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
被引量:89
- 1
-
-
作者
孙笑侠
-
机构
浙江大学法律系
-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4期5-12,共8页
-
文摘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法官是非职业化的法官,其思维是一种平民式的追求实质目标而轻视形式过程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为实质性思维,与形式性思维相对。具体表现为传统法官在法律与情理关系上往往倾向于情理;在法律目的与法律字义面前倾向于目的;在思维方面“民意”重于“法理”,具有平民倾向,把民意作为衡量判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思维时注重实体,轻视程序。尽管中国传统法官的思维方式与后自由主义西方法官的思维逻辑有某种契合,也尽管法律形式主义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更需要一种法的形式理性。
-
关键词
传统法官
实质性思维
形式性思维
职业化
-
Keywords
traditional judge
substantive thinking
formal thinking
professionalism
-
分类号
D926.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贝奥武甫》的时间观念和偏离叙事
- 2
-
-
作者
杨开泛
-
机构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1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WW02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贝奥武甫》批评史上,作品中的偏离叙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强调《贝奥武甫》艺术完整性的学者从各个角度来论证偏离叙事和主体叙事之间的关联性,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容上的映射和对照。而强调其历史价值的学者则把偏离叙事解释为作品的艺术缺陷,认为这是口头文学的局限性。面对这样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形式和思维同构性的观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从这个角度出发,问题的关键在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思维模式何以能够承载这一艺术形式。格鲁-撒克逊人把时间分为过去和非过去的二分观念拉近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造成过去和现在的并置,这是《贝奥武甫》听众理解和接受该作品的思维基础。《贝奥武甫》中的偏离叙事并非一种艺术缺陷,而是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听众思维模式的一种叙事策略。
-
关键词
《贝奥武南》
过去和现在的并置
偏离叙事
形式和思维的同构性
-
Keywords
Beowuif
juxtaposition between past and non-past
digressive narration
isomorphism between form and thinking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