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殖民话语、性别政治与《彼得·潘》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金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52,160,共8页
《彼得·潘》传神地塑造了纯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但是其内核延续了英国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男孩海外冒险故事,弥漫着强烈的殖民意味。本文从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两方面解读《彼得·潘》,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方面流露出的明显种族... 《彼得·潘》传神地塑造了纯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但是其内核延续了英国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男孩海外冒险故事,弥漫着强烈的殖民意味。本文从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两方面解读《彼得·潘》,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方面流露出的明显种族优越感与刻板性别意识。此种解构主义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儿童文学如何内化成人世界的意识形态,考察成人世界通过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重现、塑造、主宰或控制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殖民意识 种族意识 性别形象
下载PDF
童年之美与成年之殇——《彼得·潘》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耿卫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3-65,共3页
英国作家巴里的代表作《彼得·潘》塑造了一个拒绝长大,想要永远快乐的小飞侠彼得·潘形象,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象征性符号。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重新认知这部小说中所观照的人生的二个重要阶段:深藏于人类记忆... 英国作家巴里的代表作《彼得·潘》塑造了一个拒绝长大,想要永远快乐的小飞侠彼得·潘形象,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象征性符号。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重新认知这部小说中所观照的人生的二个重要阶段:深藏于人类记忆深处的童年;人终将面对的成人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文本 童年 成长
下载PDF
《彼得·潘》的误读——《彼得·潘》给予我们长大的理由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钊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1-43,共3页
彼得.潘的形象自从英国作家巴里创造出来之后,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深入人心。在现实的压力下,人们常常向往自己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无忧无虑,然而彼得.潘的快乐并不总是那样纯粹,这份快乐是有代价的。当温迪长大以后,尽管这份快乐... 彼得.潘的形象自从英国作家巴里创造出来之后,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深入人心。在现实的压力下,人们常常向往自己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无忧无虑,然而彼得.潘的快乐并不总是那样纯粹,这份快乐是有代价的。当温迪长大以后,尽管这份快乐周而复始,然而长不大的终究只有彼得.潘一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温迪 长大
下载PDF
接受理论视角下《彼得·潘》两个汉译本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在接受理论视角下研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彼得·潘》,从词汇、修辞、句子三个具体层面入手,看两位译者对于读者是如何关照的,并试图从《彼得·潘》的个案研究中,总结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关键词 接受理论 彼得·潘 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下载PDF
形的传承,意的相悖——《彼得·潘》与《不老泉》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佩佩 《昆明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6-20,共5页
《彼得·潘》与《不老泉》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设置、深层结构的建构上具有相同之处,都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思考,但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巴里在《彼得·潘》中更多表现的是成人对童年的纯真与单纯的欢... 《彼得·潘》与《不老泉》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设置、深层结构的建构上具有相同之处,都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思考,但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巴里在《彼得·潘》中更多表现的是成人对童年的纯真与单纯的欢乐之眷恋,娜塔莉·巴比特的《不老泉》则传达出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与理解。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二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不老泉 互文性 生命意义 生命规律
下载PDF
探究《彼得·潘》的成长困惑及隐喻
6
作者 周建琼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18-120,共3页
从《彼得·潘》的内涵意义和创作手法的角度对詹姆斯·巴里所要表达的儿童成长理念进行分析与论述。首先对《彼得·潘》中主要故事人物彼得·潘和温迪的隐喻象征,以及主要故事情节的隐喻象征进行了研究,从中挖掘出儿童... 从《彼得·潘》的内涵意义和创作手法的角度对詹姆斯·巴里所要表达的儿童成长理念进行分析与论述。首先对《彼得·潘》中主要故事人物彼得·潘和温迪的隐喻象征,以及主要故事情节的隐喻象征进行了研究,从中挖掘出儿童成长的困惑以及成长的要义。同时,对《彼得·潘》内涵核心中呈现出对儿童成长的深刻见解进行了探究和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成长困惑 隐喻
下载PDF
梦幻岛的永恒魅力——从《小飞侠彼得·潘》到《重返梦幻岛》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实诚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9-11,20,共4页
梦幻岛既是《小飞侠彼得·潘》和《重返梦幻岛》两书产生故事的前提,也是其精彩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幻岛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它属于孩子的独立天地;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属于儿童时代。梦幻岛是展现孩子梦幻最理想的环境,是孩子梦... 梦幻岛既是《小飞侠彼得·潘》和《重返梦幻岛》两书产生故事的前提,也是其精彩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幻岛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它属于孩子的独立天地;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属于儿童时代。梦幻岛是展现孩子梦幻最理想的环境,是孩子梦幻的象征,是孩子的欲望与渴求。梦幻岛属于儿童的梦幻,不管大人对孩子有没有过失,孩子对大人有没有误解,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应该拥有自己心中小小的独立王国。梦幻岛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受到一代代孩子的欢迎,也给成人留下欢乐童年的永远记忆。梦幻岛的魅力是永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飞侠彼得·潘 重返梦幻岛 梦幻岛 儿童梦幻 游戏式童话
下载PDF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两个译本
8
作者 李继娟 《海外英语》 2017年第8期108-109,共2页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的发展。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既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也要兼顾其特殊性。该文从奈达"功能对等"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詹姆斯·马修·巴利的...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的发展。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既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也要兼顾其特殊性。该文从奈达"功能对等"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浅析与比对,主要讨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而引起广大译者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功能对等 儿童文学
下载PDF
“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我们如何创作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如何塑造我们的儿童 被引量:7
9
作者 骆蕾 谭斌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6,共9页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作为一种异文化的存在。"彼得.潘写作"视野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的社会学反思,提醒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儿童 教育 "彼得·潘写作"
下载PDF
彼得·潘写作:作为教育思想的少儿文学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贺晓星 李黎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54,共12页
少儿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教育,但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如何看待少儿文学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的,而是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少儿文学文本,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在此,教育不是一个“应该... 少儿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教育,但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如何看待少儿文学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的,而是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少儿文学文本,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在此,教育不是一个“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问题,而是一个“还可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具体通过对梅子涵少儿文学在写作风格上的特色以及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间的背离现象的解读,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提出社会学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彼得·潘写作 成长 社会化 制度 游戏
下载PDF
心理视角的情态语法框架:《彼得·潘》的人际意义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军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137,共8页
文章尝试以情态为主要评价手段,结合心理视角,从语言层面对《彼得·潘》的人际意义进行解读。文章认为,真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的错位使作者分别使用拉拢和离间手段,力图建构真实与虚幻的二重世界,从而赋予作品外显与内隐的双层含义。... 文章尝试以情态为主要评价手段,结合心理视角,从语言层面对《彼得·潘》的人际意义进行解读。文章认为,真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的错位使作者分别使用拉拢和离间手段,力图建构真实与虚幻的二重世界,从而赋予作品外显与内隐的双层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彼得·潘》具有比成人作品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视角 情态 彼得·潘 人际意义
原文传递
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彼得·潘情结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庆欢 王建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62-67,共6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塑造了诸多孩童形象和孩童式成年女性形象。作品中单纯无忧的儿童世界和冷酷堕落的成人世界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不愿长大、想逃避成人责任义务的彼得·潘情结在作家的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充...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塑造了诸多孩童形象和孩童式成年女性形象。作品中单纯无忧的儿童世界和冷酷堕落的成人世界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不愿长大、想逃避成人责任义务的彼得·潘情结在作家的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充分体现。在无处可逃时,作家只能从写作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得到精神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彼得·潘情结 儿童世界 成人世界
下载PDF
神话原型视角下的孤独者彼得·潘
13
作者 吴志芳 李翔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9-72,共4页
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和《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创作于20世纪初期,主人公小飞侠彼得·潘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上的一个经典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还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小男孩,使他有着... 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和《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创作于20世纪初期,主人公小飞侠彼得·潘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上的一个经典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还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小男孩,使他有着迥异于其他儿童的特点。拒绝长大既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人生选择。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找到彼得.潘在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原型,试图揭示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人生抉择
下载PDF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彼得·潘情结分析
14
作者 李伟 《邢台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5-97,共3页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众多作品中,众多孩童形象和孩童式的成年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那纯真、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与残酷、现实、虚伪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另一方面,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众多作品中,众多孩童形象和孩童式的成年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那纯真、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与残酷、现实、虚伪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另一方面,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不愿长大、想要逃离责任和现实生活压力的性格特点,在这种性格特点的影响之下,只能通过写作来表达心中对于美好心灵家园的向往。在阐述彼得.潘情节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和其现实生活的解读来分析她的彼得.潘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彼得·潘情节 儿童世界 成人世界
下载PDF
论小飞侠彼得·潘的成长困惑
15
作者 秦丽萍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4-25,共2页
在《小飞侠彼得·潘》这篇小说中,充斥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主人公小飞侠彼得·潘是西方世界里无人不知,人人喜爱的人物,也是童真与单纯的化身。从小说反映的矛盾,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都梦想成为彼得·... 在《小飞侠彼得·潘》这篇小说中,充斥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主人公小飞侠彼得·潘是西方世界里无人不知,人人喜爱的人物,也是童真与单纯的化身。从小说反映的矛盾,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都梦想成为彼得·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 现实 彼得·潘 长大
下载PDF
彼得·潘系列作品的童年乌托邦叙事
16
作者 杨群秀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期15-16,19,共3页
彼得·潘是写给儿童的乌托邦幻想故事,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黄金时代、阿卡迪亚和潘神的传说,这些传说象征着人类童年时期,是已失落的伊甸园。彼得·潘是人类集体童年的具象化,一方面他代表着人类对乌托邦式的永恒童年的向... 彼得·潘是写给儿童的乌托邦幻想故事,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黄金时代、阿卡迪亚和潘神的传说,这些传说象征着人类童年时期,是已失落的伊甸园。彼得·潘是人类集体童年的具象化,一方面他代表着人类对乌托邦式的永恒童年的向往与怀念,另一方面折射出人们对受制于西方现代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乌托邦 童年
下载PDF
彼得·潘综合症——长不大的男人们
17
作者 风信子 《大众科学》 2013年第6期38-39,共2页
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 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综合症 心理成熟 异性交往 关系障碍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 人际交往障碍 直面现实 作家詹姆斯 家庭教育环境
下载PDF
物质与感情的双重焦虑——《小时代》所映射的当代青年症候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7-103,共7页
作为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出现次数最多、最富争议的80后富豪作家,郭敬明以其出色的商业运作成为积极迎合"市场—读者"并空前成功的典型人物,《小时代》系列则将他的影响力推向了极致。然而,《小时代》中的人物关系引人深思,极... 作为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出现次数最多、最富争议的80后富豪作家,郭敬明以其出色的商业运作成为积极迎合"市场—读者"并空前成功的典型人物,《小时代》系列则将他的影响力推向了极致。然而,《小时代》中的人物关系引人深思,极度宣扬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背后,是年轻一代所面临的情感焦虑:对长辈世界的毫无信仰,对下一代的排斥和回避;而在同龄人的群体交往中,他们对物质与情感的双重苛求使其陷入焦虑状态。书中所描述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而终结,由消费符号构建起的"小时代城堡"只是一座毫无出路的当代"围城"。而该书的畅销与大批青少年粉丝的无条件拥趸,足以证明这种"物质和情感的双重焦虑"已经成为困扰当前年轻一代的一种普遍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敬明 《小时代》 彼得·潘综合症” 焦虑症 文化产业链
下载PDF
简析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19
作者 宁苗苗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7期190-191,共2页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承载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内容和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主要话题。结合前人的观点,从内容和含义上来剖析,认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不仅包括后者,还包括教育功能;援引儿童文...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承载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内容和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主要话题。结合前人的观点,从内容和含义上来剖析,认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不仅包括后者,还包括教育功能;援引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来阐明二者的区别: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儿童文学以善为美;最后举例说明儿童文学审美功能中涵盖的教育功能,即儿童文学对儿童承载着社会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夏洛的网 彼得·潘 精灵鼠小弟
下载PDF
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阿勒泰的寂静与深情
20
作者 沱沱 《科学家(少年)》 2024年第5期70-73,共4页
总有一些书是属于夏天的,就像是泥土中冒出的小小绿芽儿,借着蒙蒙的细雨,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带来的,是一个神秘、广大又浩瀚的世界。我们总是寻寻觅觅,想找一个这样的地方,能容纳我们所有的爱和哀愁,有时,它是魂牵梦绕的故乡,有时,它... 总有一些书是属于夏天的,就像是泥土中冒出的小小绿芽儿,借着蒙蒙的细雨,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带来的,是一个神秘、广大又浩瀚的世界。我们总是寻寻觅觅,想找一个这样的地方,能容纳我们所有的爱和哀愁,有时,它是魂牵梦绕的故乡,有时,它是心灵的皈依地,就像彼得·潘在暖暖的夜风中飞向蓝色的永无岛,就像安房直子笔下笼罩着一层雾气的童话森林,就像女作家萧红被外祖父的慈爱笼罩的后花园,而李娟多么幸运呀,它有一整个浩瀚的、拥有无数鲜活故事的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房直子 彼得·潘 萧红 哀愁 后花园 阿勒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