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研究——形象史学视阈下的汴梁图景
1
作者 白杨上林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2期9-11,共3页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汴京生活百科全书”,具有记录汴京城真实生活的纪实意味,画中的桥更有着实用功能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这大大小小的桥梁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共同构建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都城繁荣太平的生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汴京生活百科全书”,具有记录汴京城真实生活的纪实意味,画中的桥更有着实用功能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这大大小小的桥梁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共同构建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都城繁荣太平的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桥梁 形象史学
下载PDF
形象史学:文化史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中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的发展,拓延相关领域的视野和深度,一方面应对近现代以来诸前辈学人在利用形象材料研究文史方面的实践成就给予必要的继承和吸收,另一方面须结合当前学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对原有的研究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史学 以图像证史 新文化史学
下载PDF
“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吉林集安长川1号墓礼佛图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俊铮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110,共15页
高句丽墓葬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历史面相。以“形象史学”的视角切入,对长川1号墓中礼佛图主佛形象及莲花纹的渊源和流变予以追索,特别是借助莲花纹的类型学考察及其与其他壁画题材、墓室结构等因素的组合关系,大致还原出高句丽... 高句丽墓葬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历史面相。以“形象史学”的视角切入,对长川1号墓中礼佛图主佛形象及莲花纹的渊源和流变予以追索,特别是借助莲花纹的类型学考察及其与其他壁画题材、墓室结构等因素的组合关系,大致还原出高句丽壁画墓的发展脉络,最终将长川1号墓的年代确定为5世纪晚期至6世纪上半叶。同时通过对壁画形象题材因素的考察,揭橥了三燕文化对高句丽佛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朝鲜冬寿墓、德兴里墓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长川1号墓不仅为高句丽壁画墓编年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学坐标节点,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其在高句丽乃至东北亚古代佛教史上的殊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壁画 长川1号墓 形象史学 礼佛图 莲花纹
原文传递
《天朝田亩制度》的版本与史学流变
4
作者 何鑫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9,共11页
作为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点关注,但因战乱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该文献无缘在国内得见。其原文最终自海外大英博物馆等地寻回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在这一过程中,程演生、萧一山等人做出了重... 作为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点关注,但因战乱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该文献无缘在国内得见。其原文最终自海外大英博物馆等地寻回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在这一过程中,程演生、萧一山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国史家对太平天国的立场有褒有贬,也有采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研究的著述。《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公有制和有田同耕等内容通常被赋予“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色彩,或与传统的“大同”理想相联系,获得了诸多肯定。至于其究竟实施与否、可行性如何、于太平天国诸制度中地位如何等问题,则因人而异地产生了多种解读与评价。民国时期史学界对《天朝田亩制度》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当时太平天国史研究发展的写照,而且为该制度此后的史学书写奠定了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 版本 史学形象
下载PDF
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奁史·钗钏门·首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海文 王霁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形象史学是把形与象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奁史》是一部针对有关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各方面原始资料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古代女性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历代的能工巧匠用不同的材质制造出形象各异、含义迥然的女性... 形象史学是把形与象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奁史》是一部针对有关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各方面原始资料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古代女性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历代的能工巧匠用不同的材质制造出形象各异、含义迥然的女性首饰。这些方寸之间的物件,或因制作精美,或因古拙淳朴被当做赐品、贡品、定情物。它是古代严苛的等级制度的见证,也是不同时期工艺水平、审美标准的说明。历史不仅存于二十四史之间,它亦存于小女子的发髻之间、一颦一笑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奁史》 首饰 形象史学 妇女史研究
原文传递
形象史学运用的教学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牧航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3,共5页
形象史学是当前史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而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的进步,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思维方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没有高低之分,但不同学段对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所不同。... 形象史学是当前史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而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的进步,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思维方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没有高低之分,但不同学段对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所不同。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材料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史学 形象思维 历史图片
原文传递
唐五代时期的凤冠——基于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的考察
7
作者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7-41,245-246,共26页
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冠”的定义和凤冠在中国历史上的初现。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唐宋后妃的礼服头饰与等级,唐时,凤冠并未进入后妃、命妇的礼服之制;宋时,凤冠上凤与龙搭配与否,标志着后与妃及其他命妇的等级差别。第三部分分析的是唐... 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冠”的定义和凤冠在中国历史上的初现。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唐宋后妃的礼服头饰与等级,唐时,凤冠并未进入后妃、命妇的礼服之制;宋时,凤冠上凤与龙搭配与否,标志着后与妃及其他命妇的等级差别。第三部分分析的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壁画所见的两种凤冠形制,第一类实是冠状造型的首饰,第二类是华贵的花钗凤冠配翟衣礼服或钿衣礼服。第四部分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凤冠流行的原因,它与唐代统治者(特别是武则天、唐玄宗)对道教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上清派女冠的“飞云凤气之冠”,或是唐时凤冠流行的源头。第五部分是基于日常生活史理论,而对唐五代凤冠流行于妇女日常生活影响的分析。第六部分是对本文运用的方法和材料的审视,本文运用了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时期 凤冠 敦煌壁画 道教法服 日常生活史 形象史学
原文传递
《形象史学》征稿启事
8
《形象史学》 CSSCI 2018年第2期203-204,共2页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炼,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炼,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形象材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考据文章,以及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建构与方法探讨的理论文章。此外,与古代丝路文化和碑刻文献研究相关的文章,亦在欢迎之列。具体说明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史 公元纪年 形象史学
原文传递
《形象史学》征稿启事
9
《形象史学》 2019年第2期238-239,共2页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练,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练,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形象材料进练专题研究的考据文章,以及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建构与方法探讨的理论文章。此外,与古代丝路文化和碑刻文献研究相关的文章,亦在欢迎之列。具体说明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史 形象史学
原文传递
《形象史学》征稿启事
10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225-226,共2页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炼,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炼,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形象材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考据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建国门内大街 元朝名臣事略 形象史学 窦春芳 中国古代文化史 匿名评审 林甘泉 公元纪年 张金吾 电子邮箱 外文文献 杨钟羲 社会科学文献
原文传递
利玛窦400年形象史考论——兼评当下文史研究的四种困境
11
作者 纪建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世纪之交,利玛窦已经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世界性影响。整体而言,在400年的历史长河里,利玛窦形象变迁的历史可以用由“有争议的”到“正面形象”的嬗变、由“官方形象”到“民间形象”的兼容两条线索来概括。具体来说,由“多面利玛窦”折... 世纪之交,利玛窦已经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世界性影响。整体而言,在400年的历史长河里,利玛窦形象变迁的历史可以用由“有争议的”到“正面形象”的嬗变、由“官方形象”到“民间形象”的兼容两条线索来概括。具体来说,由“多面利玛窦”折射出“西泰子的五副面孔”,可以厘清来华外国人形象史学在“冲击—反应”的中外交流史研究模式、越来越泛化的文化史研究、后殖民理论“主体性自我”与“殖民地他者”之间的对立、比较文学望文生义的形象学等当下四种学术困境中的启示,进而得以从困境中突围出来,构建中国本土的形象史学自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西泰子 利玛窦菩萨 五副面孔 形象史学 自主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纵死侠骨香——析《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嬴形象
12
作者 庄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6年第9期288-288,共1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众多出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具有文学色彩,或具有史学价值。因此本文以《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一角进行分析,从文学形象和史学形象两方面探讨侯赢的文学意味和隐侠人格。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史学形象 隐侠
下载PDF
图像与实物的“互勘”
13
作者 胡晓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南宋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尤其在书画与工艺制作方面,随着皇室的倡导,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气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创造出独特而有高度的艺术性特色。通过对南宋艺术图像、历史文献、实物证据的互勘,分析与讨论南宋... 南宋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尤其在书画与工艺制作方面,随着皇室的倡导,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气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创造出独特而有高度的艺术性特色。通过对南宋艺术图像、历史文献、实物证据的互勘,分析与讨论南宋艺术图像中人们具体而微的精神活动和物质世界,从而思考南宋的社会、思想、生活、情感与审美时尚,具有从艺术史延伸至社会文化史学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艺术图像 实物证据 形象史学
下载PDF
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
14
作者 肖尧轩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5,116,共11页
国内对于龟兹石窟的研究起步较晚,于伎乐壁画研究而言,20世纪80年代《丝路花雨》掀起的“仿古热”,催生舞台创作从面向艺术形象区域标识的求索到朝向文化价值理性回归的求证,走向伎乐壁画研究的长足之路。1996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国内对于龟兹石窟的研究起步较晚,于伎乐壁画研究而言,20世纪80年代《丝路花雨》掀起的“仿古热”,催生舞台创作从面向艺术形象区域标识的求索到朝向文化价值理性回归的求证,走向伎乐壁画研究的长足之路。1996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作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打开了该话题的研拓。本文首先对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话题的聚焦和困境;其次以问题入手,探讨研究瓶颈,在受到形象史学影响下,提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新方法”的五个途径并予以讨论;最后结合“新材料”的认识与分享,提出研究“新问题”的几点假设,以期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兹石窟 伎乐壁画 乐舞 形象史学
原文传递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
15
作者 雷祖康 张叶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遗产建筑往往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修缮拼组叠加的特征,由于少有建筑修缮文献记载,因此不易研判建筑兴建与修缮年代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遗产建筑的历史断年。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判建筑遗产修建年代方法——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此方... 遗产建筑往往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修缮拼组叠加的特征,由于少有建筑修缮文献记载,因此不易研判建筑兴建与修缮年代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遗产建筑的历史断年。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判建筑遗产修建年代方法——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此方法结合形象史学与建筑技术科学,可对遗产建筑的修缮历史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本文将此方法应用于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的历史考证,发现此檐廊构筑物为民国初年增建,其特殊屋顶形制与结构屋架的设置,是因建筑空间使用功能转变、建筑形制等级提升以及减工修缮等因素而产生的在地适应性技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修缮史 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 武当山建筑遗产 美术遗产 形象史学 建筑技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