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1 位作者 李文星 薛梦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昆明市快速城市化对高原山地脆弱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扩张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首先,从“干扰-效应”角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 昆明市快速城市化对高原山地脆弱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扩张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首先,从“干扰-效应”角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基于评价结果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接度评价方法识别生态保护源地,选取大面积建设用地斑块作为建设扩张源地;最后,基于阻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综合阻力面,进而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值由1749.37下降至1727.98,呈北部高山河谷区整体较高、东南岩溶丘陵区和中部高原湖盆区边缘高中心低,景观生态安全值以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外升高的“中心-外围”结构。滇池流域变化最剧烈,低值区呈环绕滇池由东向西的环抱之势,扩展路径与城市扩张基本一致。(2)识别的生态保护源地和建设扩张源地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30.11%和4.06%;构建了18条重要生态廊道和37条一般生态廊道,得到97个生态节点;建立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扩张区、优化缓冲区和生态防护区。研究针对各生态安全分区提出生态管控建议,以期维护昆明市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昆明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的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动态特征
2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1 位作者 成军锋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时空动态 北京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空间主成分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9
3
作者 范春苗 王志泰 +1 位作者 汤娜 邓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20-6632,共13页
喀斯特多山地区,城市扩展过程中大量自然山体镶嵌入城,形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遗存自然山体。但在城市内部致密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遗存山体常被城市建设用地孤立和包围,形成人工干扰场中的生态孤岛。生态网络的构建既有... 喀斯特多山地区,城市扩展过程中大量自然山体镶嵌入城,形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遗存自然山体。但在城市内部致密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遗存山体常被城市建设用地孤立和包围,形成人工干扰场中的生态孤岛。生态网络的构建既有利于城市遗存自然山体自然资源保护,又有助于丰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多山城市——贵阳市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识别中心城区生态源地,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研究区综合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和水文分析等方法,识别并优化关键衔接廊道及节点,在中心城区行政区和建成区两个尺度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行政区生态源地分布整体呈现“南北相望”的格局,建成区生态源地集中在中部;(2)研究区综合生态阻力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综合生态阻力低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以大型林地斑块为主;(3)行政区极重要、重要、一般廊道数分别为15、21、69,极重要廊道集中分布在北部,建成区极重要、重要、一般廊道数分别为37、113、227条,极重要廊道主要分布在建成区中部;(4)行政区和建成区一类生态节点分别为29、25个,二类生态节点33、17个。最终通过叠加行政区和建成区生态网络要素,形成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能为贵阳市中心城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网络构建 贵阳市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CA-Markov模型的武义县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格局变化及情景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鸿煜 钱晶 +1 位作者 严力蛟 黄绍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3-1204,共12页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受到重视。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为研究区,采用ArcGIS、GuidosToolBox、Conefor 2.6等软件对武义县1990、2005、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受到重视。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为研究区,采用ArcGIS、GuidosToolBox、Conefor 2.6等软件对武义县1990、2005、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并设置城市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自然发展3种情景,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3种情景下的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990—2018年武义县的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占武义县面积的比例在不断降低,重要核心区、孤岛面积不断减少,桥接区、孔隙、支线面积不断增大,景观破碎化问题加重。在2030年的情景模拟中,自然发展和城市发展优先情景下的武义县GI面积分别减少171.79 km^2 和225.73 km^2,核心区面积分别减少84.81 km^2和126.76 km^2。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武义县GI面积增加25.52 km^2,核心区面积增加69.60 km^2。结果表明,如果一味追求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武义县的景观破碎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基于此,武义县应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前提,适度开发中部、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绿色基础设施 情景模拟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MCR模型的乌鲁木齐市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祖拜旦·阿克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斑块显现景观破碎化现象。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根据斑块重要性(dPC)指数提取生态... 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斑块显现景观破碎化现象。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根据斑块重要性(dPC)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研究区实际状况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法识别乌鲁木齐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MSPA景观类型中,核心区的面积最大,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中东部较多;通过计算dPC指数,提取研究区内10块生态用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同时识别9条重要廊道以及45条一般廊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根据源地分布特点,优化生态廊道以后新增了7个规划源地、10条一般廊道,生成了1个踏脚石,以解决研究区西南部和中东部之间的断层现象,从而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使整个研究区的景观连通性明显提升,有利于推动乌鲁木齐市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景观连通性 生态网络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汪勇政 李久林 +1 位作者 顾康康 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2-2032,共11页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的阻力面,进而结合电路理论运用Circuitscape软件与Linkage Mapper工具模拟构建UGI网络并识别生态走廊中的关键节点,最后基于斑块、廊道、障碍点的空间特征,提出合肥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合肥市UGI网络由120个生态源地斑块、4442.4km^(2)的廊道、62处障碍点构成,生态斑块大部分面积较小且分散,生态斑块集中度南部优于北部。生态走廊在主城区以外环状蔓延分布,分别集中在市域东部、北部与南部,网络整体连接性较低。障碍点多数分布在生态源地边缘或生态走廊内,主要为建设用地与道路用地,低于平均阻力值的障碍点面积占障碍点总面积的71.1%,相对容易修复;(2)合肥市现有重要生态走廊集中分布于巢湖东北、巢湖西北、市域南部,各区域内的廊道连接自成体系,未形成整体的网络连接。依据廊道分析提出保护72条重要生态走廊,恢复11条潜在生态走廊的廊道优化策略;(3)根据障碍点分析划分了615.6km^(2)的一级改善区、1818.3km^(2)的二级改善区与保护区范围。研究基于MSPA-CIRCUIT的模型构建为合肥未来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优化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UGI网络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借鉴意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将在科学识别基础上,更加凸显人类福祉提升导向下的价值复合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电路理论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模拟预测
7
作者 丁金华 孙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0,共9页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626.37、7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904.30、6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CA-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水网地区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伦敦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及其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戴菲 毕世波 +1 位作者 郭晓华 陈明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58,共9页
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驱动力分析和评价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研究能够为绿地系统的未来规划进行指导。伦敦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成功典范,本文基于ENVI5.3、GIS平台,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从时间维度、绿地空间... 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驱动力分析和评价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研究能够为绿地系统的未来规划进行指导。伦敦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成功典范,本文基于ENVI5.3、GIS平台,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从时间维度、绿地空间格局类型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系三个角度,对1975年来伦敦绿地系统进行深入探究。笔者发现绿地系统自1975年以来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其发展可分为1975—1985年的破碎化趋向、1985—2010年的带状绿地整合化和2010—2018年间"点—线—面"状绿地网络化三个阶段。整体而言,英国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的变化情况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尤其21世纪初来,核心、孤岛、边缘、桥连接、分支、环、孔隙等7类绿地格局形态均在政策影响下得以大幅度优化。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态系统,绿地系统的发展受建设用地、裸地等驱动因子的影响,会出现某一时段内"自组织"的发展现象;此外,日后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尤其重视保护和建设起过渡作用的"孔隙"和"边缘"两种绿地格局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 时间演化 规划政策 伦敦
原文传递
北京市张山营镇生态网络规划——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安琪 阎炎 +1 位作者 贾敬涵 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137-143,共7页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线-面”结构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张山营镇南部生态斑块数目较少,与北部山区的生态连通性较为割裂,呈断层情况。(2)张山营镇北部山区生态敏感性极高,分布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坨山等重要生态保护节点,应遵守相关保护规定,进行保护保育,开展适当游憩;南部沿妫水河一带生态敏感度较高,但生态斑块破碎,应注重生态连通性的构建。(3)张山营镇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的最优绩效距离为20000 m。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提升方向:提出生态修复落实性点位,分区匹配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手段;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应运用于后续的镇域生态发展规划中。研究结果对张山营镇生态规划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对其他城镇的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GF-2和MSPA的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10
作者 裴婷婷 朱玉泉 +1 位作者 陈朔 陈小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58-61,共4页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孤岛区、环岛区、孔隙区、边缘区、桥接区和支线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特大型绿地斑块和大型绿地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中小型斑块数量多,破碎化现象严重。核心区多以公园为主,孤岛区以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连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该市绿地结构现状和空间布局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城市水系,发展带状绿地,充分利用口袋公园建设契机,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形态分析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生态格局分析
11
作者 张立坤 李令军 +3 位作者 赵文慧 姜磊 鹿海峰 刘保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18,共12页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造林工程 空间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下载PDF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基于MSPA与生态扩张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靖琳 沈一 +2 位作者 王倩娜 雷雪 高黄根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21-127,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市域内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彭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分析2005—2020年生态空间形态演变...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市域内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彭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分析2005—2020年生态空间形态演变,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扩张适宜性;从生态空间形态演变直观分析与生态扩张适宜性客观评价两个维度构建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5—2020年彭山区生态空间呈现内部完整性下降、外延性降低的势态,整合形成14处关键节点、46条关键廊道;依据生态扩张适宜性分析结果,将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后备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控制区5大生态类型区,并分别提出针对性保护与修复策略,以期为县域尺度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生态扩张适宜性 生态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三明市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13
作者 曾真 艾婧文 +2 位作者 王梓凌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变化,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电路理论和重力模型等判定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廊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三明市区核心区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50%,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三明市区有11个重要生态源地,构建了24条生态廊道。(3)运用重力模型将廊道分为3类,其中1级廊道2条,2级廊道5条,3级廊道17条。(4)识别出22个踏脚石、47个生态夹点、54个障碍点和114个断裂点。(5)提出修复生态断裂点、建设踏脚石、保护生态夹点、去除生态障碍点的优化策略来提升生态网络稳定性,增强区域景观连通性。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市区 景观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重力模型 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秦巴山区国土空间保护优化
14
作者 韩佳宁 刘康 +1 位作者 冯荣荣 刘琪琪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4期73-75,共3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文章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测算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障碍点等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文章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测算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障碍点等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基于此规划“一核三心,一轴一带多点”的生态网络体系,将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改善区,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MSPA模型和电路理论的衡阳市主城区热环境空间网络构建
15
作者 黄挺贤 孙雨欣 +1 位作者 刘晓红 黄仕元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愈发显著,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以衡阳中心地区为例,通过运用Landsat 5/8地表温度遥感影像,识别衡阳市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变化特征。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电路理论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愈发显著,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以衡阳中心地区为例,通过运用Landsat 5/8地表温度遥感影像,识别衡阳市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变化特征。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电路理论确定了城市核心热岛景观斑块、热环境廊道和重要节点区域,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2011~2019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热岛景观斑块趋于集中,热岛区域面积显著增加。(2) 热岛核心区域面积占热岛景观面积的比例最高。热岛斑块之间连通性与聚集度进一步提高。(3) 通过电路理论识别出58条热环境廊道,障碍点区域86处,一级夹点区域106处。在采取规划措施时,可以中断夹点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减缓整个区域的热岛效应,同时重点保护热环境网络的障碍点区域。研究结果对衡阳市主动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热岛景观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下载PDF
不同等级道路对福州市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颜子淳 游宁龙 +1 位作者 王璐 蓝承威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道路空间的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空间的破碎化及其景观连接受阻.科学分析不同等级道路对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对指导生态修复工程选址和未来道路网络布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基于图论的景观连接度模型,提... 道路空间的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空间的破碎化及其景观连接受阻.科学分析不同等级道路对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对指导生态修复工程选址和未来道路网络布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基于图论的景观连接度模型,提取福州市主要生态空间,并通过有无道路的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距离阈值下各等级道路对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各等级道路干扰中,高速公路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景观连接度指数LCP、IIC和PC值分别降低了7.74%、6.53%和8.96%;(2)道路的存在干扰了生态空间中各斑块的连接度重要性,导致高景观连接度的斑块组合数量骤减,低景观连接度的斑块组合数量剧增;(3)各级道路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速公路、县道、省道和国道,其中县道和高速公路分别在距离阈值极低和极高时成为主要影响因素;(4)生态空间占比越大且越靠近城市核心区的区县,其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越易受到道路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福州市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等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接度模型 阈值 生态空间格局
下载PDF
独流减河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晨 徐威杰 +4 位作者 张彦 周滨 柴曼 刘晗 冯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4-1474,共11页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1、ENVI5.3和eCognition8.9软件进行面向对象土地利用分类,基于MSPA(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借助GuidosToolbox2.6和Conefor2.6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扩散距离,对2016年研究区GI的粒度效应、边缘效应和距离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MSP(形态学空间格局)类型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和边缘效应,较小的粒度和边缘宽度会得到更为详细的空间格局信息.②粒度效应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会导致GI空间信息的丢失或增加,直接影响MSP类型的空间配置和量化关系;而边缘效应不会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使得GI空间信息不发生改变,但对MSP类型的影响更为显著.③景观连通性与扩散距离具有直接关系,扩散距离越大,GI核心区景观连通性越高,当扩散距离增至一定程度时,所有核心区会连接成一个网络整体,景观连通性达到最大,研究区GI核心区的扩散距离关键值在2.5~4.5km之间.研究显示,独流减河流域GI要素尺度效应明显但机理不同,基于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各景观类型和网络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数值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GI) 尺度效应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连通性 独流减河流域
下载PDF
近20年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及空间形态演变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梦嫚 吴秀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05-4213,共9页
水文连通性是表征湿地格局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连通性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内部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扰乱。选取京津冀最具典型性的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 水文连通性是表征湿地格局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连通性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内部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扰乱。选取京津冀最具典型性的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与连通性指数(IIC,Integral Index of Connectivity;PC,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相结合,从时空两方面分析了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的变化,总结出水文连通性变化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白洋淀湿地整体连通性较差,以2005年为节点呈现先降低后逐步恢复的趋势;根据MSPA功能类型的变化,将白洋淀湿地空间形态演变分为消退期与恢复期两个阶段。消退期主要表现为核心斑块逐步分裂为分支、环岛、桥接、孤岛等细碎斑块,然后逐渐消退的过程;恢复期各类型主要表现为核心湿地面积逐渐增加,分支向桥接转变的过程。其中核心湿地的面积由1990年的8974.90 hm2,最低下降到2005年2092.97 hm2,到2015年又恢复到4122.14 hm2。整体而言,核心湿地的变化对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起主导作用。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降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游补给水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研究将MSPA模型与连通性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揭示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过程中水文形态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可为其他地区湿地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 白洋淀湿地 连通性指数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的城市生态格局构建——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敏 伍世代 +1 位作者 黄斯喆 王佳韡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89-98,共10页
以漳州市芗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及生态廊道,构建芗城区生态网络并提出研究区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格局呈极其不均衡状态,区域内中部... 以漳州市芗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及生态廊道,构建芗城区生态网络并提出研究区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格局呈极其不均衡状态,区域内中部、西南部及南部地区相关地区建设用地较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的生态流动,致使芗城区整体生态网络不完整.(2)芗城区西北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大,东部地区生态源地面积小但数量多,西南部生态源地面积小且分散.(3)研究区共识别9条重要生态廊道、69条一般廊道,重要生态廊道与一般生态廊道分布状况与研究区内重要生态源地分布状况大致相同皆为西北部及东部较多,且重要生态廊道分布地区皆为自然保护地,说明生态价值越高的地区,生态流动越频繁,更适合物种迁徙,应优先进行保护.通过识别芗城区生态源地以及提取芗城区生态廊道,明晰芗城区生态格局现状以及区域内生态价值较高区域,为芗城区生态网络的优化打好基础的同时也为芗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芗城区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对PM2.5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明 戴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3-68,共6页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基础设施(UGI)空间形态,对缓解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UGI空间形态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极少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角度展开。基于武汉建成区内16个空气质量监...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基础设施(UGI)空间形态,对缓解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UGI空间形态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极少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角度展开。基于武汉建成区内1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为中心形成的1000m×1000m研究单元,通过MSPA和UGI连通性分析,研究MSPA要素、UGI连通性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研究单元的MSPA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以核心与边缘为主导要素的2种形态,其相应的UGI整体连通性前者高于后者;PM2.5污染越重时,研究单元的UGI比例、MSPA要素与PM2.5浓度相关性越显著,整体而言,PM2.5浓度与核心、孔隙的面积以及孔隙、环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边缘面积在轻度污染时呈显著正相关;整体连接度连接指数EC(IIC)与可能连接度连接指数EC(PC)均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最后,从改善PM2.5污染的角度,提出增加UGI的核心并减少孤岛面积、以环线加强UGI内部连通性与提高UGI的整体连接度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连通性 PM2.5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