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璐珞、影像共同体与数字化——从《一秒钟》到数字时代的影像 被引量:3
1
作者 蓝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23-130,共8页
张艺谋新片《一秒钟》既是对曾经的赛璐珞胶片时代电影的回忆,也是用数字化技术对那个时代的埋葬。在《一秒钟》中,赛璐珞胶片电影的放映被再现为仪式化行为,电影放映本身获得了巨大的感召力,让所有参与观看电影的人构成了一个影像共同... 张艺谋新片《一秒钟》既是对曾经的赛璐珞胶片时代电影的回忆,也是用数字化技术对那个时代的埋葬。在《一秒钟》中,赛璐珞胶片电影的放映被再现为仪式化行为,电影放映本身获得了巨大的感召力,让所有参与观看电影的人构成了一个影像共同体。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共同体丧失了基础,从而逐步走向解体,新的数字化技术重构了电影影像和我们感觉神经中枢系统的关系,在新的观看模式下,我们无法再回到共同观看电影的共同体经验,只能在被数字化技术所生成的新感觉系统之下,来体现数字时代影像对我们生命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秒钟》 赛璐珞 影像共同体 数字化
下载PDF
影像共同体:“后怀旧”港片的记忆生产与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可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9-63,共5页
本世纪以来香港电影持续弥漫集体怀旧情绪,这一轮的“后怀旧”影像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港产片的历史迷茫与时间焦虑,诸多“老香港影像”以城市空间的建构、景观风物的呈现、精神价值的形塑,直接参与建构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回忆影像通过... 本世纪以来香港电影持续弥漫集体怀旧情绪,这一轮的“后怀旧”影像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港产片的历史迷茫与时间焦虑,诸多“老香港影像”以城市空间的建构、景观风物的呈现、精神价值的形塑,直接参与建构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回忆影像通过对往昔的召唤、重现与重构,实现主体性意义的生产,完成集体记忆的文化叙事。而以个体经验与成长记忆为基础的怀旧影像,一方面为处于现代焦灼中的香港社会提供了心灵慰藉,另一方面也同时加深了这个城市历史认知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影像 集体记忆 影像重构 影像共同体
下载PDF
边界与去边界:影像共同体形态嬗变及影响
3
作者 答嘉逸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80,188,共13页
赛璐珞影像时期,运动的影像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从电影的代名词转变为大众生活的主要媒介形式,由影像特性所形成情感聚集的共同体也在时代的进程中里经历了边界化向去边界化的嬗变。胶片时代,以影院为代表的... 赛璐珞影像时期,运动的影像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从电影的代名词转变为大众生活的主要媒介形式,由影像特性所形成情感聚集的共同体也在时代的进程中里经历了边界化向去边界化的嬗变。胶片时代,以影院为代表的仪式化触感空间和共同情感期待形成了边界化稳定的“赛璐珞影像共同体”。数字时代,虚拟即实的创作-放映-观看条件使原有的边界解构,流动的、敞开的去边界化的星丛式“数字影像共同体”出现。存在形态的嬗变带来的是平等民主的影像环境,但也面临着影像成为人的感知“义肢”,及多元、对话的去边界化共同体价值功能能否实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影像共同体 共同体美学 赛璐珞影像 数字影像
下载PDF
民族主义者叶芝的共同体影像
4
作者 宋建福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叶芝主张,在现有的社会制度框架下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在此前提下,挖掘与弘扬爱尔兰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英雄主义的照耀下,建立一个田园式的共同体。为长远计,叶芝主张挖掘并丰富民族的哲学体系,以此为基础,面向同胞广施教育,提高... 叶芝主张,在现有的社会制度框架下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在此前提下,挖掘与弘扬爱尔兰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英雄主义的照耀下,建立一个田园式的共同体。为长远计,叶芝主张挖掘并丰富民族的哲学体系,以此为基础,面向同胞广施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确保爱尔兰民族兴盛成为永世大业。叶芝的民族文化运动目标没有实现,但其影响极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民族主义者 共同体影像
下载PDF
“反再现”美学与影像共同体重构——从电影的“歧感”和“明证”谈起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诗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3,共10页
再现型艺术是自柏拉图以来到现代主义之前的艺术范式,“反再现”不仅打破了再现论各安其位的治安秩序,更从影像的异质性与明证性等方面开启新一重的美学空间。这在雅克·朗西埃和让-吕克·南希的电影理论中有所呈现,两位理论家... 再现型艺术是自柏拉图以来到现代主义之前的艺术范式,“反再现”不仅打破了再现论各安其位的治安秩序,更从影像的异质性与明证性等方面开启新一重的美学空间。这在雅克·朗西埃和让-吕克·南希的电影理论中有所呈现,两位理论家的影像共同体对于当前后现代社会的共同体问题无疑提供了兼具现实和美学效力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再现 歧感 明证 影像共同体
原文传递
纪录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
6
作者 成亚生 《中国编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中国纪录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聚焦地理特征与风土人情的“民族—自然”萌芽期,到世纪交替市场力量介入下融入社会议题的“民族—社会”成长期,再到新时代以来政策、产业、技术等加速驱动下刻画民族生活全景的“... 中国纪录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聚焦地理特征与风土人情的“民族—自然”萌芽期,到世纪交替市场力量介入下融入社会议题的“民族—社会”成长期,再到新时代以来政策、产业、技术等加速驱动下刻画民族生活全景的“民族—人民”转型期,逐渐形塑现代化、多元化、融合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主题与审美形态。植根历史脉络,面向未来发展,纪录片可以通过打造兼具人本意识、家园意识、民族认同意识三元结构的“民族共同体影像”,以植根社会现实发展的共时性内容题材、契合民族集体志趣的共通性创作手法、立足用户视听需求的共融性传播路径,聚焦民族共同关注,汇集民族共同情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共同体影像 民族性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论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感性、理性和神性——互联网时代下的影像文化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9-192,共4页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伦理、哲学和美学价值。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感性、理性审美经验,以及伦理、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观众成为不同的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成员,即"想象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欲望 影像的“想象共同体 “想象的族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