可见的雏形样式,到成为明清时期的盛行主流,马面裙无声地记载了宋以来的民族文化,是汉族最具标识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文章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查阅文献和史料对马面裙的形制演变进行调研,并尝试找出朝代背景信息与马面裙形制特点之间的相关性。对马面裙形制演变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思考马面裙是如何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并感受朝代的兴衰对马面裙风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马面裙 形制演变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