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中的形而上艺术
1
作者 潘怡多 《河北画报》 2023年第8期176-178,共3页
形而上绘画或形而上艺术是由意大利艺术家Giorgio de Chirico和CarloCarrà开发的绘画风格。该运动始于1910年的de Chirico。即使拥有一定的反叛性和实验性,其仍与古典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形而上艺术的思想内核对于意大利... 形而上绘画或形而上艺术是由意大利艺术家Giorgio de Chirico和CarloCarrà开发的绘画风格。该运动始于1910年的de Chirico。即使拥有一定的反叛性和实验性,其仍与古典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形而上艺术的思想内核对于意大利的民用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探讨形而上艺术对意大利建筑的影响,通过引用大量实例并结合当代艺术,探寻形而上艺术作为艺术史中的一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艺术 意大利建筑 当代艺术
下载PDF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综述
2
作者 聂玉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69-71,共3页
尼采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的相关哲学思想被诸多学者苦苦探索,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目前对于尼采的研究也早已涉及诸多领域,如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等等……那么梳理近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有利于明晰尼采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 尼采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的相关哲学思想被诸多学者苦苦探索,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目前对于尼采的研究也早已涉及诸多领域,如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等等……那么梳理近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有利于明晰尼采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尼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艺术形而上 研究综述
下载PDF
艺术形而上学:尼采对世界和人生的审美辩护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国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15,88,共14页
《悲剧的诞生》落脚于“艺术形而上学”,即通过艺术赋予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以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从而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希腊的典范显示,艺术具有拯救人生的伟大作用。希腊悲剧提示了一种酒神世界观(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 《悲剧的诞生》落脚于“艺术形而上学”,即通过艺术赋予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以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从而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希腊的典范显示,艺术具有拯救人生的伟大作用。希腊悲剧提示了一种酒神世界观(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auung),启示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意志,把它想象为一个宇宙艺术家,体验它的永远创造的快乐。为了肯定人生,我们必须把艺术看得比真理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而上 审美的辩护 艺术拯救人生 酒神世界观 酒神精神 宇宙艺术 理论世界观 悲剧世界观 艺术与真理的关系
下载PDF
生存·艺术·密码——雅斯贝斯“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探微
4
作者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2,共7页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乃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形而上学,当他以这种哲学的视野来关注艺术时,便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在他那里,"密码"既是联结"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也是其生存...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乃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形而上学,当他以这种哲学的视野来关注艺术时,便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在他那里,"密码"既是联结"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也是其生存艺术形而上学的运思枢机。由"密码"来论说艺术,雅氏将艺术视为一种"介质领域",并对模仿、理念、天才等美学范畴以及艺术的多样性作了详尽的诠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斯 生存 艺术 密码 生存艺术形而上
下载PDF
艺术形而上学与语言的超越功能
5
作者 崔文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4期18-22,共5页
人本主义哲学家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与艺术形而上学的兴起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形而上学是人本主义哲学“语言转向”的机枢;另一方面,语言的人本化又为艺术形而上学提供了超越之路。人本主义哲学家的语言观有不少独到之处,... 人本主义哲学家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与艺术形而上学的兴起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形而上学是人本主义哲学“语言转向”的机枢;另一方面,语言的人本化又为艺术形而上学提供了超越之路。人本主义哲学家的语言观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是,语言并不具有人本主义哲学家所说的那种超越功能。语言只是社会实践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而上 语言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作为一种“生存的功能”的艺术——雅斯贝斯“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探微
6
作者 孙秀昌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8-42,共5页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由此视域出发,他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器官",并提出了一种独具慧心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艺术根源于"生存",艺术活动透示了艺术作为"生存...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由此视域出发,他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器官",并提出了一种独具慧心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艺术根源于"生存",艺术活动透示了艺术作为"生存的功能"这一人文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斯 生存 密码 生存艺术形而上
下载PDF
中国“极多主义”——一种另类“形而上”艺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名潞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7,共4页
前言:中国“极多主义”的定义及其发生背景“抽象”,一个不合时宜的概念“抽象”与“写实”(或具象)这对对立的概念在观念主义之后的当代西方已不能作为自足的概念去概括或界定某种艺术类型甚至某些风格了。特别是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形... 前言:中国“极多主义”的定义及其发生背景“抽象”,一个不合时宜的概念“抽象”与“写实”(或具象)这对对立的概念在观念主义之后的当代西方已不能作为自足的概念去概括或界定某种艺术类型甚至某些风格了。特别是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形式出现以后,一些“具象”的形象往往可以做“抽象”地处理。因此.当代符号学批评已绝口不提“抽象”,“具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极多主义” 形而上艺术 抽象画 美学思想 意境 “理性绘画” 形式主义
下载PDF
论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命题组
8
作者 廖诗忠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19-120,共2页
认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是尼采美学完成“重估艺术价值”使命的主要手段 ,它由一个总命题和三组分命题构成 ,是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结构系统。要注意澄清这些命题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美学 艺术形而上 强力意志
下载PDF
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何以可能——读张志伟《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
9
作者 张贤根 《中国书画》 2020年第5期130-130,共1页
应当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以艺术政治学为名的著作,也没有艺术形而上学尤其是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著作,因此可以说,张志伟教授的《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应是国内首部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方面... 应当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以艺术政治学为名的著作,也没有艺术形而上学尤其是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著作,因此可以说,张志伟教授的《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应是国内首部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方面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形而上 张志伟 艺术政治学 何以可能
下载PDF
中国艺术精神之一体多用
10
作者 蒯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6期37-39,共3页
中国艺术精神通过具体艺术形式表现自身。中国传统艺术虽然形式多样、发展各异,但其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本体却是相对稳定的。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 形而上艺术 形而下艺术 综合性艺术
下载PDF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文良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1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神学形而上 理性形而上 海德格尔 传统形而上 形而上 艺术形而上 存在者 “存在” 尼采 柏拉图
下载PDF
重估艺术的价值——对尼采美学的整体把握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诗忠 《闽江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56-59,共4页
:文章着眼于尼采美学自身的内在逻辑来把握美学的整体意蕴。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阐述尼采美学与其哲学的关系 ,指出尼采美学的根本旨趣是重估艺术的价值 ,最终目的是重估生命的价值。第二部分阐明尼采美学的基本格局由艺术形而... :文章着眼于尼采美学自身的内在逻辑来把握美学的整体意蕴。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阐述尼采美学与其哲学的关系 ,指出尼采美学的根本旨趣是重估艺术的价值 ,最终目的是重估生命的价值。第二部分阐明尼采美学的基本格局由艺术形而上学和艺术生理学构成 ,两者看似对立 ,实则相辅相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重估 艺术形而上 艺术生理学
下载PDF
艺术:无神世界的生命存在——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余虹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153,共13页
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 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采的审美主义不是感性主义而是生命主义。从根本上看,尼采艺术论仍在现代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构想内,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仍未超出现代性的基本信念。不过,尼采艺术论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十分特殊,它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生命与超生命者的冲突与紧张,这使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主义(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紧张)区别开来,从而在整体上提供了一种彻底世俗化的理解生命、世界和存在的艺术视角与逻辑构架。尼采艺术论在其诗意言述的背后潜藏着极端的强权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艺术形而上 现代性 德国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增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9,111,共7页
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 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悲剧哲学 阿波罗精神 狄奥尼索斯精神 艺术家的形而上
下载PDF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中的艺术形而上学
15
作者 李晓林 《外国美学》 2022年第2期92-104,共13页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一书将艺术、哲学和爱作为唤醒人类乌托邦精神的途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展开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特质和人类形而上学天性的探讨。他尤其重视音乐艺术,将音乐作为唤醒个体“自我相遇”进而与他人“共同...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一书将艺术、哲学和爱作为唤醒人类乌托邦精神的途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展开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特质和人类形而上学天性的探讨。他尤其重视音乐艺术,将音乐作为唤醒个体“自我相遇”进而与他人“共同相遇”的重要通道。置于席勒以来西方审美乌托邦的脉络中考察,布洛赫延续的是审美解放的理路;置于后现代哲学“后形而上学”视域中考察,布洛赫上述设想仅具有个人完美的意义,对于人类共同体构建以及社会改革并无实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精神 艺术形而上 自我相遇 共同相遇
原文传递
悲剧的他者——论尼采的悲剧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键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观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观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他者 艺术形而上
下载PDF
罪感的起源与生命的解放——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的比较剖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兰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2-58,共7页
原罪是基督教的观念,是人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的精神处境。尼采以谱系学的方法追踪负罪、惩罚、良心谴责等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相关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出这些观念源于怨恨者的心态,是虚弱生命的表达。而与基督教的"原罪"观... 原罪是基督教的观念,是人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的精神处境。尼采以谱系学的方法追踪负罪、惩罚、良心谴责等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相关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出这些观念源于怨恨者的心态,是虚弱生命的表达。而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不同,冒犯是希腊人在诸神面前的精神处境,彰显的是人的强健与高贵,希腊人的悲剧艺术正是这种精神姿态的显现。通过这种比照,尼采意图回归古典,恢复生命本身的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感 冒犯 艺术形而上
下载PDF
隐藏在狭长影子背后的哲学思考——对乔治·德·契里科绘画的解析
18
作者 凌霞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0-200,24,共2页
《一条街道的忧郁与神秘》是契里科的杰作之一。画面完全由现实事物构成,却笼罩着一层怪异的不祥气氛。契里科出色地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梦幻主义加以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真实而又非真实的荒诞奇妙的氛围。
关键词 乔治·德·契里科 形而上艺术 《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
下载PDF
不辱使命,勇于探新──评《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
19
作者 王靖华 《现代哲学》 1998年第2期100-10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哲学转向 问题研究 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人本主义 艺术形而上 探新 科学哲学 哲学史
下载PDF
All Conversations About Love Are the Same
20
作者 Mirian Tavares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9期791-801,共11页
In The Metaphysics of Love, Schopenhauer argues that love is a literary invention. For the philosopher, this feeling was a creation of men to mask the real desire. On the other hand, Nicolas Grimaldi, while analysing ... In The Metaphysics of Love, Schopenhauer argues that love is a literary invention. For the philosopher, this feeling was a creation of men to mask the real desire. On the other hand, Nicolas Grimaldi, while analysing Marcel Proust's work, enumerates a series of issues that strengthen Schopenhauer's arguments. For Grimaldi, the writer explains the literary character of love in its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ur films, from different cinematography, this work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love in the art of film.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film uses its formal and discursive resources to present or represent this feeling, this paper analyses films chosen on the basis of how they tell their love stories. Beginning with Gertrud whose motto, Omnia Love says it all. In The Woman Next Door, Truffaut reveals the paradox of love and pain. Wings of Desire speaks of love and redemption. More recently, Kiarostami offered his Certified Copy, a film that asks whether a copy can produce in us the same thrill of an original. If love is an invention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such an invention is born, and what it consist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in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EMA LOVE PHILOSOPHY LITERATURE SOCIE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