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彼得·伯格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一书的主要思想,本文指出,如果说中国无宗教或者中国宗教呈现混杂的状态是一种“静态”的评判的话,那么彼得·伯格对于宗教与世俗在生活经验中基于情境进行转换的论述却将我们引向...基于彼得·伯格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一书的主要思想,本文指出,如果说中国无宗教或者中国宗教呈现混杂的状态是一种“静态”的评判的话,那么彼得·伯格对于宗教与世俗在生活经验中基于情境进行转换的论述却将我们引向一种“动态”的分析视角。这一动态分析视角要求我们超越对一时一地的宗教参与人数的片面关注,通过历时性资料来展示宗教性的整体涨落。此外,外在的行为表现与个体内在的宗教认同也需要分开考虑。一种动态的宗教观念也对宗教社会学者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将个体所经历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单位。最后,本文指出,一种动态的宗教观虽然和文化的工具箱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但动态的宗教观应当避免文化工具箱理论的缺陷,亦即,虽然将文化看成是情景化的工具箱突破了传统韦伯意义上对文化作为意义网络的宏大和决定论式的界定,但过分情景化的文化叙事则有可能让文化缺乏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彼得·伯格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一书的主要思想,本文指出,如果说中国无宗教或者中国宗教呈现混杂的状态是一种“静态”的评判的话,那么彼得·伯格对于宗教与世俗在生活经验中基于情境进行转换的论述却将我们引向一种“动态”的分析视角。这一动态分析视角要求我们超越对一时一地的宗教参与人数的片面关注,通过历时性资料来展示宗教性的整体涨落。此外,外在的行为表现与个体内在的宗教认同也需要分开考虑。一种动态的宗教观念也对宗教社会学者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将个体所经历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单位。最后,本文指出,一种动态的宗教观虽然和文化的工具箱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但动态的宗教观应当避免文化工具箱理论的缺陷,亦即,虽然将文化看成是情景化的工具箱突破了传统韦伯意义上对文化作为意义网络的宏大和决定论式的界定,但过分情景化的文化叙事则有可能让文化缺乏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