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山来东长篇小说《彼岸》中的海洋书写
1
作者 孙亚儒 《百家评论》 2023年第3期61-66,共6页
山东日照作家山来东结合自己年轻时从事过的7年航海人生体验,创作了一部描写海员海上生活的长篇小说《彼岸》。在这部散发着浓郁的海洋风味的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海洋人物、海洋叙事艺术和海洋美学意蕴等诸多海洋经典人文元素糅合进故... 山东日照作家山来东结合自己年轻时从事过的7年航海人生体验,创作了一部描写海员海上生活的长篇小说《彼岸》。在这部散发着浓郁的海洋风味的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海洋人物、海洋叙事艺术和海洋美学意蕴等诸多海洋经典人文元素糅合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中,生动地描绘了“德宁轮”从非洲到中国的航海传奇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岸 双重异乡人 女性上船 海洋书写 海洋叙事 海洋美学
下载PDF
死之彼岸,生之来处--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2
作者 陈赛英 《福建教育》 2023年第18期63-63,共1页
《天蓝色的彼岸》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克斯.希勒的作品。小说以小男孩哈里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关于死亡的故事。哈里因为一场意外车祸突然死去,他惊愕地发现自己来到了世界的另一头--“他乡”。哈里非常茫然,他想念家人和朋... 《天蓝色的彼岸》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克斯.希勒的作品。小说以小男孩哈里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关于死亡的故事。哈里因为一场意外车祸突然死去,他惊愕地发现自己来到了世界的另一头--“他乡”。哈里非常茫然,他想念家人和朋友,他还有很多没有做完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 著名小说家 天蓝色的彼岸 小男孩 哈里 发现自己
下载PDF
彼岸有多远,心就有多远--论张燕玲《此岸,彼岸》的思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4-118,共5页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类关怀"的观照下,站在以史实为背景、以人类的精神生活为前景的舞台上,呈现出祥和、从容的格调,这使得她的文本叙述在此岸与彼岸的理性交汇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燕玲 《此岸 彼岸》 人类意识 人文精神 思想性
下载PDF
於梨华新作《彼岸》的艺术特色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孟晖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2-25,共4页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的长篇小说新作《彼岸》,讲述了老少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们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和心灵的挣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从小说高超的叙事手法、对现代技巧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以及"归于...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的长篇小说新作《彼岸》,讲述了老少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们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和心灵的挣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从小说高超的叙事手法、对现代技巧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以及"归于彼岸"的宁静与超脱等方面,分析了《彼岸》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彼岸》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交错的彼岸》的多重人称复合叙事手法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万涛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31-32,35,共3页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 张翎 《交错的彼岸》
下载PDF
绿茶配红酒——论《彼岸》中的文化协商与身份认同
6
作者 徐黎 樊淑英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5期83-86,共4页
於梨华的近作《彼岸》描写了三代华人女性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与早期作品相比,於梨华对于文化协商和身份认同的看法有明显变化,从寻求中国文化根源转为对中西文化的双重认同。《彼岸》中的跨族婚姻和饮食描写体现了这种新的文化立场。
关键词 彼岸》 文化协商 身份认同 跨族婚姻 饮食
下载PDF
论中元节与张燕玲《此岸,彼岸》的文化创作
7
作者 侯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燕玲 中元节 《此岸 彼岸》 文化创作
下载PDF
论《彼岸》的空间建构
8
作者 唐长华 陈晶晶 《百家评论》 2021年第5期21-25,共5页
山来东的长篇小说《彼岸》是一部航海题材的小说,它以"德宁轮"的航程为主线,建构了具有封闭性、流动性和超越性的船上空间。在封闭的轮船空间内,等级与秩序构成显明的权力关系,船上的成员被"规训与惩罚",人性的善... 山来东的长篇小说《彼岸》是一部航海题材的小说,它以"德宁轮"的航程为主线,建构了具有封闭性、流动性和超越性的船上空间。在封闭的轮船空间内,等级与秩序构成显明的权力关系,船上的成员被"规训与惩罚",人性的善与恶在此交织,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场。在轮船停港、航行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船上交流、碰撞,形成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小说展现了对中国文化为代表的善良、平等、宽容等优秀文化品格的追求。在更高层次上,山来东建构了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彼岸"空间,"彼岸"不仅意味着现实的陆地空间,更象征着作家对生命自由、灵魂涅槃的期冀与抵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来东 彼岸》 空间 权力 文化 人性
下载PDF
关于《舟渡彼岸》的艺术分析
9
作者 陈媛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3期131-132,共2页
《舟渡彼岸》是泰国当代重要作家、泰国作协主席素越·哇拉里洛的著名短篇小说。大量出色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极大的魅力。在谋篇布局上双线索并进、巧设悬念,大量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精彩的白描手法等是该作突出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舟渡彼岸》 双线索并进 巧设悬念 对比 白描
下载PDF
徐訏小说《彼岸》:因救赎而被赞美的海洋
10
作者 陈绪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岸》 海洋文化 海洋 救赎
下载PDF
《终局》与《活着》及《彼岸》中不同人生观之比较
11
作者 郑凌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4-66,共3页
通过对法国当代著名剧作《终局》与中国小说《活着》及戏剧《彼岸》的分析,意在比较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在遭遇社会剧变时的不同人生态度,并揭示这几部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对人类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终局》 《活善》 彼岸》 人生观 中国 西方国家 人生态度 小说 戏剧
下载PDF
适彼乐土,爰得我所——读张翎小说《交错的彼岸》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燕妮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5期15-17,共3页
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东西方的人向彼岸大陆寻找理想人生的故事,其适彼乐土的行为更具形而上寻觅灵魂栖息家园的意味,形成了一种中西交错的和谐美和洞察人类精神的深邃感。
关键词 张翎 小说《交错的彼岸》彼岸 寻找主题
下载PDF
张翎《交错的彼岸》的漂泊意识
13
作者 王莉 周航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112,共2页
"遭遇"是解读《交错的彼岸》的关键词,大洋彼岸两个家族几代人的爱情因"遭遇"而终成悲剧。何谓"遭遇"?是"男人遭遇女人、信念遭遇欲望、感情遭遇时空的那种遭遇"①。这种"遭遇"式的爱情,其实是一种追寻。
关键词 《交错的彼岸》 漂泊意识 张翎 关键词 爱情
下载PDF
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论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第一章中对哲学的改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明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共9页
《善恶的彼岸》第一章是一条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的道路。形而上学家遗忘了真理之爱必不可少的前戏,尼采继康德的认识论批判之后,提出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对形而上学展开灵魂学批判,其实质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柏拉图式批判。灵魂学打破&... 《善恶的彼岸》第一章是一条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的道路。形而上学家遗忘了真理之爱必不可少的前戏,尼采继康德的认识论批判之后,提出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对形而上学展开灵魂学批判,其实质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柏拉图式批判。灵魂学打破"我思"、"我愿"等灵魂原子,揭示了灵魂的权力意志结构;同样,只有从灵魂学层面出发,权力意志概念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打开了通往道德、政治、科学、宗教和哲学等诸种基本问题的道路,尤其更新了哲人的自我认识。只有权力欲的哲人必定沦为教士,而仅有求知欲则只能沦为学者。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哲人是以真理之爱为母、以权力意志为父的灵魂类型。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张开精神之弓,为现代性的克服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善恶的彼岸》 灵魂学 权力意志 现代性
下载PDF
交融与超越——从《交错的彼岸》中的形象看张翎的文化认同
15
作者 王小妹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华文文学作家张翎在小说《交错的彼岸》中,通过多重视角和巧妙的结构讲述了大洋两岸两个家族的故事并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张翎全新的文化认同观点。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分析小说中的他者形象特点以及自我... 华文文学作家张翎在小说《交错的彼岸》中,通过多重视角和巧妙的结构讲述了大洋两岸两个家族的故事并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张翎全新的文化认同观点。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分析小说中的他者形象特点以及自我形象的他者身份的寻求与构建,以此展示作者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对他者文化的亲善及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不同文化,显示出对普通人性的关怀,彰显了作者广阔的文化胸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的彼岸》 形象学 自我与他者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下一站在哪里——张翎小说《交错的彼岸》剖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云 《阅读与写作》 2003年第11期10-11,共2页
随着海外新移民的日益增多,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的不断涌现,海外华文创作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头,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在同步攀升,这在小说创作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英国的虹影、美国的严歌苓、加拿大的张翎就是三位备受瞩目的佼佼者。其中。
关键词 张翎 小说 《交错的彼岸》 文学欣赏 结构 创作视角
下载PDF
自由与解放:来自乌托邦的声音——评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
17
作者 邱佳岭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8,共6页
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 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于自由、解放和进步等等自明的概念,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思想,但斯多帕德并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利奥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多帕德 乌托邦彼岸 利奥塔
下载PDF
信仰与爱情之间的痛烈绽放——张鹰长篇革命爱情小说《此岸·彼岸》简评
18
作者 朱峰 《成长》 2021年第6期192-193,共2页
《此岸·彼岸》是一部关于讨论革命信仰且富有浓郁哲学气息的长篇爱情小说,那个年代的爱情总是会掺杂着家国情怀,既纯粹又复杂,或许党的命令可以让你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但拥有共同的信仰也会让爱悄悄萌芽,但这种以党为精神支柱的家... 《此岸·彼岸》是一部关于讨论革命信仰且富有浓郁哲学气息的长篇爱情小说,那个年代的爱情总是会掺杂着家国情怀,既纯粹又复杂,或许党的命令可以让你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但拥有共同的信仰也会让爱悄悄萌芽,但这种以党为精神支柱的家庭根基,恰恰也会因为支柱的坍塌而成为悲剧的开始。人生都是从此岸向彼岸出发的过程,怎样达到梦想的彼岸,过程中又会经历怎样的险滩和激流,彼岸又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归宿和风景,都是未知之谜。而张鹰的这本长篇革命爱情小说,具体演绎了革命信仰时代的具体和撕裂,从平平常常到轰轰烈烈,从单纯向往到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小说 家国情怀 革命信仰 人生历程 此岸 彼岸
下载PDF
以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读《同达彼岸》的一点体会
19
作者 何火权 《南方论刊》 2013年第3期94-95,共2页
《同达彼岸》一书,读来很有教益,从中选取其第四辑展开评论,并且集中到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以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着重分析了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在于用典型事例写人,用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方法写... 《同达彼岸》一书,读来很有教益,从中选取其第四辑展开评论,并且集中到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以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着重分析了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在于用典型事例写人,用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很值得学习和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达彼岸 画龙点睛 人物
下载PDF
青春秀:压抑中的探索——甘应鑫的《彼岸》
20
作者 陈国和 《阅读与写作》 2006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彼岸》 当代作家 甘应鑫 小说 中国 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