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63
1
作者 韩建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7,共10页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之路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北道 南道
下载PDF
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小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6-13,共8页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地区 史前彩陶之路 华夏文明 大地湾文化 仰韶早、中期文化 马家窑文化
下载PDF
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
3
作者 臧凌梅 《收藏与投资》 2022年第11期83-85,共3页
本文以甘肃彩陶为切入点,针对甘肃彩陶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分析了我国史前彩陶之路的主要来源和具体线路,希望为我国彩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彩陶文化 甘肃彩陶 史前彩陶之路 中西交流
下载PDF
伊犁河上游彩陶文化的结构和起源
4
作者 刘学堂 《边疆中华文史研究》 2023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伊犁河上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彩陶文化遗存,可以分为穷科克上层、加勒格斯哈音特、索墩布拉克型三个不同时代、区域的考古文化类型。伊犁河上游地区彩陶文化的兴起,与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西渐有关。源于黄河流域东亚彩陶文化... 伊犁河上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彩陶文化遗存,可以分为穷科克上层、加勒格斯哈音特、索墩布拉克型三个不同时代、区域的考古文化类型。伊犁河上游地区彩陶文化的兴起,与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西渐有关。源于黄河流域东亚彩陶文化体系向西北传播到天山地区,构建了天山彩陶系统,形成了东亚的彩陶之路。伊犁河谷彩陶是天山彩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彩陶之路的最西路段。天山地区彩陶文化的原始居民,对西域的早期开发厥功甚伟,为汉代中原政府顺利实施经营西域的国策,并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和深邃的历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上游 彩陶文化 黄河流域 彩陶之路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下载PDF
浅议彩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契合
5
作者 张克仁 《档案》 2016年第8期43-46,共4页
"丝绸之路"名称的提出到今天的"一路"战略,经过了100多年,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彩陶之路"的提出较晚,广泛研究更不到10年的时间,应该说正方兴未艾。笔者对丝绸之路和彩陶之路的... "丝绸之路"名称的提出到今天的"一路"战略,经过了100多年,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彩陶之路"的提出较晚,广泛研究更不到10年的时间,应该说正方兴未艾。笔者对丝绸之路和彩陶之路的西进线路进行归纳和梳理后认为:在方向和线路、地理通道、黄河古渡口三方面二者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之路 丝绸之路 分布 走向 契合点
原文传递
考古信息集锦
6
《大众考古》 2024年第1期89-91,共3页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作者认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作者认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明 东西方文化交流 彩陶之路 考古信息 亚欧大陆 三大阶段 大文化圈
下载PDF
论丝绸之路形成的地理机制
7
作者 苏海洋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4-231,共8页
中国与西方之间在纺织和农业技术上的互补,是丝绸之路形成并延绵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这种互补关系是由欧亚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的。中国文明核心区位于东亚季风区,雨热同期,是桑蚕、黍、粟和水稻的起源地,形成了... 中国与西方之间在纺织和农业技术上的互补,是丝绸之路形成并延绵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这种互补关系是由欧亚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的。中国文明核心区位于东亚季风区,雨热同期,是桑蚕、黍、粟和水稻的起源地,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丝纺和农业体系;旧大陆其他文明起源中心气候干旱或雨热不同期,是小麦、大麦、绵羊、山羊、马等农作物和家畜的故乡,以亚麻、羊毛和棉花为主要纺织纤维。地域分异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纺织体系与农业体系的差异,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补提供了地理基础。然而,以丝绸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彩陶之路、青铜之路再到丝绸之路的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距今5500年和4800年、4000年、2800年左右的气候事件,分别推动了彩陶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斯基泰人的西迁和由此引发的欧亚草原的民族迁徙浪潮,最终使丝绸之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全新世 经济地理学 欧亚大陆 彩陶之路 青铜之路
下载PDF
崤函古道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研究
8
作者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崤函地区形成了一个连接流域性聚落群的道路及交通网络,以彩陶为特征,庙底沟文化逐步向西、北、东方向扩张和传播,先后开辟了通往关中及以西地区、晋南及以北地区和郑洛及以东地区的通道,由近及远,编织起了大范围的彩...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崤函地区形成了一个连接流域性聚落群的道路及交通网络,以彩陶为特征,庙底沟文化逐步向西、北、东方向扩张和传播,先后开辟了通往关中及以西地区、晋南及以北地区和郑洛及以东地区的通道,由近及远,编织起了大范围的彩陶分布网和复杂分布路线,同时,亦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和复杂的行近走远的彩陶之路。这条道路也是炎黄部落的迁徙之路、华夏集团的融合之路。它是崤函古道的最初形态,对崤函古道的最终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崤函地区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彩陶之路 崤函古道 起源 早期形态
下载PDF
丝路文明交流互鉴:基于史前遗存的分析
9
作者 刘学堂 《新丝路学刊》 2021年第1期63-81,共19页
中华文明不是在绝对封闭状态孤立地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关。近年来,学术界将史前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称为“史前丝绸之路”,包括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和... 中华文明不是在绝对封闭状态孤立地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关。近年来,学术界将史前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称为“史前丝绸之路”,包括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史前彩陶之路和史前青铜之路。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交流,为丝路沿线人群杂居共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对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东向西发展的史前彩陶之路,把中国早期文化圈的西部疆界拓展到了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新疆纳入中国行政版图、中国政府对西域有效的统治管理奠定了文化基础。由西向东发展的史前的青铜之路,是中国获取西来技术、制度等文明要素的重要通道,西来的这些文明要素,参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和文明模式的形成过程。在东西方文化互动背景下,中国早期文明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西方外来的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丝绸之路 史前石器之路 史前彩陶之路 史前青铜 之路 中国文明的起源
下载PDF
安特生甘青史前考古的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贝 栾丰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安特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他在中国的学者身份,经历了地质学顾问到古生物化石采集者,再到考古学家的跨越性蜕变。仰韶文化的发现使其名声大噪,而甘青地区的考古实践,才真正促使其完成身份转型并最终名垂中国考古学史。伴随... 安特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他在中国的学者身份,经历了地质学顾问到古生物化石采集者,再到考古学家的跨越性蜕变。仰韶文化的发现使其名声大噪,而甘青地区的考古实践,才真正促使其完成身份转型并最终名垂中国考古学史。伴随着安特生对甘青史前文化的探索以及后辈学人的砥砺耕耘,甘青史前考古的价值在三大阶段性转折中得以不断升华:即"甘青西行路"的奠基、"彩陶之路"的拓展以及"一带一路"的跨越与腾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特生 甘青史前考古 甘青西行路 彩陶之路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何以红山--红山文化全媒体传播活动
11
《新闻论坛》 202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山河辉映,水乳交融。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滋养。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既是“彩陶之路”的东端,又是“玉石之路”的起点,更是小米种植传播的原点。各种文化系统在这里充分发... 山河辉映,水乳交融。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滋养。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既是“彩陶之路”的东端,又是“玉石之路”的起点,更是小米种植传播的原点。各种文化系统在这里充分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明互鉴之光熠熠生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玉石之路 西辽河流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彩陶之路 中华文明 全媒体传播
下载PDF
晋中地区仰韶时代彩陶研究
12
作者 韩永莲 郭梦雨 《文物天地》 202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晋中地区仰韶时代的彩陶根据纹样可划分为十八类,分属于西阴文化、义井文化和白燕一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陕晋豫地区的影响深入本地。仰韶晚期,晋中地区的彩陶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并在白燕一期文化之后退出历史舞台。沟通晋中地... 晋中地区仰韶时代的彩陶根据纹样可划分为十八类,分属于西阴文化、义井文化和白燕一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陕晋豫地区的影响深入本地。仰韶晚期,晋中地区的彩陶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并在白燕一期文化之后退出历史舞台。沟通晋中地区与陕晋豫、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Y”形文化带、连接晋中地区与豫北冀南地区的“滏口陉”,构成了交流南北、融合东西的“彩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中地区 仰韶时代 史前彩陶 彩陶之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