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转的时空——从《伊库斯》论彼得·谢弗剧作中的时空假定性
1
作者 潘耕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18-20,共3页
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1926——2016)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剧作家。20世纪50年代,谢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五指练习曲》,剧本以娴熟的技巧和典型的易卜生风格深得观众和评论界的喜爱;20世纪60年代,布莱希特史诗剧风靡之时,谢弗创... 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1926——2016)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剧作家。20世纪50年代,谢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五指练习曲》,剧本以娴熟的技巧和典型的易卜生风格深得观众和评论界的喜爱;20世纪60年代,布莱希特史诗剧风靡之时,谢弗创作了有其自身特色的《皇家太阳猎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的两部高品质戏剧《伊库斯》和《上帝的宠儿》接连问世,标志着谢弗的创作进入了巅峰时期。彼得·谢弗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并不多。但是,这位剧作家创作中的很多剧作技巧是值得探讨与深思的。他处在戏剧发展的过渡时期,创作中带有明显的现代性,同时又不乏对传统剧作技巧的继承。在他诸多圆熟的剧作手法中,对戏剧时空假定性的运用尤为突出,也成为其自身创作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剧作手法 时空假定性
下载PDF
浅析彼得·谢弗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创作观——以《伊库斯》为例
2
作者 焦倩倩 《昭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谢弗对非理性主义的认识来源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峙冲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盛行,技术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重心,精神生活的幸福感逐渐丧失,人类的主体性异化。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一直... 谢弗对非理性主义的认识来源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峙冲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盛行,技术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重心,精神生活的幸福感逐渐丧失,人类的主体性异化。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人的个性自由与社会秩序规范协调发展。提出人类只有寻求信仰和精神的上帝才能逃脱理性主义的桎梏。创作观念呈现为:游离在“中心”的边缘写作;理性的规训与人性的抗争。本文以他的戏剧文学作品《伊库斯》为例,探究理性代表人物狄萨特对艾伦个体自由本性的规训管制以及艾伦用强烈的、原始的情感力量反抗狄萨特的理性强权。狄萨特理性身份遭到解构,唤醒了对非理性自我的觉醒与反思。谢弗的戏剧《伊库斯》对当今人们认识工具理性的膨胀和聆听信仰的召唤有着重要的警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非理性主义 信仰 规训 身份解构
下载PDF
彼得·谢弗舞台作品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利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6-48,78,共4页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舞台作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意蕴,同时戏剧情境设置巧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谢弗借助于戏剧假定性,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许多难以表现的情节、场面。同时其作品将难以直接呈现的...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舞台作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意蕴,同时戏剧情境设置巧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谢弗借助于戏剧假定性,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许多难以表现的情节、场面。同时其作品将难以直接呈现的内容自由地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了如临其境的剧场感。谢弗的作品对于今天我们的戏剧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戏剧性 舞台假定性 剧场感
下载PDF
理智与情感的对抗——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名剧《马》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潘薇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5-38,共4页
当代英国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的名剧《马》以别具一格的艺术方式探讨了人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撞对抗、社会规范与人的自然本性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这一极为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
关键词 彼得·谢弗 《马》剧 间离方法
下载PDF
彼得·谢弗《伊库斯》的假定性舞台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永恒 《艺苑》 2017年第1期35-37,共3页
二战后著名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受到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影响,善于借助于戏剧的假定性,突破舞台的时空局限,设置巧妙的戏剧情境,而在他的代表作《伊库斯》中,其灵活运用舞台假定性的手法有比较突出的展现。仔细研究这种独具特色的... 二战后著名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受到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影响,善于借助于戏剧的假定性,突破舞台的时空局限,设置巧妙的戏剧情境,而在他的代表作《伊库斯》中,其灵活运用舞台假定性的手法有比较突出的展现。仔细研究这种独具特色的舞台技巧对于在成熟伊始便以虚拟化为特色且充分发挥了戏剧舞台假定性的中国戏曲当有颇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伊库斯》 假定性 舞台 叙事体戏剧
下载PDF
浅谈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艾伦”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伯翰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5期36-37,共2页
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的艾伦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人物,我们好奇,一个青少年,是如何成为一个刺瞎马的问题少年的。艾伦的问题到底谁来负责?是如文中他母亲所说是他自己变成了魔鬼?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冲突?亦或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的艾伦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人物,我们好奇,一个青少年,是如何成为一个刺瞎马的问题少年的。艾伦的问题到底谁来负责?是如文中他母亲所说是他自己变成了魔鬼?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冲突?亦或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剧本中医生对艾伦的治疗也并非是针对艾伦刺瞎马的行为,而是将艾伦的信仰纠正,使其成为一个"正常"的少年。但是,如果艾伦没有刺瞎马的眼睛,他的这种不同于社会的异化了的行为显然还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剧本 《伊库斯》
下载PDF
试论彼得·谢弗《伊库斯》中的厌女症倾向
7
作者 宋彦 《科教文汇》 2021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厌女症”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歪曲、贬低女性形象的表征,并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头上的情绪或主题。《伊库斯》是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在《伊库斯》中,彼得·谢弗表现出明显的厌女症倾向,具体体现为... “厌女症”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歪曲、贬低女性形象的表征,并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头上的情绪或主题。《伊库斯》是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在《伊库斯》中,彼得·谢弗表现出明显的厌女症倾向,具体体现为塑造的女性形象传统刻板,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女性以及贬低女性的智慧,认为男女之间在灵魂和肉体上都无法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伊库斯》 厌女症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英国戏剧家彼得·谢弗《马》剧的哲学元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左璐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87,共4页
英国戏剧家彼得·谢弗的《马》剧创作于1973年,正值西欧反理性主义语境的上升期,各种先锋意识形态渗透于公众的精神领域,于是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新剧派递次而出,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欧戏剧发展史上的... 英国戏剧家彼得·谢弗的《马》剧创作于1973年,正值西欧反理性主义语境的上升期,各种先锋意识形态渗透于公众的精神领域,于是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新剧派递次而出,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欧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流派取代旧流派的"更迭式"的发展,形成了西欧戏剧多元化的发展前景。《马》剧中满含着彼得·谢弗的创作激情,以及对于戏剧文本的探求。在西方世界各种哲学理念争奇斗艳的当下,彼得·谢弗的《马》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哲学思想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戏剧家 彼得·谢弗 《马》剧 哲学
原文传递
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彼得·谢弗《上帝的宠儿》一剧中音乐的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铎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79,共4页
彼得·谢弗是二战后英国著名剧作家,在他的剧本《上帝的宠儿》中,对于音乐元素尤其是莫扎特音乐的运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从《上帝的宠儿》作品本身看,作曲家巧妙运用音乐,来推动整体事件与戏剧的冲突向前发展。从而以音乐元... 彼得·谢弗是二战后英国著名剧作家,在他的剧本《上帝的宠儿》中,对于音乐元素尤其是莫扎特音乐的运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从《上帝的宠儿》作品本身看,作曲家巧妙运用音乐,来推动整体事件与戏剧的冲突向前发展。从而以音乐元素,来揭示人物性格、心理,表现和强化主题;由此,我们看到:在这部剧中,是以音乐创造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场面,阐示了戏剧内涵诸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莫扎特 《上帝的宠儿》音乐
原文传递
他能弹拨到观众的心弦——彼得·谢弗和《上帝的宠儿》
10
作者 孙兆勇 《剧本》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彼得·谢弗 剧作家 莫扎特
原文传递
戴萨特的身份之“失”——《伊库斯》中悲剧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性重建
11
作者 王一诺 吕春媚 《外文研究》 2023年第3期76-81,109,共7页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代表作《伊库斯》是一部弥散浓厚悲剧色彩的戏剧。国内外学界多聚焦于对主人公少年艾伦悲剧式成长经历的阐述,但是对于该剧的次要人物医生戴萨特,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讨论。戴萨特充满悲剧性的一生既展现...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代表作《伊库斯》是一部弥散浓厚悲剧色彩的戏剧。国内外学界多聚焦于对主人公少年艾伦悲剧式成长经历的阐述,但是对于该剧的次要人物医生戴萨特,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讨论。戴萨特充满悲剧性的一生既展现了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叙事,又是当代英国社会游离于纯粹的生存自由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迷茫群体的缩影。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分析戴萨特的身份迷失、身份缺失和身份遗失的过程,探究剧作家如何借助这一悲剧人物的身份之“失”,书写现代社会人类面对的整体性悲剧,实现悲剧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伊库斯 戴萨特 弗洛伊德 悲剧性
下载PDF
《上帝的宠儿》中的萨利里原型分析
12
作者 张璟慧 华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5-8,共4页
1977年,彼得·谢弗创作的剧本《上帝的宠儿》讲述了奥地利宫廷乐师萨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而将其“杀害”,为世界观众呈现出一出“天才”与“庸才”之间异乐同悲的精彩戏剧。《圣经》作为研究西方文论的启蒙书和百科全书,涵... 1977年,彼得·谢弗创作的剧本《上帝的宠儿》讲述了奥地利宫廷乐师萨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而将其“杀害”,为世界观众呈现出一出“天才”与“庸才”之间异乐同悲的精彩戏剧。《圣经》作为研究西方文论的启蒙书和百科全书,涵盖了大量的神话原型素材,类型丰富,原型多元,大部分文学创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模样。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以神话、传说为着手点对作品进行解剖和评判。《上帝的宠儿》旨在探讨撒旦这一魔鬼形象是如何体现在萨利里的“黑化”过程中,揭示萨利里从上层贵族堕落为人性恶魔,打破自己的教规和信仰,沦为“庸人”的悲剧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上帝的宠儿》 原型 《圣经》
下载PDF
《上帝的宠儿》中莫扎特悲剧的空间解读
13
作者 潘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204-205,共2页
彼得·谢弗于1977年创作的剧本《上帝的宠儿》,以18世纪发生在维也纳的音乐家萨列瑞因妒谋害莫扎特的传说为蓝本,生动地将莫扎特的悲剧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此前,研究者对剧中莫扎特之死的悲剧多是从其个人性格原因及对手萨列瑞的... 彼得·谢弗于1977年创作的剧本《上帝的宠儿》,以18世纪发生在维也纳的音乐家萨列瑞因妒谋害莫扎特的传说为蓝本,生动地将莫扎特的悲剧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此前,研究者对剧中莫扎特之死的悲剧多是从其个人性格原因及对手萨列瑞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依托,从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莫扎特之死的悲剧是其受到多重空间共同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上帝的宠儿》 地理空间 心理空间 社会空间
下载PDF
目的论对译者的指导作用——以《上帝的宠儿》三个中译本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秋蕾 《海外英语》 2019年第4期53-54,共2页
20世纪70-80年代,目的论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翻译研究局限在语言层面的现象,译文的目的和功能也被引入到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内。本文选取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的三个中译本,这三个译本既包含非戏剧行业译者和戏剧从业者的翻译,也... 20世纪70-80年代,目的论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翻译研究局限在语言层面的现象,译文的目的和功能也被引入到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内。本文选取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的三个中译本,这三个译本既包含非戏剧行业译者和戏剧从业者的翻译,也包含人艺上演时剧本的翻译。研究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译者翻译的版本,当译文的目的不同,译作依旧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上帝的宠儿》 英若诚 人艺
下载PDF
间离与沉醉:论谢弗剧作《伊库斯》中的观众感受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诗焱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97,共6页
当代英国重要剧作家彼得·谢弗 (PeterShaffer ,1 92 6 - )的剧本《伊库斯》(又译为《马》)巧妙地融合了布莱希特式“史诗剧”和阿尔托式“残酷戏剧”两大戏剧流派的表现手法。本文着重论述了谢弗如何将这看似对立的两者有机地结合... 当代英国重要剧作家彼得·谢弗 (PeterShaffer ,1 92 6 - )的剧本《伊库斯》(又译为《马》)巧妙地融合了布莱希特式“史诗剧”和阿尔托式“残酷戏剧”两大戏剧流派的表现手法。本文着重论述了谢弗如何将这看似对立的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证明谢弗在创作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了观众内在感受的活动轨迹和动力状态 ,并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欣赏的既有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库斯》 英国 彼得·谢弗 艺术手法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皇家太阳猎队》与三个历史文本的参照 被引量:1
16
作者 支娜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62-169,共8页
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 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但客观上却使剧作脱离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走向了反历史的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皇家太阳猎队》 历史文本
原文传递
《上帝的宠儿》:生命意义的追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义林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3,共4页
伊格尔顿认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与法国理论的当代基督教神学有可能为人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繁荣之路。而其在曼彻斯特题为"耶稣是不是一位革命者"的演讲中认为耶稣是一位期待完美世界的革命者。伊格尔顿的言论某种意义上显示出... 伊格尔顿认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与法国理论的当代基督教神学有可能为人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繁荣之路。而其在曼彻斯特题为"耶稣是不是一位革命者"的演讲中认为耶稣是一位期待完美世界的革命者。伊格尔顿的言论某种意义上显示出其对在否定了宏大叙事的后现代理论逐步成为明日之花的新世纪,基督教神学叙事成为元叙事的可能性的思考。伊格尔顿的这一思想对理解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得·谢弗戏剧中所表现出的神秘的人与神关系的主题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从伊格尔顿对基督教神学新的阐析切入,分析彼得·谢弗代表作之一《上帝的宠儿》中所表现出的人与神的神秘关系,进而阐释谢弗戏剧中所表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基督教神学 伊格尔顿
原文传递
《上帝的宠儿》中的不可靠叙事研究
18
作者 薛雪 《新世纪剧坛》 2022年第2期20-24,共5页
《上帝的宠儿》是英国严肃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代表作,剧本取材于有关莫扎特之死的民间传闻。该剧于1979年在伦敦国家剧院首演,成为该剧院成立以来最受欢迎的剧目,次年于百老汇公演时,大受好评。随后在1984年,被改编成为电影,一举拿... 《上帝的宠儿》是英国严肃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代表作,剧本取材于有关莫扎特之死的民间传闻。该剧于1979年在伦敦国家剧院首演,成为该剧院成立以来最受欢迎的剧目,次年于百老汇公演时,大受好评。随后在1984年,被改编成为电影,一举拿下奥斯卡多项大奖。《上帝的宠儿》于1984年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是国内首次演出彼得·谢弗的作品。该剧在中国有两个版本,分别是英若诚译版和一匡译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的宠儿》 艺术剧院 彼得·谢弗 英若诚 百老汇 不可靠叙事 莫扎特 奥斯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