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善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注释《文选》之原因研究
1
作者 孙文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125-126,共2页
《文选》是我国在《诗经》、《楚辞》时代之后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本文拟从李善《文选注》文学导读与训诂专著的双重性质出发,来研究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的原因,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 《文选》是我国在《诗经》、《楚辞》时代之后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本文拟从李善《文选注》文学导读与训诂专著的双重性质出发,来研究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的原因,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文学训释传统与哲学训释传统的不同,以此展现中国训诂传统的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 《文选注》 征引式训诂体 原因
下载PDF
《周易正义》的征引式注释
2
作者 陈波先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97-100,共4页
征引式注释是《周易正义》的一大特色,学界尚未具体论述。在分析《周易正义》征引式注释的来源、目的基础上,总结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运用征引式注释的作用,对全面了解《周易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周易正义 征引式注释 孔颖达
下载PDF
论李善的训诂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卞仁海 《兰州学刊》 2005年第4期294-296,共3页
李善训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征引的注释方式。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以《文选》李善注为核心材料,就李善训诂的特色、方式、适用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善训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征引的注释方式。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以《文选》李善注为核心材料,就李善训诂的特色、方式、适用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 文选 征引式注释 训诂学
下载PDF
“释事忘义”再评价
4
作者 刘美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4,共5页
《文选》注释研究领域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即对"释事忘义"这个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持负面评价。厘清这个问题对诗文注释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的"释事忘义"其实是古人对于"征引式"为主"... 《文选》注释研究领域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即对"释事忘义"这个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持负面评价。厘清这个问题对诗文注释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的"释事忘义"其实是古人对于"征引式"为主"直解式"为辅的注释方式的批评。对于诗文注释来说,这两种注释方式各有优劣。文本类型、注释者的注释目标、读者预设、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了注释者的选择和使用。因此,用带有贬义色彩的"释事忘义"这个词一概而论地批评以"征引式"为主"直解式"为辅的注释方式,这是不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释事忘义 征引式 直解
下载PDF
《西昆酬唱集》清注本的注释方法与特色
5
作者 聂改凤 《济宁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2-17,共6页
清代周桢、王图炜在注释《西昆酬唱集》时主要采用征引式注释方法,这既符合《西昆酬唱集》的内容特点,也便于表达注者自身感受。周、王二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及清代训诂学的发展都为征引式注释提供条件。在征引文献的方式上主要为征... 清代周桢、王图炜在注释《西昆酬唱集》时主要采用征引式注释方法,这既符合《西昆酬唱集》的内容特点,也便于表达注者自身感受。周、王二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及清代训诂学的发展都为征引式注释提供条件。在征引文献的方式上主要为征引原文和征引大意两种。注本注释详细,力求引用最早的文献,并将以史释诗方法加以运用,在注释风格上形成一定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酬唱集》 清注本 征引式 以史释诗
下载PDF
近代文脉转型中的价值重构与古今之辨——试析高步瀛《举要》系列选本的文化取径
6
作者 程园 《文化与诗学》 2019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本文聚焦古文家高步瀛的《举要》系列选本,试图揭示其一方面在中西文化的两歧性中以古文为核心构造传统文化的现代学科逻辑(事权逻辑)的意识,另一方面克服近代以来文字—文章—文化的基质性古今断裂,在现代事理逻辑中重塑价值意涵,思考... 本文聚焦古文家高步瀛的《举要》系列选本,试图揭示其一方面在中西文化的两歧性中以古文为核心构造传统文化的现代学科逻辑(事权逻辑)的意识,另一方面克服近代以来文字—文章—文化的基质性古今断裂,在现代事理逻辑中重塑价值意涵,思考一种以古释古、古今相承而互生的良性转型路径的努力,并讨论其兼顾专门与普及的文教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要》 价值重构 古今之辨 征引式训注 文教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