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形态学征象诊断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万勇 徐蒋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评估CT形态学征象诊断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侵犯组(27例)和未侵犯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增强CT和高分... 目的评估CT形态学征象诊断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侵犯组(27例)和未侵犯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增强CT和高分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形态学征象,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胸膜侵犯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侵犯组肿瘤边缘毛刺征、肿瘤内部有空洞及胸膜凹陷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侵犯组(P<0.05);侵犯组肿瘤实性部分最大径>10 mm、肿瘤实性比例>50%和存在实性部分接触胸膜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侵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肿瘤边缘毛刺征、肿瘤内部有空洞征、胸膜凹陷征、肿瘤实性部分最大径>10 mm、肿瘤实性比例>50%和存在实性部分接触胸膜是肺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肺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创建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脏层胸膜侵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和75.6%。结论CT形态学征象肿瘤边缘毛刺征、肿瘤内部有空洞、胸膜凹陷征、肿瘤实性部分最大径>10 mm、肿瘤实性比例>50%以及实性部分接触胸膜联合创建的模型能够作为肺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的预测因子,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形态学征象 肺腺癌 胸膜侵犯 肺肿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序列肝胆特异期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价值
2
作者 陈玲娟 朱晓艳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CC)术后复发预测中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序列肝胆特异期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76例HCC患者,入组者均行MRI检查,分析MRI增强扫描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76例患...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CC)术后复发预测中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序列肝胆特异期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76例HCC患者,入组者均行MRI检查,分析MRI增强扫描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76例患者随访术后复发25例,无复发51例,患者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74例(97%),呈等或高信号2例(3%);肿瘤边界规则46例(39%),不规则30例(61%);瘤旁低信号12例(16%),其余64例(84%)未观察到瘤旁低信号;高等级组增强后肿瘤/肝实质对比度(RIR)、肿瘤对比强化率(CER)水平较低等级组更低(P<0.05);复发组增强后RIR、CER水平较未复发组更低(P<0.05);肿瘤边界规则组复发率9%(4/46)较肿瘤边界不规则组30%(9/30)更低(P<0.05);高CER组复发率7%(3/42)较低,CER组29%(10/34)更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ER、肿瘤边界不规则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术后复发预测中MRI增强序列肝胆特异期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有着较高应用价值,可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肝胆特异期 形态学征象 肝肿瘤 复发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党珊 师卫华 +4 位作者 段海峰 马光明 于楠 韩冬 张兆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754-7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MR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free-breathing radial 3D fat-suppressed T1-weighted gradient echo(radi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radial VIBE]与常规剂量CT对肺占位基本征象的... 目的通过比较MR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free-breathing radial 3D fat-suppressed T1-weighted gradient echo(radi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radial VIBE]与常规剂量CT对肺占位基本征象的显示,探讨radial VIBE用于评价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地纳入46例CT检查发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患者,共49个病灶,病灶大小约(3.87±1.91) cm,CT检查后48 h内行胸部MR检查。两名放射医师分别对MR及CT图像病灶形态学征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棘突、空洞、空泡、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进行观察。CT图像按照征象显示与否分为两类,MR图像评估采用5分法。以CT作为参照标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R对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以CT为标准,radial VIBE对分叶征的显示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3%、100%;毛刺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78.9%;胸膜凹陷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2.5%、76.0%;棘突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1%、83.3%;空洞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空泡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97.4%;晕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0.0%、100%;纵隔淋巴结肿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4%、90.3%;其中4例结节出现钙化,radial VIBE对其显示欠佳。结论 radial VIBE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空洞、空泡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显示较好,MR有望成为CT的补充手段来评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形态学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周围型实性肺占位 形态学征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CT形态学征象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崔铱婕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11期2074-2075,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Ⅰ期非小细胞肺癌CT形态学征象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分析整理我院就诊的158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图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术后5年内共107例存活,死亡51例,5年生存率为67.7%。患者肿瘤密度经单因素预后分... 目的探讨分析Ⅰ期非小细胞肺癌CT形态学征象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分析整理我院就诊的158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图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术后5年内共107例存活,死亡51例,5年生存率为67.7%。患者肿瘤密度经单因素预后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肿瘤边缘情况、肿瘤与胸膜关系、肿瘤周围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周围情况、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及肿瘤的周围征象都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CT形态学征象 预后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征象对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浩楠 王安生 +5 位作者 洪海宁 桑海威 李其才 陈力维 杨逸凡 段贵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213-21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方法及形态学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方法及形态学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0)岁,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按照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有VPI 90例、无VPI 13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176例)与验证组(44例)。基于术前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动静脉期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VPI预测模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临床资料及CT形态学征象等相关变量,结合最终选择的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对VPI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用于比较模型间AUC的差异。结果从提取出的187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动脉期及静脉期各10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用于建立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组学VPI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67(95%CI 0.815~0.920)和0.855(95%CI 0.746~0.964),均大于动脉期的0.844(95%CI 0.784~0.904)和0.814(95%CI 0.677~0.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2.07,P值均<0.05)。有、无VPI的患者在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87、10.32,P值均<0.05)。训练组与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模型由最终选择的10个相关性最高的静脉期影像组学特征及上述3种CT形态学征象共同构建,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AUC分别为0.914(95%CI 0.875~0.953)和0.884(95%CI 0.785~0.984),均大于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9、2.21,P值均<0.05),即联合模型对VPI的预测效能更高。结论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征象构建的联合模型,对于术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发生VPI的判定具有很好的预测效能,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影像组学 形态学征象 脏层胸膜侵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原文传递
锥光束乳腺CT与MRI对乳腺癌形态学描述的符合性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蒙丽宇 苏丹柯 +4 位作者 赵欣 康巍 金观桥 刘宇 郑仲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52-1957,共6页
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与MRI对乳腺癌形态学征象观察的符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CBB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24例(共41个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9例(34个病灶),浸润性癌2例(4个病灶),导管原位癌3例(3... 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与MRI对乳腺癌形态学征象观察的符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CBB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24例(共41个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9例(34个病灶),浸润性癌2例(4个病灶),导管原位癌3例(3个病灶)。统计CBBCT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观察并统计增强CBBCT图像及增强MRI图像中同一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的符合率,同时统计分析CBBCT及MRI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的病灶最大径、CBBCT与MRI增强扫描同一病灶平均径线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1个病灶的CBBCT平扫检出率为68.3%,MRI平扫检出率为92.7%,CBBCT及MRI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为100%。CBBCT平扫检出组的病灶最大径大于未检出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大于未检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41个病灶中,增强CBBCT及增强MRI所测得同一病灶平均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8个肿块型病灶中,增强CBBCT及MRI图像中同一病灶形状符合率为84.2%,边缘符合率为86.8%,边界符合率为89.5%,强化方式符合率为84.2%。在3个非肿块型病灶中,增强CBBCT及MRI图像中同一病灶分布符合率为66.7%,强化方式符合率为100%。结论平扫CBBCT病灶检出率低于平扫MRI,增强CBBCT检出率与增强MRI相当。增强CBBCT及MRI图像中测得同一病灶大小差异不大,且病变形态学征象在增强CBBCT及MRI图像中观察结果符合率高。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CBBCT有望对乳腺病变诊疗决策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光束乳腺CT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征象 符合率
原文传递
垂体腺瘤对鞍底硬膜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剑新 漆松涛 +4 位作者 陆云涛 彭玉平 潘军 樊俊 王任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8-692,共5页
目的从病理形态学角度研究垂体腺瘤对鞍底硬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0例,均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进行术中取“膜+瘤”标本,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肿瘤均一期满意切除,临床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者18例。术后影像学... 目的从病理形态学角度研究垂体腺瘤对鞍底硬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0例,均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进行术中取“膜+瘤”标本,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肿瘤均一期满意切除,临床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者18例。术后影像学复查受肿瘤压迫的瘤周结构明确复位的有1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脑膜炎或视力恶化发生。18例取材标本符合实验要求,通过倒置显微镜下阅片发现,18例均能见到垂体囊,但厚度不一,平均厚度均小于正常垂体囊厚度。2例垂体囊发现疑似肿瘤细胞,但垂体囊完整,未见疑似瘤细胞突破垂体囊;所有病例硬膜完整,未见肿瘤细胞浸润;垂体囊与硬膜之间的间隙(囊膜间隙)可辩者有12例,但此间隙显微镜下观察大小不一,其余囊膜间隙有部分难辩。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周边膜性层次仍然存在,传统意义的“侵袭”概念并不准确;垂体囊内可见疑似瘤细胞可能是目前造成侵袭性误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征象病理形态学
原文传递
High-resolution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with Parts-based Feature and Morphology Profile in Urban Area 被引量:1
8
作者 HUANG Yuancheng ZHANG Liangpei LI Pingxiang ZHONG Yanfei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High-resolution hyper-spectral image (HHR) provides both detailed structural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for urban study. However, due to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bands and within-class variability in th... High-resolution hyper-spectral image (HHR) provides both detailed structural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for urban study. However, due to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bands and within-class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the data processing of HHR is a challenging work.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theory, a new stack of parts description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and then incorporated with a stack of morphology based spatial features. Partially supervised constrained energy minimization (CEM) and unsupervis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NMF)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part-features. The joint features were then integrated by SVM classifier. The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al composition of the urban area by the parts-features and the show of multi-scale structure information by morphology profiles. Experiments with an airborne hyper-spectral data flightline over the Washington DC Mall were perform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as evaluated in comparison with well-known nonparametric weighted feature extraction (NWFE) and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features-joint scheme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so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processing HHR data in urb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s-features CEM NMF morphology profiles hyper-spectral image urban class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