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攀 文键 +4 位作者 赵欣 李超龙 李启铭 厉彦忠 王斯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2,共7页
通过Fluent软件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了吸附和解吸两种工况下了吸附器结构参数与吸附器性能之间的函数影响关系,并得到了它们的拟合关联式。吸附工况下压降和流动均匀度拟合关联式与原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89.4%和95.6%,解吸工况下压降和流动... 通过Fluent软件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了吸附和解吸两种工况下了吸附器结构参数与吸附器性能之间的函数影响关系,并得到了它们的拟合关联式。吸附工况下压降和流动均匀度拟合关联式与原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89.4%和95.6%,解吸工况下压降和流动均匀度拟合关联式与原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96.2%和87.4%。在结构参数变化范围内,拟合关联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 数值模拟 响应面 拟合关联式
下载PDF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传热传质过程模拟研究
2
作者 徐攀 文键 +4 位作者 彭荣梅 洪坤 李超龙 王斯民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5,共9页
为了揭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层内CO_(2)和H_(2)O竞相吸附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已有的氧化铝和分子筛的CO_(2)和H_(2)O的吸附实验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吸附层的CO_(2)和H_(2)O的二元吸附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吸附层内CO_(2... 为了揭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层内CO_(2)和H_(2)O竞相吸附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已有的氧化铝和分子筛的CO_(2)和H_(2)O的吸附实验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吸附层的CO_(2)和H_(2)O的二元吸附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吸附层内CO_(2)和H_(2)O竞相吸附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分析了流动均匀性和吸附性能的关系,同时对比了4种结构吸附器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流动均匀性是反映吸附器内流场分布的参数,与吸附性能变化规律相近,且可侧面反映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吸附剂利用率和吸附性能;向心Z型的吸附器其CO_(2)与H_(2)O穿透区域不同,其他3种结构的CO_(2)与H_(2)O穿透区域相同;向心π型的吸附器其CO_(2)穿透区域和主要吸附区域为进气侧吸附层区域,其他3种结构为与进气侧相对的吸附层区域;吸附器性能方面,离心π型的性能最好,压降相对于向心Z型降低了12.0%,吸附时间是向心Z型的2.34倍。该研究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 传热传质 吸附性能 动均匀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径向流吸附器制氧流程的参数实验研究
3
作者 施绍松 刘应书 +2 位作者 李永玲 孟宇 杨雄 《低温与特气》 CAS 2011年第6期20-25,共6页
建立一套径向流变压吸附制氧实验装置,对径向流制氧流程的吸附时间、均压时间、节流孔径等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均压时间对产品气浓度影响最大,最佳均压时间为2到3s;其次是吸附时间,最佳吸附时间7s;节流孔径对产品气浓度也有很大影响... 建立一套径向流变压吸附制氧实验装置,对径向流制氧流程的吸附时间、均压时间、节流孔径等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均压时间对产品气浓度影响最大,最佳均压时间为2到3s;其次是吸附时间,最佳吸附时间7s;节流孔径对产品气浓度也有很大影响,最佳节流子孔径为1.2 mm。装置能从空气中获取氧气浓度为93.5%的产品气,产气量0.16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流吸附器 制氧 变压吸附 程参数
下载PDF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遗传算法结构优化研究
4
作者 徐攀 洪坤 +5 位作者 文键 赵欣 李超龙 李启铭 王悠悠 王斯民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8-32,共5页
大型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压降大,流动均匀性差,运行周期短等问题。文中采用CFD技术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了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和解吸2种工况下结构参数和工作性能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综合考虑吸附工况和解吸工况,以流... 大型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压降大,流动均匀性差,运行周期短等问题。文中采用CFD技术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了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和解吸2种工况下结构参数和工作性能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综合考虑吸附工况和解吸工况,以流动均匀度最大和压降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吸附器结构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运行流量不变和吸附层填料量不减小的情况下,吸附工况下3种优化结构相对于原结构流动均匀度分别增加0.37%,0.53%和0.59%,压降分别下降49.2%,44.1%和41.5%;解吸工况下3种优化结构相对于原结构流动均匀度分别增加0.49%,0.42%和0.38%,压降分别下降40.5%,35.3%和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 响应面方法 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径向流吸附器的流动特性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史怡坤 李瑞江 +2 位作者 朱学栋 方海灿 朱子彬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6,共9页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深入了解真空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吸附器内的流动特性是吸附器设计与完善的基础。基于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功能,建立了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用径向流吸附器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深入了解真空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吸附器内的流动特性是吸附器设计与完善的基础。基于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功能,建立了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用径向流吸附器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真空变压吸附首次和第二次循环中径向流吸附器的流动特性,对比分析了吸附剂颗粒直径、流道截面积比和流道多孔板开孔率对吸附器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流道和外流道空间体积均会影响吸附器的流场分布和制氧效率,在设计径向流吸附器时需要兼顾内外流道空间体积的影响;减小吸附剂颗粒直径能改善吸附器气体分布状况,提高氧气分离浓度和回收率;增大中心流道与外流道截面积比有利于提升床层气体均布效果;中心流道和外流道多孔板开孔率减小均有利于降低床层径向速度不均匀性,中心流道多孔板开孔率的影响比外流道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流吸附器 真空变压吸附 空分制氧 数值模拟 计算体力学
原文传递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6
作者 徐攀 李山峰 +1 位作者 文键 厉彦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8,共6页
针对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缺乏合适的吸附性能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Kriging响应面,研究了操作和结构参数对吸附层流动均匀性和吸附时间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各种吸附性能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H2O的... 针对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缺乏合适的吸附性能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Kriging响应面,研究了操作和结构参数对吸附层流动均匀性和吸附时间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各种吸附性能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H2O的主要吸附区域在吸附层下侧,CO_(2)的主要吸附区域和穿透区域由吸附层下侧逐渐转移到吸附层上侧.影响流动均匀性的主要参数为中心流道直径和吸附层长度,而影响吸附时间的主要参数为分子筛层厚度和运行流量,流动均匀性不能完全反映吸附器的吸附性能.根据Kriging响应面上的数据,拟合得到了吸附时间的计算关联式,关联式拟合度为99.1%,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径向流吸附器 计算体动力学(CFD) Kriging响应面 吸附性能 拟合关联式
原文传递
空分用立式径向流双层吸附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蕾 张学军 +1 位作者 陆军亮 陈瑶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55,共5页
阐述了径向流吸附器在空分领域的应用背景,分析了双层吸附床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径向流双层吸附床数值计算模型,总结了吸附床层厚度布置对吸附性能及穿透时间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反应必须以监控出口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作为... 阐述了径向流吸附器在空分领域的应用背景,分析了双层吸附床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径向流双层吸附床数值计算模型,总结了吸附床层厚度布置对吸附性能及穿透时间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反应必须以监控出口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作为反应结束的标志;在吸附床总厚度和空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两种吸附剂的厚度比为0.3时,双层床吸附剂的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流吸附器 双层床 吸附平衡
下载PDF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esigning Optimal Shape for the Cone Used in Z-flow Type Radial Flow Adsorbers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学军 陆军亮 +2 位作者 邱利民 张小斌 王晓蕾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94-499,共6页
Nonuniform flow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usually exists in a Z-flow type radial flow adsorber,which will de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adsorbent and the switching time and may result in operating safety p... Nonuniform flow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usually exists in a Z-flow type radial flow adsorber,which will de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adsorbent and the switching time and may result in operating safety problems in cryogenic air separ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in the adsorber,a differential equation is derived through pressure drop analysis in the Z-flow type radial adsorber with a c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central pipe.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determines the ideal cross-sectional radii of the cone along the axi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oss-sectional radius of the cone should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0.3 m to zero along the axis to ensure that the process air is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the Z-flow type radial flow adsorber and the shape of the cone is a little convex.The flow distribution without the cone in the central pipe is compared under different bed porositie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differential equat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signing Z-flow type radial flow adsor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adsorber uniform distribution cryogenic air sepa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