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式(画面感)参与教学在编程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1
作者 余敏芳 《亚洲学术论坛》 2024年第1期43-45,共3页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授为主,没有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学生的爱好,一味地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中的效果自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接受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兴趣的养成极为不利。改变以往的以...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授为主,没有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学生的爱好,一味地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中的效果自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接受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兴趣的养成极为不利。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变成学生为主角,角色的互换代表了参与度的提高和自我思考能力的养成。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形象式参与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前设定情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身临其境,更好地学习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式 编程语言 教学研究
原文传递
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城市形象修复路径研究——兼论嵌套式形象修复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溥 陈宁睿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101,共9页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城市形象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城市形象修复研究成果和理论均无法系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借助管理学中"嵌套制"可控性和内在共同体的概念、辩证法的矛盾观对主次矛盾的划分等多...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城市形象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城市形象修复研究成果和理论均无法系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借助管理学中"嵌套制"可控性和内在共同体的概念、辩证法的矛盾观对主次矛盾的划分等多学科领域成果,提出嵌套式城市形象修复视角,以主要、次要危机区分,内部、外部结构修复,继承、创新宣传理念等三种主要策略,以形成对复合型危机的认识、划分及处置的整合方案,针对性地解决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城市形象修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传播 公共卫生 污名 嵌套形象修复
下载PDF
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长篇小说的映照式形象与演进性主题
3
作者 张磊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95-100,共6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五部长篇小说各有其形象体系,但分属于不同小说的某类人物却存有相似的精神内质,形成跨文本的互相映照的形象序列。同序列形象的精神特征在小说创作系统中逐步得到丰富与强化,既构成了五部小说关于自由主题的演进之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五部长篇小说各有其形象体系,但分属于不同小说的某类人物却存有相似的精神内质,形成跨文本的互相映照的形象序列。同序列形象的精神特征在小说创作系统中逐步得到丰富与强化,既构成了五部小说关于自由主题的演进之基础,又使得后期五部小说在形象与主题方面具有整体联动性。动态式的形象与主题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写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与文化选择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映照形象 演进性主题 文化记忆 文化选择
下载PDF
从林黛玉话语的刻意曲解反窥其悲剧式形象的刻意塑造
4
作者 李彦霖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2期40-43,共4页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话语的刻意曲解在交流中能产生特殊的语用功能,而话语能形神兼备地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话语的刻意曲解在交流中能产生特殊的语用功能,而话语能形神兼备地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两者的关联性值得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惯用刻意曲解,一方面实现了她的多种语用目的,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她的命运遭际。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功能角度对林黛玉话语的刻意曲解进行分析,以考察语用现象与人物悲剧式形象刻画的关系,经研究表明,林黛玉的刻意曲解层层铺垫出曹雪芹笔下刻意塑造的潇湘妃子悲剧式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意曲解 林黛玉 语用功能 悲剧形象
下载PDF
《蝇王》中狂欢式人物形象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丛思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87-,90,共2页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品。该书讲述的是一群由于飞机坠毁而沦落一座孤岛的小孩子的故事。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拉尔夫、杰克、比奇和西蒙——都经历过加冕和脱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品。该书讲述的是一群由于飞机坠毁而沦落一座孤岛的小孩子的故事。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拉尔夫、杰克、比奇和西蒙——都经历过加冕和脱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在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狂欢式人物形象,从而解读作品中体现的狂欢化的荒诞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王》 狂欢人物形象 加冕脱冕
下载PDF
浅谈形象再现式通讯描写
6
作者 于书鸿 《黑河学刊》 2006年第3期32-33,共2页
形象再现式通讯描写,借助生动可感的文学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人物和环境,以此来进行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即人物描写、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中包含肖像、行动、心理、语言、细节五个方面,场景描... 形象再现式通讯描写,借助生动可感的文学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人物和环境,以此来进行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即人物描写、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中包含肖像、行动、心理、语言、细节五个方面,场景描写包含景物和场面二个方面。不论是哪方面描写的再现都必须注意时代特点,没有时代特点,也就没有新闻作品的历史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再现 人物描写 场景描写
下载PDF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的“恶魔式”儿童形象及其成因
7
作者 马娜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热爱儿童,关注儿童的教育事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部长篇小说的"恶魔式"儿童形象中。这些儿童形象的形成既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当时俄国儿童的精神发展和心理状况的研究,也传达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热爱儿童,关注儿童的教育事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部长篇小说的"恶魔式"儿童形象中。这些儿童形象的形成既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当时俄国儿童的精神发展和心理状况的研究,也传达了作家本人对家庭教育、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通过关注儿童"恶魔性"的发展及其成因,可以反观俄罗斯当时无序的社会状况和信仰缺失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长篇小说 “恶魔”儿童形象
下载PDF
《狐狸》(Volpone)中的狂欢式人物形象探究
8
作者 丛思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20期53-54,共2页
本·琼森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与威廉·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其代表作《狐狸》(Volpone)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讽刺喜剧。剧中人物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金钱的欲望,想尽一切办法实施骗术,他们的"诓骗与被... 本·琼森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与威廉·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其代表作《狐狸》(Volpone)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讽刺喜剧。剧中人物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金钱的欲望,想尽一切办法实施骗术,他们的"诓骗与被骗"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本文试对《狐狸》中具有典型色彩的角色,从狂欢化的角度进行形象分析,剖析他们的内心并解读其古怪行为背后狂欢式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琼森 《狐狸》 巴赫金 狂欢人物形象
下载PDF
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中圣愚式人物的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盼 李雅君 马特维耶夫 《俄语学习》 2018年第4期8-12,共5页
从单纯的宗教现象到俄罗斯重要的社会文化,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圣愚形象也在被人们不断雕琢、沉淀,被理想化,正义的圣愚形象逐渐代替了真正的圣愚。影片《危楼愚夫》中唯独迪马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并一直穿着这件外套。红色的外套象征... 从单纯的宗教现象到俄罗斯重要的社会文化,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圣愚形象也在被人们不断雕琢、沉淀,被理想化,正义的圣愚形象逐渐代替了真正的圣愚。影片《危楼愚夫》中唯独迪马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并一直穿着这件外套。红色的外套象征着迪马是正义的化身,一直穿着代表对信仰的不断坚守,以此表达俄罗斯广大民众的呼声,否定当下社会的世俗及国家政权的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楼愚夫》 迪马 圣愚形象
下载PDF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旺平 曹梅丽 尹强 《轻工科技》 2019年第7期175-177,共3页
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阐明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采用基于图形的形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采用基于课堂微训的反馈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能通... 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阐明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采用基于图形的形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采用基于课堂微训的反馈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能通过课堂微训结果对教学过程及内容进行反馈。采用基于专题训练的综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互换性精度设计中典型的模块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学习。经过教学改革,《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武汉轻工大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教学方法 改革 形象式教学法 微训
下载PDF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雁 闵立清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91-93,共3页
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特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注重理论的推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开设从验证性到设计性、从局部到整体的实验的观点。
关键词 计算机组成原理 建构主义 启发教学 形象式教学
下载PDF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60,共13页
《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其价值就在于它已经从具体的寓言人物的描写中抽象了出来,并且由于它是从《德充符》的弱者的形象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内涵已经不再是"无己""无功""无名"了,而是一种安命论的... 《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其价值就在于它已经从具体的寓言人物的描写中抽象了出来,并且由于它是从《德充符》的弱者的形象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内涵已经不再是"无己""无功""无名"了,而是一种安命论的泛自然主义升华。并且由于这是一种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因此扣住人的生理及外形情况来写,就成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以是,《大宗师》篇的"真人"之写,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是一种新创。再深入一步说,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就其实质而言,乃是诗性中的概括性。"真人"之写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虽然《人间世》的栎社树寓言中使用了像"散木""文木"这样的从社会性寓意中产生的类概念,也是一种诗性中的概括性,但从以自然物项为表现形式的类概念,到类抽象的人格形象,这其中的概括性因素的上升无疑是明显的,这是从诗性时代更多地向散文时代靠拢的体现。如果一定要用"有"与"无"的概念来表述,庄周的生命流化论,应该说是从有到有,而非从无而有。郭象着力阐述以及成玄英为之疏解的独化论,是不符合庄周的生命观的。明白这一点,对改写中国魏晋这一段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 安命论 生命流化 独化论 类抽象的人格形象
下载PDF
自由的悖论——对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主体自由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丰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5-45,共11页
虽然在丁玲开始小说创作的1927年,“五四”启蒙思潮已处于退潮期,但是丁玲早期小说中却仍然保留了“五四”启蒙文学关注女性解放的烙印,塑造了梦珂、莎菲、丽嘉等一系列女性形象。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些女性形象在展现浪漫、敏感、开放的... 虽然在丁玲开始小说创作的1927年,“五四”启蒙思潮已处于退潮期,但是丁玲早期小说中却仍然保留了“五四”启蒙文学关注女性解放的烙印,塑造了梦珂、莎菲、丽嘉等一系列女性形象。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些女性形象在展现浪漫、敏感、开放的个性的同时,却又都陷入了一种自由的悖论之中:既未在经济上脱离原生家庭的经济供养而获得独立意识,也未能在精神上反叛传统文化建构现代自我。莎菲们在“女性解放”的时代呼声下,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形式管束,投入“新男性”的怀抱时,却发现自己成为了“男性乱爱”的牺牲品。因此,她们的反叛性更近似于少女在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最终,丁玲借助政治理性,让她们逃离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性形象 自由悖论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下载PDF
《大江东去》:激变时代的爱情悲歌
14
作者 陈广士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0-13,共4页
文章试图从社会思想文化变迁对文学人物评价的影响的角度来解读张恨水《大江东去》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揭示这个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澄清小说中女主人公薛冰如的形象。
关键词 现代文化观念 情感价值评判 悲剧娜拉形象
下载PDF
“出埃及”叙述的史诗性品格与叙事策略
15
作者 王立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199-216,共18页
"出埃及"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对其早期历史经验富于传奇性的叙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对这一在以色列民族文化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考察,既需要将《希伯来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四卷作为一... "出埃及"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对其早期历史经验富于传奇性的叙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对这一在以色列民族文化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考察,既需要将《希伯来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四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宏观考察,亦必须将这一叙述纳入文学叙事的范畴予以细致分析。从文类角度看,有关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叙述具有史诗性文本的特征,并以其神本主义的特质区别于如古希腊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希伯来民族史诗通过塑造"神仆式"英雄摩西的形象和掌控"历史进程"的神的形象,在"历史叙事"和"神圣叙事"的双重视域中实现了民族身份特征的塑造和确立;其在叙事艺术上主要以编年体结构、叙事时间与场景的艺术化处理和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为主要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史诗 “神仆”英雄与神的形象 叙事策略
下载PDF
Painleve Analysis and Determinant Solutions of a (3+1)-Dimensional Variable-Coefficient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in Wronskian and Grammian Form 被引量:2
16
作者 MENG Xiang-Hua TIAN Bo +2 位作者 FENG Qian YAO Zhen-Zhi GAO Yi-Tian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062-1068,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is focused on a (3+1)-dimensional variable-coefficient Kadomtsev- Petviashvili (vcKP) equation, which can describe the realistic nonlinear phenomena in the fluid dynamics and plas...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is focused on a (3+1)-dimensional variable-coefficient Kadomtsev- Petviashvili (vcKP) equation, which can describe the realistic nonlinear phenomena in the fluid dynamics and plasma in three spatial dimensi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grability property of such an equation, the Painlevé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it. And then, based on the truncated Painlevé expansion, the bilinear form of the (3+1)-dimensionaJ vcKP equation is obtained under certain coefficients constraint, and its solution in the Wronskian determinant form is constructed and verified by virtue of the Wronskian technique. Besides the Wronskian determinant solu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3+1)-dimensional vcKP equation also possesses a solution in the form of the Grammian determin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dimensional variable-coefficient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Painlev@ analysis bilinear form Wronskian determinant Grammian determinant symbolic computation
下载PDF
Particular Ways of Planting in Cemeteries of Siauliai City (Lithuania)
17
作者 Irena Burneckiene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2期200-208,共9页
The issue of cemetery planting is not yet sufficiently studied in Lithuania. Cemetery is one of the sites where people could give way to their subjective comprehension of beauty. Analysis of the cemetery planting reve... The issue of cemetery planting is not yet sufficiently studied in Lithuania. Cemetery is one of the sites where people could give way to their subjective comprehension of beauty. Analysis of the cemetery planting revealed certain noticeable features that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forms of folk art. These are various objects with implied specific content or ornamented compositions.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was to ascertain and distinguish grav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lanting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plants, their layouts on graves.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s that two options form the peculiarities of grave planting: depiction of specific objects and ornamentation.We think that majority of the ornaments are made with the single purpose of decoration, and do not associate with symbolic meanings. During this research the graves decorated with planted symbolic objects and ornaments were distinguished. This phenomen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emeteries of Siauliai city in Lithu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S ornamental patterns cemetery planting Siauliai.
下载PDF
《诗经》鸟木构式与形象流块式建构
18
作者 朱永康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0期44-46,共3页
鸟木构式是指由鸟与木两种元素构成,拥有较为固定的形式,指向栖止关系的表达框架。《诗经》中的鸟木构式凡14种,多见于风、雅之中,偶见于颂,并存在鸟与木的自然组合、鸟栖木的自由指向和鸟与木的不平衡现象三大特征。鸟与木的不平衡现... 鸟木构式是指由鸟与木两种元素构成,拥有较为固定的形式,指向栖止关系的表达框架。《诗经》中的鸟木构式凡14种,多见于风、雅之中,偶见于颂,并存在鸟与木的自然组合、鸟栖木的自由指向和鸟与木的不平衡现象三大特征。鸟与木的不平衡现象和鸟木构式的动静态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反映了古人直观形象的观察序列与上古汉语的形象流块式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木构 不平衡现象 形象流块建构
原文传递
The Colourlessness of the Zener Diode
19
作者 Joaquim Marcelino Santo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4期501-505,共5页
This short paper is about art and science and the human struggle to figure out the world we live in. It is also about the imagination and human progress, rationality and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dev... This short paper is about art and science and the human struggle to figure out the world we live in. It is also about the imagination and human progress, rationality and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devices to ascertain out accurate knowledge--and yet the imagination and forms of thought are themselves devices that are integral to mechanical inventions. At the core of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the aesthetic can be found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other phenomena, the rational and the sensitive, epistemology and phenomenology, fulfilling human pleasure and necessity, and moving forward a humanized cosmos. Somewhere seems to rise and grow afresh a precise image of what we actually are and it can be revealed simply by being in the world and experiencing it on the basis of the mind-body-worM or by extending human senses through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UR colourlessness ART SCIENCE EPISTEMOLOGY PHENOMENOLOGY
下载PDF
Exploring Image Culture Through Narrative: A Study on Jennifer Egan's Twitter Fiction Black Box
20
作者 NIE Bao-y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0期820-829,共10页
Notable for the completeness with which it surrenders formally and artistically to the textual dictates of Twitter, Jennifer Egan's 2012 short science fiction Black Box is one of the most triumphant and fully-fledged... Notable for the completeness with which it surrenders formally and artistically to the textual dictates of Twitter, Jennifer Egan's 2012 short science fiction Black Box is one of the most triumphant and fully-fledged fictions written in the form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witter narrative employed in Black Box, pointing out that the serialized tweeting format of the story released via computer, mobile phone, or other electronic equipments brings readers immediate reading experience, allowing readers to sense the same feelings as the protagonist doe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erialization of"Twitter" narrative, Egan expresses her concerns and worries about the security of the American security as well as the whole world in the post-"9.11"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she embraces the virtues and pleasure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delivered through a wholly new digital forma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Black Box is perhaps one of the boldest experiments of narrative form and is direct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temporary imag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nnifer Egan Black Box Twitter narrative image cul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