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形象叙述
1
作者 邓红花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7-49,53,共4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一幅爱情与理想的幻灭图景。从叙述与形象创造的关系中,可以看得出作品的三类主要形象是通过分层叙述和叙述者的权威建构起来的。
关键词 叙述 尼克 盖茨比 形象叙述
下载PDF
叙述的魅力——张爱玲与张恨水言情小说叙述者形象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燕世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9-53,共5页
张爱玲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者形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话语模式不同,二是叙述节奏有异,三是文本内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有别。
关键词 叙述形象 话语模式 叙述节奏 能指 所指 关系
下载PDF
《驿站长》:叙述者形象及其非叙事性话语 被引量:1
3
作者 彭甄 《岱宗学刊》 1999年第1期13-15,共3页
普希金的作品《别尔金小说集》创作于1830年的“波尔金之秋”.这部全称为《故伊万·彼得罗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包括5篇小说:《射击》(10月14日),《暴风雪》(10月20日),《棺材店老板》(9月9日),《驿站长》(9月14日)和《打扮成... 普希金的作品《别尔金小说集》创作于1830年的“波尔金之秋”.这部全称为《故伊万·彼得罗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包括5篇小说:《射击》(10月14日),《暴风雪》(10月20日),《棺材店老板》(9月9日),《驿站长》(9月14日)和《打扮成乡下姑娘的小姐》(9月20日).作为俄罗斯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品之一,《别尔金小说集》为我们展示了19世纪20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出一系列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贵族、外省地主、军官、小官吏、城市小手工业者等等,表现出小说主人公丰富、复杂的个体心态以及19世纪20年代群体的社会心理.其中,《驿站长》成功地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由此揭开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形象系列的帷幕;表达了作家深刻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思想.所以说,《驿站长》就其文学史意义而言,在《别尔金小说集》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近代文学研究 普希金 《别尔金小说集》 《驿站长》 叙述形象 叙述艺术 非叙事生活语
下载PDF
作者形象研究——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叙述结构为例
4
作者 王翠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18-120,共3页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叙述形象 抒情人物形象
下载PDF
现代乡土小说中革命者与农民的互动叙述(1928—1932)
5
作者 皇甫倩倩 王再兴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85-99,共15页
现代“革命”叙事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革命者形象的叙述,它也是“革命”叙事走向历史化与丰富性的重要通道。1928年到1932年乡土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及其在后续发展中的得失问题,就具有特别的起源性意义。以现代乡土小说中农民对待革命及革... 现代“革命”叙事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革命者形象的叙述,它也是“革命”叙事走向历史化与丰富性的重要通道。1928年到1932年乡土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及其在后续发展中的得失问题,就具有特别的起源性意义。以现代乡土小说中农民对待革命及革命者的态度为线索,从1928年以前的现代乡土小说为切入点,探究此时期农民对于革命的疏离态度及其原因,从而进一步论证1928年到1932年间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在现实生存与阶级启蒙下,对待革命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的必然性。这一过程的深描,会呈现其中曾经有过的诸多复杂互动的细节,并且为现代“革命”叙述打开一部分新的考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事“ 革命党” 乡土小说 形象叙述 历史化
下载PDF
实验遮蔽下的自恋——论先锋小说中的自觉的叙述者形象
6
作者 王瑛 《肇庆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先锋小说中的自觉的叙述者在小说实验的遮蔽下表现出了与以往小说大相径庭的风格,他对自身精英身份的确认使之深深的迷恋上了他自己。因此,在先锋小说中的自觉的叙述者,表现了了强烈的自恋意识。
关键词 叙述形象 先锋小说 自觉 自恋意识 小说实验 创作风格 自我意识 叙述才能
下载PDF
浅析广播小说的叙述人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才政 刘威 《新闻传播》 2004年第6期36-36,共1页
广播小说是深受听众喜爱的一种广播节目样式。优秀的播讲者会以其独具特色的声音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感染听众,而这种独具特色的声音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最终塑造的是广播小说的叙述人形象。每一个优秀的播讲者,其之所以称之为优秀... 广播小说是深受听众喜爱的一种广播节目样式。优秀的播讲者会以其独具特色的声音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感染听众,而这种独具特色的声音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最终塑造的是广播小说的叙述人形象。每一个优秀的播讲者,其之所以称之为优秀,正是由于其经过一部又一部成功的广播小说,塑造出了自己富有个性的叙述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小说 叙述形象 播送语言 播讲者
下载PDF
现代犬儒主义者的迷惘与希望——论石一枫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的叙述者形象
8
作者 刘星雨 《文教资料》 2020年第1期44-46,共3页
叙述者形象,是石一枫小说创作可辨识的特征之一。借助叙述者视角,石一枫对现代犬儒主义者的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透过对相关形象的分析及意向营构的解析,引导读者思考这类人物的命运和出路,体现作家对当下社会一些... 叙述者形象,是石一枫小说创作可辨识的特征之一。借助叙述者视角,石一枫对现代犬儒主义者的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透过对相关形象的分析及意向营构的解析,引导读者思考这类人物的命运和出路,体现作家对当下社会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些人精神空虚的洞悉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犬儒主义 叙述形象 社会正义
下载PDF
从叙述者看《伊坦·弗洛美》的叙述艺术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晖 王晓兰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2,共3页
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 ,通过剖析《伊坦·弗洛美》双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 ,指出他们不仅帮助搭建了叙事框架 ,而且推动了叙述进程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伊坦·弗洛美 叙述形象 叙述者功能
下载PDF
因体而异 引导想象——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学
10
作者 樊海清 刘建才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91-92,共2页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叙述形象都是作者根据典型化原则,以人物的性格发展为轴心,运用想象创造的成果.但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塑造形象时具有不同的想象特点,因而在叙事类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想象特点,去展...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叙述形象都是作者根据典型化原则,以人物的性格发展为轴心,运用想象创造的成果.但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塑造形象时具有不同的想象特点,因而在叙事类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想象特点,去展开想象翅膀,把握作品形象,以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形象 叙事类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 中学
下载PDF
主题与叙事—评普拉东诺夫短篇小说《回归》 被引量:4
11
作者 淡修安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3,共4页
《回归》是普拉东诺夫短篇小说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小说从历史的高度和人性的层面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家庭悲剧和心灵伤害,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永恒的价值。小说的叙述人形象鲜明,叙述策略丰富多样,对作品的建构和意义的生成发挥... 《回归》是普拉东诺夫短篇小说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小说从历史的高度和人性的层面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家庭悲剧和心灵伤害,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永恒的价值。小说的叙述人形象鲜明,叙述策略丰富多样,对作品的建构和意义的生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 叙述形象 叙述策略
下载PDF
浅析文言小说叙事艺术的演进——以梦小说为中心
12
作者 潘峰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7-83,共7页
文言小说从六朝至唐代其叙述者多是全知的作者叙述者,叙事结构也以一重叙事为典型。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艺术形式上出现了限知的形象叙述者来承担叙述,并由此而引起了小说叙事结构从一重到多重再到重重相含的提升... 文言小说从六朝至唐代其叙述者多是全知的作者叙述者,叙事结构也以一重叙事为典型。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艺术形式上出现了限知的形象叙述者来承担叙述,并由此而引起了小说叙事结构从一重到多重再到重重相含的提升,这是文言小说叙事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叙事艺术 梦小说 作者叙述 限知叙述 形象叙述 全知叙述
下载PDF
虚幻中的生命真实——《狐梦》叙事特点浅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峰 《蒲松龄研究》 1999年第4期84-91,共8页
关键词 形象叙述 《聊斋志异》 隐含作者 作者叙述 特点浅析 蒲松龄 人物形象 元小说 梦中之梦 隐含读者
下载PDF
栖居的意义——读刘绍良的散文
14
作者 于昊燕 《大理文化》 2016年第1期68-69,共2页
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轻柔的湛蓝》:“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提炼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 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轻柔的湛蓝》:“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提炼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在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诗意地栖居”来反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散文作家刘绍良在散文中建构了一个田野山地上的诗意栖居的主题叙述者形象.将世间的烦恼、痛苦、损伤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在这种体悟的写作中,不管是苦难、贫穷、辛劳还是幸运、富裕、清闲,生活都充满神性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地栖居 散文作家 意义 实现自我 19世纪初 叙述形象 荷尔德林 存在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