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沉积物源分析及盆地形成和演化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易慧能 李艳军 徐学员 《西部资源》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滇西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之间,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在构造上处于冈瓦纳与欧亚两大构造域的过渡地带,其形成发展与古特提斯的演化、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和俯冲消亡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 滇西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之间,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在构造上处于冈瓦纳与欧亚两大构造域的过渡地带,其形成发展与古特提斯的演化、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和俯冲消亡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分析表明,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源为盆地西侧的澜沧江造山带。结合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的形成经历了碰撞后裂谷阶段、陆内坳陷阶段、复合型前陆盆地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盆地 沉积物源分析 砂岩 Gazzi-Dickinson点统计法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下载PDF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战略性矿产资源效应”专辑征稿启事
2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10,共1页
新特提斯洋是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一个大洋,其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欧亚大陆南缘特提斯构造域的诞生。其间,既形成了与大洋俯冲过程相关的成矿作用,在大洋消亡后,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与大陆碰撞造山相关的成矿作用,实现了... 新特提斯洋是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一个大洋,其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欧亚大陆南缘特提斯构造域的诞生。其间,既形成了与大洋俯冲过程相关的成矿作用,在大洋消亡后,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与大陆碰撞造山相关的成矿作用,实现了显著的铜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因此,对新特提斯构造域形成和演化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是国家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构造域 冈瓦纳大陆 构造演化过程 新特提斯洋 形成和演化 欧亚大陆 国家战略需求 大陆碰撞造山
下载PDF
中国南海的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3
作者 黎明碧 金翔龙 《科技通报》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同时又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南海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的主要观点...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同时又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南海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形成和演化 动力学机制 综述
下载PDF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江平 包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9-776,共8页
在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根据泥岩破裂与愈合机理建立了一套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的恢复方法,并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中的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青一段泥岩沉积初期开始形成... 在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根据泥岩破裂与愈合机理建立了一套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的恢复方法,并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中的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青一段泥岩沉积初期开始形成超压之后,先后经历了5次释放,目前正进入第6次超压演化过程中。因其超压自身释放时期相对较早(均早于源岩大量生烃期),对内部油气排出不起作用,后期稳定发育,对下伏扶杨油层的油气聚集与保存十分有利,这可能是造成该凹陷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实例充分表明本文的方法用于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形成和演化 恢复方法 青山口组泥岩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岩溶洼地形成演化过程的FLAC数值模拟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左双英 刘宏 宋建波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5-539,共5页
以典型喀斯特洼地——贵州省平塘县高务洼地为地质原型,在查清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仿真,从而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得出岩溶洼地形成的动力演化机制。
关键词 岩溶洼地 FLAC 数值模拟 形成和演化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陆梁”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汤桦 白云来 +3 位作者 房乃珍 冯明 程玉红 廖建波 《甘肃地质》 2006年第1期2-9,共8页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应力场特点,结合晚三叠世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所揭示的西缘深部的“CT”图像及物源分析等第一...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应力场特点,结合晚三叠世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所揭示的西缘深部的“CT”图像及物源分析等第一手资料,提出“西缘古陆梁”及“银川古隆起”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南段可能形成古陆梁,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和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这也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南北向古陆梁”)形成的大致时间,它们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远距离应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陆梁 形成和演化
原文传递
LAMOST助力揭示热木星的时间演化规律
7
《大众科学》 2023年第11期5-5,共1页
据了解,热木星是大小与木星相近,但轨道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且非常接近其宿主恒星,表面温度很热的一类太阳系外行星。1995年,第一颗热木星——飞马座51b被发现,它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20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已经发现的热木星达到... 据了解,热木星是大小与木星相近,但轨道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且非常接近其宿主恒星,表面温度很热的一类太阳系外行星。1995年,第一颗热木星——飞马座51b被发现,它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20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已经发现的热木星达到数百颗,它们的存在挑战了之前天文学家基于太阳系建立起的标准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论。主流理论认为,热木星最早形成于距离中心恒星较远的雪线以外,然后通过某种机制迁移到当前位置。雪线是水在真空中开始凝结为冰的位置,太阳系中的雪线距离太阳约2.7个日地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地距离 太阳系外行星 轨道周期 形成和演化 诺贝尔物理学奖 飞马座 雪线 木星
下载PDF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9
8
作者 赵燕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3-980,共18页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造山带 前寒武纪 构造-热事件 地壳形成和演化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宇宙
9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第1期38-39,共2页
韦伯望远镜深化宇宙演化认知2023年11月,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类银河系棒状螺旋星系(ceers-2112),它的“年龄”已经超过110亿岁。此前认... 韦伯望远镜深化宇宙演化认知2023年11月,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类银河系棒状螺旋星系(ceers-2112),它的“年龄”已经超过110亿岁。此前认为星系需要几十亿年才能形成有序的星系棒,但ceers-2112的星系棒在宇宙大爆炸后约10亿年或更短时间内形成,这意味着现有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需要修正,如调整会影响早期宇宙星系棒形成速度的暗物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大爆炸 宇宙演化 暗物质 形成和演化 星系 空间望远镜 早期宇宙 银河系
下载PDF
天文观测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10
作者 关锋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一、活动背景人眼能看到的星空静谧祥和,但实际上宇宙里有很多剧烈的天体活动,如超大质量恒星死亡时的爆炸,黑洞撕裂并吞噬恒星,奇异的中子星、黑洞相互碰撞并合……公元1054年,北宋宫廷天文学家就记录过一次可与明月争辉的超新星爆发事... 一、活动背景人眼能看到的星空静谧祥和,但实际上宇宙里有很多剧烈的天体活动,如超大质量恒星死亡时的爆炸,黑洞撕裂并吞噬恒星,奇异的中子星、黑洞相互碰撞并合……公元1054年,北宋宫廷天文学家就记录过一次可与明月争辉的超新星爆发事件,近千年后人类发现了它的遗迹——蟹状星云和其中的中子星,成为中国对世界天文研究的重大贡献。这种爆发天体是组成宇宙的一部分,产生于天体演化以及致密天体形成和演化的关键阶段。对它们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宇宙由什么构成、什么物理规律支配着宇宙的运行,以及宇宙如何开始与终结这些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爆发 致密天体 蟹状星云 天文研究 天体演化 天文观测 中子星 形成和演化
下载PDF
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善夫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5-391,共7页
通过角动量守恒计算,证明了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单纯靠星云自转惯性离心力无法抗衡中心部位星云的吸引力,无法在星云赤道处形成星云盘.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同时星云收缩时径向方向速度不等,内快外慢,结果中心部位星云形成太阳,外部赤道... 通过角动量守恒计算,证明了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单纯靠星云自转惯性离心力无法抗衡中心部位星云的吸引力,无法在星云赤道处形成星云盘.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同时星云收缩时径向方向速度不等,内快外慢,结果中心部位星云形成太阳,外部赤道部位星云物质因赶不上内部星云物质收缩而掉队形成星云盘.再由星云盘分裂、掉队形成星云环;星云环形成行星、卫星.对太阳系一些主要特征,作了分析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 形成和演化
下载PDF
关注前寒武纪大陆形成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翟明国 赵国春 郭敬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81-2283,共3页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是寒武纪(5.4亿年)之前地质时代的地质问题,核心是大陆形成演化及相关环境资源效应.前寒武纪时间跨度约40亿年,占地球形成以来的90%,对理解地球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圈层...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是寒武纪(5.4亿年)之前地质时代的地质问题,核心是大陆形成演化及相关环境资源效应.前寒武纪时间跨度约40亿年,占地球形成以来的90%,对理解地球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圈层分异、大陆形成和演化,以及伴随的构造、物质(包括矿产)、环境和早期生命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具有花岗岩质陆壳以及出现板块构造的星球,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对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生命宜居环境,以至地球的未来命运都至关重要.地球早期历史中有3个重大的地质事件:大陆地壳的巨量生长和稳定化、构造体制的演化、地球环境的剧变,它们涵盖了地球的物质(资源)、构造和环境(灾害)科学的所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板块构造 资源效应 大陆地壳 形成和演化 构造体制 地质事件 形成演化
原文传递
星系中分子气体与恒星形成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高扬 肖婷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38,共18页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探测到越来越多星系的多种分子多种能级跃迁的谱线。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形成和演化 星际介质 恒星形成 分子气体 星系形态
下载PDF
物理学院崔文元教授团队在LAMOST激变变星搜寻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
1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是我国目前有效口径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单次曝光即可获取20平方度视场内的最多4000个天体的光谱,具有极高的光谱巡天效率.LAMGOST已经发布了超过1100万条低分辨率光谱,这些海量光谱数据...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是我国目前有效口径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单次曝光即可获取20平方度视场内的最多4000个天体的光谱,具有极高的光谱巡天效率.LAMGOST已经发布了超过1100万条低分辨率光谱,这些海量光谱数据为证认更多特殊天体样本,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理解其中的天体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激变变星作为一类特殊的天体,是双星演化终末期的代表性天体,也是研究天体吸积过程的重要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变变星 平方度 形成和演化 光谱巡天 双星演化 证认 低分辨率 LAMOST
下载PDF
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探测器即将发射
15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3年第5期46-46,共1页
据报道,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XRISM)探测器将于9月7日发射,以观测宇宙中能量最高的天体和事件,从而揭示宇宙的演化和时空结构。XRISM任务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携手... 据报道,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XRISM)探测器将于9月7日发射,以观测宇宙中能量最高的天体和事件,从而揭示宇宙的演化和时空结构。XRISM任务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携手开展。X射线源于宇宙中能量最强的爆炸和最热的地方,如包围宇宙的最大组成部分--星系团的超高温气体。XRISM可探测这种气体发出的X射线,以帮助天文学家测量这些星系团的总质量,从而揭示有关宇宙形成和演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团 形成和演化 研究开发机构 X射线成像 X射线源 欧洲空间局 时空结构 宇宙航空
下载PDF
煤中有机硫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魏强 唐跃刚 +4 位作者 李薇薇 赵巧静 贺鑫 李龙 赵正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11-1923,共13页
简述了煤中有机硫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煤中有机硫结构的类型主要有硫醇、硫化物和二硫化物、噻吩、亚砜和砜等,并归纳了常用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煤抽提物及全煤中有机硫结构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显微组分和超高有... 简述了煤中有机硫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煤中有机硫结构的类型主要有硫醇、硫化物和二硫化物、噻吩、亚砜和砜等,并归纳了常用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煤抽提物及全煤中有机硫结构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显微组分和超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的分布。讨论了煤中有机硫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关于煤中有机硫结构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结构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形成和演化 存在问题 研究趋势
下载PDF
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1 位作者 郑朝阳 王传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27-31,共5页
采用封闭高压高温热解实验装置,在336.8~600℃模拟温度和50MPa模拟压力及20℃/h和2℃/h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泥炭和煤岩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煤岩热解煤层气主要由烃类气体组成,其次为非烃气体,... 采用封闭高压高温热解实验装置,在336.8~600℃模拟温度和50MPa模拟压力及20℃/h和2℃/h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泥炭和煤岩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煤岩热解煤层气主要由烃类气体组成,其次为非烃气体,而泥炭则相反.烃类气体以甲烷(CH_4)为主,重烃气体(C_2~C_5)较少;非烃气体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氢气(H_2)和硫化氢(H_2S)含量微量.温度是控制煤层气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随着R_o值增大,热解煤层气CH_4生成量呈单向快速增加,CO_2则表现为缓慢增加趋势,C_2~C_5先增后降;泥炭与煤岩及山西组煤岩与太原组煤岩相比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煤层气生成潜力,反映了成气物质性质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特征的影响;低温速率有利于CH_4,H_2和CO_2气体的生成以及C_2~C_5气体的裂解,说明时间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地质环境下煤层气研究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形成和演化 热解 泥炭 升温速率 模拟实验研究 形成演化 组分 CO2气体
原文传递
贵州喀斯特岩溶洼地内岩堆体成因分析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黎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1-64,共4页
以典型喀斯特洼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六水村大型洼地为分析对象,在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分别从岩溶发育条件条件分析得出了岩溶洼地内岩堆体形成演化规律。
关键词 喀斯特岩溶 岩堆体 形成和演化
下载PDF
M31星族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成 赵刚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454,共21页
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研究旋涡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与银河系结构类似,M31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成分:核、核球、盘和晕等。介绍了对M31各个结构在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自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以来对M31核中... 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研究旋涡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与银河系结构类似,M31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成分:核、核球、盘和晕等。介绍了对M31各个结构在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自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以来对M31核中结构的观测进展;介绍了核球的两种可能形成机制,并通过观测数据与模型结果的对比,发现M31核球可能同时包含一个经典核球和一个中心类似盒棒的赝核球;总结了盘的星族成分和星际介质的最新观测结果,并据此分别推导出了M31盘上的元素丰度梯度和恒星形成率等。最后,重点总结了晕的可能形成历史,以及球状星团的分布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银河系类似,M31也可能存在内晕和外晕的双结构特征,这表明M31晕与银河系可能有相似的形成历史。此外,通过对晕中潮汐星流的细致研究发现,M31可能有一个比银河系更加复杂的吸积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M31 星团 恒星 星系形成和演化
下载PDF
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激波的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2 位作者 邓凌云 熊东辉 郑立志 《中国科学(A辑)》 CSCD 2000年第z1期57-60,共4页
在子午面内数值模拟了与动量扰动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了前沿激波在赤道附近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探讨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后随暗腔的形成及其在前沿激波向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激波形成和演化 暗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