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彭头山文化的源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良智 曲新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2期26-31,共6页
彭头山文化是一支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尤以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研究而被世人关注。截至目前,经过发掘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以澧县彭头山、八十垱、... 彭头山文化是一支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尤以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研究而被世人关注。截至目前,经过发掘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以澧县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和宜都城背溪四处遗存比较丰富。笔者曾根据上述四处遗址的材料,就彭头山文化的分期年代和类型问题进行了探讨[1]。本文拟在分期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彭头山文化的来源和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彭头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发现与研究 稻作遗存 遗址
下载PDF
湖南津市苗儿岗新发现彭头山文化遗存 被引量:1
2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21期61-61,共1页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澧水右岸一个当地人称苗儿岗的岗地上。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遗址西北距津市县城约19千米,东南距毛里湖镇(原保河堤镇)约4千...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澧水右岸一个当地人称苗儿岗的岗地上。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遗址西北距津市县城约19千米,东南距毛里湖镇(原保河堤镇)约4千米,东距澧水最近约164米。2019…年10月中旬至2020年1月,为配合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物局 湖南省常德市 彭头山文化 澧水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 津市市 地貌单元
下载PDF
彭头山文化史前精神文化简述
3
作者 洪国玲 刘俊男(指导)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0期56-57,共2页
本文以彭头山文化中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的精神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考古发掘中的遗迹遗存,在葬俗、原始宗教崇拜、哲学思维、艺术题材和技术工艺五个方面,探索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的联系。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彭头山遗址 八十垱遗址 精神文化
下载PDF
彭头山文化分期与类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良智 曲新楠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80,共13页
本文以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和杉龙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几种典型陶器的型式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彭头山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总结各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讨论了彭头山文化各期... 本文以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和杉龙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几种典型陶器的型式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彭头山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总结各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讨论了彭头山文化各期的绝对年代。同时对彭头山文化的分布与地方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彭头山文化可分为彭头山类型、城背溪类型和黄家园类型三个地方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分期 类型
原文传递
湖南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陶器纹饰试析
5
作者 潘茂辉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1期222-230,共9页
原始人在漫长的用火过程中创造了陶器的烧制,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学会了陶器装饰艺术。彭头山文化陶器装饰技法简陋原始,尚处于肇始期;皂市下层文化陶器纹饰逐渐趋于成熟,各种几何纹由粗变细,由粗乱变为规整,装饰纹样丰富多彩;繁缛的纹... 原始人在漫长的用火过程中创造了陶器的烧制,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学会了陶器装饰艺术。彭头山文化陶器装饰技法简陋原始,尚处于肇始期;皂市下层文化陶器纹饰逐渐趋于成熟,各种几何纹由粗变细,由粗乱变为规整,装饰纹样丰富多彩;繁缛的纹饰皆由刻划、印纹、附加三大类组成;各类纹饰演变关系清楚;虽然全为几何图形,却各有其装饰艺术特点;一些器形规整、器表光滑、纹饰规范丰满的盘、罐、钵类器有可能超出了单纯实用、审美范畴,似有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深刻含义。熟悉和研究这一时期的陶器装饰艺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纹饰起源 分期分类 传承演变 艺术特点
原文传递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谢崇安 《农业考古》 1991年第1期178-180,194,共4页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稻作遗存 史前文化 稻作文化
下载PDF
湖南新石器时代农业试探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学仁 《农业考古》 1991年第1期136-141,152,共7页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化的农业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迄今为止,湖南所发现的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仅见于澧县境内,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八十垱、肖家湾、黄麻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中游龙头文化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史前毁器葬 被引量:3
8
作者 邱诗萤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7-21,共5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史前毁器葬兴盛地之一。研究长江中游毁器葬可发现其出现于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并且延续于长江中游诸史前文化中,下迄盘龙城文化,乃长江中游地区一脉相承的葬俗,其背后应有其地域文化的信仰脉络。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毁器葬 盘龙城文化 彭头山文化
下载PDF
湖南津市苗儿岗遗址
9
作者 沈江 张世轩 《大众考古》 2019年第12期12-13,共2页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津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当地人称"苗儿岗"。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2019年10月中旬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苗儿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津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当地人称"苗儿岗"。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2019年10月中旬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苗儿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完成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遗址主体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清理出彭头山文化时期灰坑、灰沟、柱洞等各类遗迹近100处,出土了一批彭头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并采集了较多浮选土样以供后期研究。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发掘区西部,主要为遗址的第3层、第4层和开口于第2、3、4层下的遗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面积 彭头山文化 遗址发掘 灰坑 抢救性 地貌单元 柱洞 遗存
下载PDF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建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4,65,66,共5页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大同小异,总体构成一个新的以釜、圈足盘、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统,或可称之为"长江中下游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长江中下游
原文传递
关于上山文化年代的讨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伟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5,共7页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山文化更早,二者同时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绝对年代 碳十四测年 彭头山文化
原文传递
南方地区史前花边口沿陶器系统研究
12
作者 刘丁辉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邕宁顶蛳山第一期遗存、福建漳平奇和洞第二期遗存和浙江上山文化均发现有早期花边口沿陶器,其中华南顶蛳山—彭头山文化系统的花边口沿、绳纹圜底类陶器对整个南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史前花边口沿陶器的起源与早... 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邕宁顶蛳山第一期遗存、福建漳平奇和洞第二期遗存和浙江上山文化均发现有早期花边口沿陶器,其中华南顶蛳山—彭头山文化系统的花边口沿、绳纹圜底类陶器对整个南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史前花边口沿陶器的起源与早期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各地早期花边口沿陶器的出现具有共时性,其主要目的是修整加固器物口部。陶器花边口沿是史前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要素之一,其对外扩散与影响更多地是借助标志性陶器传统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接受程度与延续时间有所差异。进入龙山时代,除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等保留了花边口沿陶器传统外,南方地区其他区域的花边口沿陶器传承体系基本衰亡或中断,这可能与史前制陶工艺的进步或当地文化传统的转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边口沿陶器 新石器时代 顶蛳山遗址 彭头山文化 制陶技术
原文传递
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上)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静云 郭立新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共21页
本文运用自然环境、考古与文献资料,并从文化记忆这一视角论述神农神话的发祥地。神农英雄之形象代表稻作文明关于其源头的认识。古籍指出长江中游为神农故事的发祥地,而考古资料表明,该地确实经历了从稻作萌生到文明起源的完整过程。... 本文运用自然环境、考古与文献资料,并从文化记忆这一视角论述神农神话的发祥地。神农英雄之形象代表稻作文明关于其源头的认识。古籍指出长江中游为神农故事的发祥地,而考古资料表明,该地确实经历了从稻作萌生到文明起源的完整过程。创造稻作技术的彭头山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放弃狩猎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其有很多特殊点,与伏羲神农的传说相吻合:如彭头山文化确实放弃"食肉饮血"和"衣皮毛";他们"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民食五谷""揉木为耒";"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并有"制作为历"。因此,神农为皇圣的传说,很有可能隐藏着长江中游上古文明关于彭头山文化的文化记忆。长江中游社会发展成为文明时,早已不能保持彭头山文化这一源头的"纯洁性",但不妨碍其将对远古彭头山文化的记忆,升华为神农皇圣时代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 稻作起源 彭头山文化 文化记忆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下)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静云 郭立新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2,共10页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五、湘西北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的奇迹虽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发展地带,但是考古学及古环境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生活方式最早产生且根深蒂固的发祥地并没有那么广大,而是以澧...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五、湘西北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的奇迹虽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发展地带,但是考古学及古环境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生活方式最早产生且根深蒂固的发祥地并没有那么广大,而是以澧阳平原为核心地的彭头山文化地区。在彭头山文化之前,野生稻已进入华南地区初步定居人群的生活中;而彭头山文化晚期以来,稻作聚落多见于洞庭平原,且聚落结构趋向于稳定,遗址出土炭化的早期栽培稻种的概率非常高,并且出现萌芽形态的水田,如田块、田埂和排水沟等。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早于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开始利用水稻,但其生活发生转折的关键期却是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只有彭头山文化才是完全放弃狩猎,单纯依靠采集和网捕水中及水边食物维生而完全定居,并致力于稳定地发展稻作农耕的时代,是最早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稻作 澧阳平原 网捕 新石器时代 野生稻 聚落结构 文化记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