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公交停靠站影响区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翼 赵月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8年第2期111-113,共3页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公交停靠站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分析公交停靠站的影响首先应该对停靠站的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交通波理论,按考虑超车与否,分析公交停靠站的影响区范...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公交停靠站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分析公交停靠站的影响首先应该对停靠站的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交通波理论,按考虑超车与否,分析公交停靠站的影响区范围长度,得到不同交通流密度条件下公交停靠站影响区长度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停靠站 影响区范围 交通波 交通流密度
下载PDF
分、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改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春安 荣建 +1 位作者 周晨静 常鑫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5年第6期1-5,共5页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的改进与更新,分、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纵向分析范围难以满足新型设计规范和横向分析区域难以表征整体服务水平两方面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合流车辆在主线右侧车道车流所...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的改进与更新,分、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纵向分析范围难以满足新型设计规范和横向分析区域难以表征整体服务水平两方面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合流车辆在主线右侧车道车流所占比重指标随距分、合流点距离的变化情况,发现分流点上游距离1 050 m以外,指标稳定于11%-15%之间;合流点下游距离750 m以外,指标稳定于11%-12%之间.由此推断分流区通行能力分析范围可确定在分流点至上游1 050 m之间,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范围可确定在合流点至下游750 m之间.然后,采用算例分析法,对分、合流区影响区与非影响区独立测算,结果表明分、合流区内影响区与非影响区交通流状态会有较大差别,单独用影响区服务水平难以表征整个分(合)流区交通流运行状态,建议增加分、合流区非影响区服务水平分析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影响范围 合流影响范围 服务水平 通行能力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在探测村庄周围煤矿采空区边界中的应用
3
作者 郄卫东 《山西煤炭》 2012年第12期59-60,共2页
为了查明煤矿区内村庄房屋产生裂缝、地面隆起的原因,利用瞬变电磁法对村庄周围煤矿采空区进行测量,解释推断出村庄周围采空区边界,以此为基础结合地质资料、计算采空区影响范围,推断出房屋裂缝、地面隆起主要是由采空区造成的。
关键词 采空 瞬变电磁法 视电阻率 采空影响范围
下载PDF
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应力和位移传递规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强兵 马玉杰 +1 位作者 姜紫看 陈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50,164,共8页
以西安地裂缝典型地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实际地裂缝活动方式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应力和位移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表竖向沉降变形曲线近似呈反"S"形,表现出&qu... 以西安地裂缝典型地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实际地裂缝活动方式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应力和位移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表竖向沉降变形曲线近似呈反"S"形,表现出"牵引挠曲"现象,水平位移曲线出现明显波峰现象;随着地裂缝位错量的增大,地表竖向和水平位移均逐渐增大;基于地裂缝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平均倾斜值,确定了地裂缝带影响区范围为上盘21 m和下盘13 m。地裂缝活动引起两侧地层断距由深部到浅表部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变形传递衰减特征,且地层断距随埋深的变化曲线可近似概化为一个四次多项式方程。地裂缝活动导致上盘地层出现应力降低区,下盘地层出现应力增强区,上盘应力降低区范围大于下盘应力增强区,且上、下盘应力变化范围随着位错量的增大均逐渐增大。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裂缝两侧地层应力影响区随地层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其与埋深之间关系近似满足三次多项式方程。研究结果可为盆地断裂控制型地裂缝发育区的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层应力 地表变形 地层断距 影响区范围
下载PDF
Earthquake-Affected Time-Space Domain,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Effective Preparation Time of Earthquakes
5
作者 Wang Shengzu and Zhang ZongchunInstitute of Geology & Laboratory of Tectonophys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4期380-395,共16页
The study shows that earthquake-affected time-space domain (ETSD), i.e. a time-space range in which strong earthquakes are unable to occur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a prior earthquake occurring, shows a hyperbolic mar... The study shows that earthquake-affected time-space domain (ETSD), i.e. a time-space range in which strong earthquakes are unable to occur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a prior earthquake occurring, shows a hyperbolic margin curve in the t(time)-r(distance) coordinate plane, which has a maximum affected radius r 0 at t=0 and a maximum influence time t 0 (i.e. the in-situ recurrence interval of earthquakes) at r=0. Based on the time-distance distributions of posterior earthquakes relative to prior ones in the regions of Nor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optimized and 90%-confidence margin curves are estimated using optimiz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ETSD with 3-dimension (time-distance-magnitudes) instead of those of “recurrence interval" with 1-dimension (time) or 2-dimension (time-magnitude)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fluctuation of seismic activities, estimating the effective earthquake-preparation time of potential hypocenters, and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affected time-space domain Recurrence interval Affected radius Effective earthquake-preparation ti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