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社会形式诗学”——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解析詹姆逊的辩证批评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智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1,共6页
形式与内容可作为"元范畴"统摄詹姆逊的辩证批评,在两者的逻辑关系中,蕴涵着形式一元论、形式二元论、形式多元论的多重观念。詹姆逊把形式主义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相结合,运用符码转换、形式的意识形态、符号矩阵等方法,在形... 形式与内容可作为"元范畴"统摄詹姆逊的辩证批评,在两者的逻辑关系中,蕴涵着形式一元论、形式二元论、形式多元论的多重观念。詹姆逊把形式主义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相结合,运用符码转换、形式的意识形态、符号矩阵等方法,在形式与内容之间进行辩证分析。这种将形式、美学与政治阐释融为一炉的方法又称"社会形式诗学",它适用范围广,关注社会形成与文化形式的关系,是比文学社会学更有效的方法。但是,过度的政治化和理论的杂糅、拼贴也是它的问题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辩证批评 社会形式诗学
下载PDF
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及其评价
2
作者 张谡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共5页
詹姆逊文化批评要"永远历史化":首先要发掘"缺场的原因",然后再纳入社会的视域,最后进入最广泛意义的历史领域,也就是文本变成社会文本的过程。社会形式诗学的理论有多个理论来源,"社会形式诗学论"是詹... 詹姆逊文化批评要"永远历史化":首先要发掘"缺场的原因",然后再纳入社会的视域,最后进入最广泛意义的历史领域,也就是文本变成社会文本的过程。社会形式诗学的理论有多个理论来源,"社会形式诗学论"是詹姆逊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理论创新。但社会形式诗学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许多概念范畴混杂,意义不够清晰;历史与文本的关系具有黑格尔的影子;批评过于政治化,以至于损害了文学批评应该有的审美性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式诗学 历史 文本 阐释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现代形式诗学的探索与实践——吴晓东治学的“问题与方法”
3
作者 刘奎 《创作与评论》 2017年第6期31-38,共8页
现在随时打开身边的电子设备就可阅读小说、诗歌和散文,文学似乎从未这么靠近、阅读也从来没有这么便捷过,但放眼望去,“低头族”对所谓的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似乎又并无多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学院的文学研究又纷纷转向文化研究或... 现在随时打开身边的电子设备就可阅读小说、诗歌和散文,文学似乎从未这么靠近、阅读也从来没有这么便捷过,但放眼望去,“低头族”对所谓的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似乎又并无多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学院的文学研究又纷纷转向文化研究或跨学科研究,文学的阅读又从未显得如此遥远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诗学 吴晓东 经典文学 治学 实践 现代 跨学科研究 电子设备
下载PDF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研究
4
作者 王希腾 《文学理论前沿》 CSSCI 2017年第2期121-147,共27页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向来以兼容并蓄的文学批评理论介入资本主义发展轨迹而著称,他所提出的“政治无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民族寓言”等概念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学术热议。但长期以来,由詹姆逊自己提出,集中体现其学术...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向来以兼容并蓄的文学批评理论介入资本主义发展轨迹而著称,他所提出的“政治无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民族寓言”等概念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学术热议。但长期以来,由詹姆逊自己提出,集中体现其学术特点的“社会形式诗学”概念却未得到学界充分的阐释。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和精神分析学传统,利用叙事形式-意识形态-社会的三元辩证法探讨了文学、文化形式和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表征。从理论的历时建构而言,社会形式诗学萌发于詹姆逊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评(1971—1981),成熟于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1982—1991),其后延伸至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剖析(2004—2013),现阶段则继续探讨并重构作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乌托邦空间(1973-2016)。社会形式诗学概念的提出,首先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消解了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部分理论危机;其次为资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整体性的研究视角和范式;最后,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误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式诗学 文艺批评 马克思主义 精神分析学
下载PDF
希望在第三世界?——詹姆逊社会形式诗学视域下的民族寓言论
5
作者 王希腾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学、文化的比较、交流日益增多。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就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访问中国后,提出'民族寓言'论,将当时的中国文学视为'第三世界文学'。他明确强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学、文化的比较、交流日益增多。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就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访问中国后,提出'民族寓言'论,将当时的中国文学视为'第三世界文学'。他明确强调,任何世界文学的概念都必须特别注重第三世界文学,并呼吁西方人民能够跳出既定的审美范式,更加清晰地认知庞大的外部世界。本文拟从詹姆逊'社会形式诗学'的理论视角,探析其论断的形式寓意(一种新的世界文学的视角),为'民族寓言'论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社会形式诗学 民族寓言 第三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
下载PDF
三十年来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研究的有关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中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3-188,共6页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全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全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究者们多重视传统诗学内在精神的分析,而对于关涉汉语诗学本体的"形式"则有所忽略。这样,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的本土特色和内在规律就无法作整体的把握。形式批评研究就是回归汉语诗学本体的研究,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观念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形式 形式批评 诗学研究
下载PDF
叶燮的诗歌审美思想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之比较
7
作者 白春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5-108,113,共5页
叶燮《原诗》的诗学思想和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理论在审美发展论、审美特质论和审美创造论三个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二者之间进行对话沟通,揭示其相通点,对叶燮的古典诗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诗学思想实现链接,使叶燮的诗学思想尽快地走向世界... 叶燮《原诗》的诗学思想和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理论在审美发展论、审美特质论和审美创造论三个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二者之间进行对话沟通,揭示其相通点,对叶燮的古典诗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诗学思想实现链接,使叶燮的诗学思想尽快地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诗歌 审美思想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
下载PDF
论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与小说叙事学的关系
8
作者 赵晓珊 《社科纵横》 2005年第3期138-139,共2页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是上世纪艺术本体论的先声,它首先提出文艺作品是自足体,文学研究应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学科学。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代表流派,20世纪60年代兴盛发展于法国的小说叙事学最符合形式主义所谓文学科学的...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是上世纪艺术本体论的先声,它首先提出文艺作品是自足体,文学研究应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学科学。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代表流派,20世纪60年代兴盛发展于法国的小说叙事学最符合形式主义所谓文学科学的条件。本文试从方法论、叙事结构、人物观三方面考察两者的生发继承关系,论述了形式主义对小说叙事学的启示与影响,以及叙事学自身在对象、范围、深度等多方面的理论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 小说叙事学 艺术本体论 叙事结构 人物观
下载PDF
形式主义诗学与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节奏与声韵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雨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等手段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节奏和韵律则反映为"形美"和"音美",作为前提和手段为实现"意美"服务。因此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等手段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节奏和韵律则反映为"形美"和"音美",作为前提和手段为实现"意美"服务。因此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意美、音美、形美是一体的,形式成为诗歌话语的内容并作为手段为意义服务,使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语义达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诗学 节奏 声韵 三美
下载PDF
穿越文本内外的审美分析与伦理建构——评吴晓东《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
10
作者 孙慈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吴晓东先生的新著《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中,“文学性”范畴构成了勾连各章节的主要线索与核心问题视阈。具体而言,在新世纪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再探讨将包含对文本“内”“外”界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对文学之审美功能... 在吴晓东先生的新著《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中,“文学性”范畴构成了勾连各章节的主要线索与核心问题视阈。具体而言,在新世纪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再探讨将包含对文本“内”“外”界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对文学之审美功能及审美活动自身独特性的分析把握,以及在创作与研究实践中对文学伦理诸向度的审慎探寻。《文本的内外》各章以文本细读为方法,从寻找形式中介入手,结合对各层次语境的认知体察,呈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化过程,并在由形式诗学向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中对审美与政治之关系进行了原理性探讨。而在审美维度之外,伦理维度也从著作的字里行间生长,由研究态度、研究方法本身所建构的文学伦理最终通向了对现代主体问题的思考,并触及了人文学术在当今世界的文化位置与深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的内外》 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 审美与政治 文学伦理
下载PDF
语言学视域下的诗学转型——以库尔德内对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为例
11
作者 杨燕 凌建侯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兴起开启了“文本中心论”的时代。语言学理论不但为形式主义学派提供分析和加工语言的独特视角,而且直接启迪文艺研究的新方法论的形成,不但充当了形式主义学派崛起的源动力,而且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兴起开启了“文本中心论”的时代。语言学理论不但为形式主义学派提供分析和加工语言的独特视角,而且直接启迪文艺研究的新方法论的形成,不但充当了形式主义学派崛起的源动力,而且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作者认为,波兰-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语言学理论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强调语言与主体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认为语言与心理具有天然的联系,更明确要对语言内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与之相应,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虽强调文本的自足性,但文本陌生化手法的加工与陌生化效果的确证都无法离开主体,所以并未真正否定主体的存在,只是将其“悬置”而已;同时,形式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以语言符号为标志的形式结构,对其内在规律与加工方法做了较详细而深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德内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 语言学 内部结构规律
原文传递
诗学视域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光安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0-32,39,共4页
当今国内的英美文学研究已呈现出从赏析到文论探讨的趋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适应这一趋势。广义的文论也称为诗学,包括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两大部分。形式诗学要求英美文学的教学注重文本分析等技术手段,文化诗学则要求英美文学... 当今国内的英美文学研究已呈现出从赏析到文论探讨的趋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适应这一趋势。广义的文论也称为诗学,包括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两大部分。形式诗学要求英美文学的教学注重文本分析等技术手段,文化诗学则要求英美文学的教学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结合,扩展视野,增加深度。两者的有效结合将给国内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形式诗学 文化诗学 结合
下载PDF
略论朱湘的诗学理论
13
作者 陈芬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5-26,共2页
朱湘诗学理论有为人生的爱国主义诗学、融通中西的比较诗学、唯美的形式主义诗学,其诗论成为新诗从解构向建设、从功利向唯美、从诗的革命化向诗的本体化等诸种转型中所不可忽略的理论山峰。从一定角度讲,朱湘的诗学理论超越了当时的历... 朱湘诗学理论有为人生的爱国主义诗学、融通中西的比较诗学、唯美的形式主义诗学,其诗论成为新诗从解构向建设、从功利向唯美、从诗的革命化向诗的本体化等诸种转型中所不可忽略的理论山峰。从一定角度讲,朱湘的诗学理论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宝库中的一笔丰富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湘 诗学思想 爱国诗学 比较诗学 形式诗学
下载PDF
“翻译诗学”辨 被引量:28
14
作者 袁筱一 许钧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0-66,28,共8页
“翻译诗学”辨袁筱一,许钧一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演讲时援引过一句精彩的犹太格言: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他进而解释道:“因为人一旦思考,真实就起身离他而去,因为人们越是思考,彼此的想法就越是背道而驰。”如此说来,面... “翻译诗学”辨袁筱一,许钧一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演讲时援引过一句精彩的犹太格言: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他进而解释道:“因为人一旦思考,真实就起身离他而去,因为人们越是思考,彼此的想法就越是背道而驰。”如此说来,面对通天塔的灾难,面对若干的年来(我们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形式主义诗学 俄国形式主义 亚里士多德 语言学 文学翻译 诗学理论 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 文学作品
下载PDF
“文学是生命底表现”——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15
作者 陈国恩 《长江学术》 2007年第2期41-41,共1页
陈国恩撰文认为闻一多的诗学思想,不能归为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形式主义诗学,也不是包含了意识形态内容的人民本位诗学,而是基于他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命诗学。
关键词 诗学思想 生命诗学 形式主义诗学 生命哲学 人民本位 意识形态 古典主义 生命体验 诗学 色彩
下载PDF
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4-60,共7页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为诗不仅是体验的、形式的 ,而且在其总体的境界上是“丰富 ,复杂 ,深邃 ,真实的灵境”,也就是“象征的灵境”。梁宗岱的新诗理论是对中国新诗发展流弊——反诗倾向的反拨 ,为中国新诗朝现代化的纯正方向发展作出过应有的贡献。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对今天具有诸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多声现象 诗歌理论 新诗 文化差异 体验 形式诗学 象征
下载PDF
吴瞻泰《杜诗提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兴陆 《杜甫研究学刊》 2003年第1期49-56,共8页
吴瞻泰从“法”的角度 ,借用古文理论对杜诗 ,特别是古体诗的章法结构在起结、断续、正侧、错综等方面的特点给予细致的阐述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 ,他从叙述法则的角度认识杜诗比兴的的结构意义 ,为杜诗批评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不论是对于... 吴瞻泰从“法”的角度 ,借用古文理论对杜诗 ,特别是古体诗的章法结构在起结、断续、正侧、错综等方面的特点给予细致的阐述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 ,他从叙述法则的角度认识杜诗比兴的的结构意义 ,为杜诗批评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不论是对于杜诗研究 ,还是古代形式诗学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瞻泰 《杜诗提要》 古代文学研究 杜甫 诗歌 比兴 叙述法则 章法结构 杜诗批评史 古代形式诗学
下载PDF
《英语诗歌》课程教学探析——以叶芝为例
18
作者 欧光安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9-51,56,共4页
《英语诗歌》作为国内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课堂教学方式一直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以著名的英语诗人叶芝为例,探讨《英语诗歌》课程教学中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方式方法的结合,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课... 《英语诗歌》作为国内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课堂教学方式一直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以著名的英语诗人叶芝为例,探讨《英语诗歌》课程教学中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方式方法的结合,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诗歌》 教学探析 叶芝 形式诗学 文化诗学
下载PDF
叶公超与《墙上一点痕迹》的译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林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14-117,共4页
译者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念可能使其对异域新的文学形式和诗学持包容、欣赏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对欲译介文本的选择;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还是会因顾及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原文的诗学表现形式及其艺术... 译者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念可能使其对异域新的文学形式和诗学持包容、欣赏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对欲译介文本的选择;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还是会因顾及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原文的诗学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在翻译极具诗学价值的文学文本时译者应该敢于突破某些规范;基于原作的、可能会冲破某些规范而对译入语"施暴"却能够使译文更接近于原作的任何诗学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诗学形式 变形 规范突破
下载PDF
论文学的不及物性和文学教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志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6-81,共6页
文学的不及物性 ,指的是由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 ,因此 ,文学文本的意义和文学文本的形式是不可剥离的 ,文学文本的意义由此注定只能在其形式内获得理解和再生产 ,它不可能用其它语言来转译和表达。从这一角度来看 ,文... 文学的不及物性 ,指的是由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 ,因此 ,文学文本的意义和文学文本的形式是不可剥离的 ,文学文本的意义由此注定只能在其形式内获得理解和再生产 ,它不可能用其它语言来转译和表达。从这一角度来看 ,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脱离文本形式抽取所谓思想内容和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 ,它实际上忽视了文学文本意义的独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不及物性 文学教育 形式主义诗学 文学文本 文学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