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恰如其分地说出该说的──维特根斯坦的价值形而上学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喜 《现代哲学》 1999年第4期86-90,共5页
关键词 价值形而上学 维特根斯坦 伦理学意义 语言游戏 生活形式 神秘之域 原始语言 人生意义 事实世界 经验主体
下载PDF
西美尔关于现代宗教形而上学重建的构想——从外在的超验对象到内在的生命品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66,共5页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下载PDF
儒学·新儒学·价值形而上学——黄克剑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广生 《东南学术》 2002年第5期70-74,共5页
关键词 儒学 新儒学 人物访谈 价值形而上学 黄克剑
下载PDF
价值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孔孟老庄——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的意义
4
作者 陈一鸣 《莆田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6-19,共4页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q...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命”而“道” 价值形而上学 孔孟 老庄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孔孟天人观新诠——价值形而上学的进路
5
作者 张齐 Chi Zhen(译) 《孔学堂》 2020年第2期24-33,10029-10037,共19页
在当今“形而上学终结”的语境之下,如何从形而上学角度重新诠解孔孟天人观成了当代学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无论是将天视作人格神或义理之天,都无法面对分析哲学或解构主义的诘问,这使得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无法获得应有的合法性。在... 在当今“形而上学终结”的语境之下,如何从形而上学角度重新诠解孔孟天人观成了当代学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无论是将天视作人格神或义理之天,都无法面对分析哲学或解构主义的诘问,这使得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无法获得应有的合法性。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下,孔孟所称述的“天”被处理为虚灵的德性境界,这有效地避免了“形而上学终结”的困境。此外,价值形而上学所祈向的“至善”之境,也对孔孟天人观的偏至作了恰当的补正。这不仅凸显了孔孟之道的特色,亦萃取了其形而上学意蕴,并使之获得了因应于时代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天人观 价值形而上学
下载PDF
西方“后形而上学”之反思——兼谈“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76,共6页
西方“后形而上学”的产生有着文化危机的人文背景,它诉诸“解构”的理论姿态所透示出的虚无色调标明其对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忽略。但虚无并不必然导致绝望,作为一种“临界处境”,它为人类重续“人神之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解构... 西方“后形而上学”的产生有着文化危机的人文背景,它诉诸“解构”的理论姿态所透示出的虚无色调标明其对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忽略。但虚无并不必然导致绝望,作为一种“临界处境”,它为人类重续“人神之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中,另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价值形而上学”———正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解构 建构 形而上学 价值形而上学
下载PDF
论平等范畴之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杰荣 张雨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4-27,共4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把"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事实上,一方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平等"概念有着深...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把"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事实上,一方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平等"概念有着深厚的人本学意蕴,另外一方面看是对人之生存本性的现实规定与存在价值的现实确认。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中,从时代精神发展的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平等"现实含义及其发展的路径,切实落实"平等"价值观本身所蕴含着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进而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系统整体的建设。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搞清楚这些关于平等的基本问题,才能牢牢把握"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导向,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不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平等 形而上学价值
下载PDF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形而上学维度之思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国富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30,共6页
古希腊哲学把形而上学定位于对最高存在的知识论诉求,近代康德哲学将形而上学转向社会道德实践领域,探讨人对至善的价值论追求,开启形而上学视角从实体性向功能性的转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继承现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追求超验存在的... 古希腊哲学把形而上学定位于对最高存在的知识论诉求,近代康德哲学将形而上学转向社会道德实践领域,探讨人对至善的价值论追求,开启形而上学视角从实体性向功能性的转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继承现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追求超验存在的哲学传统,把哲学关注视角指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揭示出社会环境与主体实践及其心理体验等多因素统一,表明人以归属于特定消费群体的方式表达人的个性存在,依托群体标签建构具有文化符号内涵的精神境界,彰显形而上的价值追求的符号属性,在社会文化层面建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现代哲学 符号消费 价值形而上学 精神境界
原文传递
西美尔的诊断和议案:现代宗教生活的困境和重建
9
作者 田薇 《宗教社会学》 2013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即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即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正是在这种可称之为"后宗教"的视野中,我们依稀发现了某种似乎与中国传统相近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形式 宗教性 外在超验对象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形而上学价值
下载PDF
“经典不再”时代的文艺学何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玉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随着经典的衰落,"文学性"的弥漫与诸多新文学形态的生成,经典概念愈益泛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中重新确立"经典"的定义和内涵成为一种必然。惟此文艺学不仅要扩展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还要坚持研究的本土立场、问题... 随着经典的衰落,"文学性"的弥漫与诸多新文学形态的生成,经典概念愈益泛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中重新确立"经典"的定义和内涵成为一种必然。惟此文艺学不仅要扩展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还要坚持研究的本土立场、问题意识、身份意识、语境意识和价值祈向维度,通过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构以及研究范式的转换,使文艺学在现实中重新获得话语权和有效性。文艺学何为势必要回到文学自身,研读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此外,文艺学何为还要把诸如科技、市场、资本等因素纳入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文学经典 理论 价值形而上学
下载PDF
主持人的话
11
作者 黄克剑 高远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6,共2页
2006年12月30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借“人文学研究所”——一个依托于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而面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邀请了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教授,中山... 2006年12月30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借“人文学研究所”——一个依托于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而面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邀请了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梁康、张志林教授来学院分别作了题为《什么是人文学》《中西信仰观之辨》《“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哲学家怎样看科学》四场讲座。讲座当日,福州当地著名的人文学者几乎都到场参与了互动,是一次人文学界的“高峰论坛”。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究所、了解讲座的内容,现将人文学研究所《问道》辑刊的告白、征稿启事及四位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集中刊发,以作为读者们学习与交流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研究 主持人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价值形而上学 《政治家》 生命情调 博士生导师 文学研究所
下载PDF
An Equivalence of Moore's Paradox and G6del's Incompleteness Sentence in Two-Valued Algebra of Formal Ethics
12
作者 Vladimir Lobovik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1期34-55,共22页
The paper submits surprising results of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ng a formal-ethical aspect of conjoining Wittgenstein's, Moore's, Parmenides', GSdel's, and Lukasiewicz's ideas. A critique of Wittgenstein's criti... The paper submits surprising results of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ng a formal-ethical aspect of conjoining Wittgenstein's, Moore's, Parmenides', GSdel's, and Lukasiewicz's ideas. A critique of Wittgenstein's critique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ethics and of metaphysics results in submitting and elaborating a new paradigm of metaphysics as formal axiology (in particular, formal ethics). In result, the classical metaphysics and ethics of moral rigor are represented as two-valued algebraic systems of metaphysics and formal ethics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this algebraic model, all the well-known scandal-making metaphysical tenets of Parmenides are produced as translations of corresponding algebraic equations from the symbolic language to the natural one. At the level of submitted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ormal axiology, Parmenides' metaphysical (formal-axiological) concepts "consistency" and "inconsistency," "completeness" and "incompleteness" are compared with G^del's logic ones. Formal-axiological meanings of the words "consistency," "incompleteness," "being," "nonbeing," "movement," "knowledge," "belief," etc., are considered as moral-evaluation-functions determined by one moral-evaluation-variable. Binary moral-evaluation-functions are studied as well. The functions are precisely defined by tables. Precise definitions of "formal-axiological-equivalence," "formal-axiological-law," and "formal-axiological contradiction" are submitted. Thus, one can either generate or examine formal-axiological equations of algebra of metaphysics by "computing" relevant compositions of moral-value-functions. Using this "moral-value-table-computation-technique," one can arrive to a surprising conclusion that both the notorious sentence of Moore (called "epistemic paradox") and the incompleteness sentence of Godel are formally-axiologically inconsistent ones: Hence, they are formally-axiologically equivalent. For overcoming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such a surprising result, the author has used graphic models explicating the famous Lukasiewicz's statement "Logic is morality of thought and spee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ebra-of-formal-ethics moral-evaluation-function formal-ethical-equivalence knowledge belief formal-ethical-contradiction INCOMPLETENESS consistency
下载PDF
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
13
作者 孙秀昌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58-260,共3页
牛军博士的专著《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书稿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出发,以其业师黄克剑先生的“价值形而上学”为理论底据,对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熊十力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 牛军博士的专著《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书稿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出发,以其业师黄克剑先生的“价值形而上学”为理论底据,对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熊十力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是国内熊十力研究的又一部力作。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开创了富于远图创思的“新唯识论”体系,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他遂被誉为最具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之一。熊十力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处境下,努力为儒学寻找现代化的途径。他提出“返本开新”的主张,试图通过返回儒家最具原创性的精神本根来开出现代形态的新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思想 熊十力 博士学位论文 现代新儒学 中西文化比较 价值形而上学 现代哲学家 20世纪
下载PDF
Models of Presence and Loss of Transcendence in History
14
作者 Ronny Mir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4期331-351,共21页
The article seeks to elucidate the status of transcendence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eculariza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It discusses two typological models dealing with the basic metaphysical ... The article seeks to elucidate the status of transcendence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eculariza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It discusses two typological models dealing with the basic metaphysical problem concern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meaning of transcendence in real human existenc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causes a break from the collective memory whose roots are in religion. In contrast, the second model considers that despit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tatus of religion in a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an experience of historical continuity may also occur there. These models denote the two poles in the argument about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history for modem people. The article suggests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models and criticizes their deficiencies. Finally, the "tension model" is outlined as a third alternative that aims at overcoming the binary situation created by the first two in favor of a perspective that necessitates and contains both im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ANENCE TRANSCENDENCE historical continuity Yosef Hayim Yerushalmi Amos Funkenstein
下载PDF
形上之维的更生与语言的可能承诺——一种回应“解构”而重返“形而上者”的尝试
15
作者 黄克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98,共16页
本文对"解构"思潮颠覆"形而上者"所可能达到的限度作了审慎辨析,并就此探讨了形上之维更生的价值依据及新形态的形而上学得以构建的语言契机。
关键词 解构 生命践履 语言 价值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化自然以归人文——论周敦颐融道入儒的宇宙论思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建刚 张利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4-60,共7页
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以《老》解《易》,以气化宇宙论阐述自然世界的演化过程;《通书》则结合《易传》和《中庸》,展现了儒家人文宇宙观的本义。周敦颐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以《老》解《易》,以气化宇宙论阐述自然世界的演化过程;《通书》则结合《易传》和《中庸》,展现了儒家人文宇宙观的本义。周敦颐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孔颜乐处”,即通过“孔颜乐处”体认圣人之人格与气象,化自然以归人文。在周敦颐的这三层思想中,《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有明显的道家倾向;《通书》融道人儒,建立了儒家的价值形而上学体系;“孔颜乐处”则指明了宋代儒学的精神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宇宙论 人文 自然 《太极图说》 “孔颜乐处” 《通书》 价值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吕氏春秋》之“春秋”义趣考辨
17
作者 马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3,共5页
本文从孔子"作"《春秋》所隐含的"大义微言"谈起,探讨了《吕氏春秋》被命名为"春秋"的思想史义趣。孔子《春秋》所赋之"义",是王道之公义。孔子这一"赋义"的宗趣,也为《吕氏春秋》... 本文从孔子"作"《春秋》所隐含的"大义微言"谈起,探讨了《吕氏春秋》被命名为"春秋"的思想史义趣。孔子《春秋》所赋之"义",是王道之公义。孔子这一"赋义"的宗趣,也为《吕氏春秋》所继承,它通过融贯诸子所自以为是的"圣王之道",来构建其所悬设之"圣王之道"。它对于"整全之道"的把握,及其对"意义世界"的建构使它在价值意义的追寻上"大出诸子之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春秋 王道 价值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