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枯水期河道径流损耗估算及误差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袁东良 吉俊峰 赵淑饶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为实施黄河水量精细调度,建立符合实际的水量调度数学模型,需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不同区段的水流传播时间和河道径流损耗等水文资料。通过对河道径流损耗量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水量平衡计算中影响河道径流损耗量的误差源及其对计算... 为实施黄河水量精细调度,建立符合实际的水量调度数学模型,需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不同区段的水流传播时间和河道径流损耗等水文资料。通过对河道径流损耗量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水量平衡计算中影响河道径流损耗量的误差源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对各项误差源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损耗 水量平衡 误差源 水量调度 黄河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径流损耗及其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 被引量:44
2
作者 陈忠升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陈亚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8,共10页
依据塔里木河干流1957-2008年的年径流量监测数据,计算出干流年径流损耗量,利用线性回归法,对干流年径流损耗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建立影响径流损耗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权重加权法剖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趋势... 依据塔里木河干流1957-2008年的年径流量监测数据,计算出干流年径流损耗量,利用线性回归法,对干流年径流损耗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建立影响径流损耗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权重加权法剖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趋势,并探讨人为径流损耗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近50多年来,塔河干流年径流损耗量表现出递减变化趋势,但上、中、下游存在差异,上游增加显著,增速约为2.09×108m3/10a,而中、下游递减趋势显著,减速分别为1.61×108m3/10a和2.30×108m3/10a;②干流来水量与径流损耗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2=0.9996,可认为来水量减少是诱发径流损耗量减少的直接原因;③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与人为径流损耗量之间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9822,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大,人类活动对径流损耗的干扰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④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居民对物质经济的追求等社会经济活动是引起人为径流损耗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损耗 人类活动强度 干扰点 塔里木河
原文传递
石羊河中游径流损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海猛 石培基 +2 位作者 周俊菊 刘海龙 孙会慧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以石羊河中游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56-2009年的径流损耗特征,通过相对损耗率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等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损耗的显著影响拐点为1975年,明确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径流突变点,修正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根据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 以石羊河中游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56-2009年的径流损耗特征,通过相对损耗率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等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损耗的显著影响拐点为1975年,明确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径流突变点,修正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根据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方式及强度,将近50多年的径流损耗划分为4个阶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1956-2009年不同代际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径流损耗的影响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石羊河中游径流损耗的影响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显著增加;2000年之前人文因素贡献率不断增加,自然因素贡献率相应减少,且自然因素影响量与出山径流显著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导致的径流损耗贡献率持平,1995-1999年人类活动影响量达到6.33亿m3/a,上游来水量的62.31%被人类直接消耗,此时径流损耗的人文因素贡献率达最大值71.52%;之后开始逐渐降低,表明近年来石羊河中游人水系统矛盾有趋于缓和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损耗 突变点 相对损耗 影响因素 石羊河中游
原文传递
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流形成过程模拟试验
4
作者 曾庥 彭旭东 +3 位作者 戴全厚 刘婷婷 许胜兵 岑龙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10-117,共8页
岩-土界面是石漠化区露石岩面流和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裂隙流的主要路径。作为地下裂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界面流对坡面降雨径流转化、水分地下快速渗漏以及土壤侵蚀/漏失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流形... 岩-土界面是石漠化区露石岩面流和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裂隙流的主要路径。作为地下裂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界面流对坡面降雨径流转化、水分地下快速渗漏以及土壤侵蚀/漏失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流形成过程与转化机制,通过模拟典型露石岩-土界面,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露石面-土壤组成的岩-土结构单元下地表径流及地表下壤中流、岩-土界面流及非岩-土界面流的形成过程及输出特征,探究其对岩周径流形成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土界面流产流量在降雨过程中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相同条件下,有出露岩面流形成的岩-土界面流(岩面倾角45°、60°、75°)产流量远大于仅有土壤水分下渗形成的岩-土界面流(岩面倾角90°),前者是后者的4.78~16.58倍。岩面倾角是影响岩周径流形成、转化的主要因素,岩面倾角越大则岩-土界面流对水分漏失总量贡献越小,而非岩-土界面流则相反;雨强次之。然而,雨强是影响初始产流时间、稳定产流时间的主要因素,二者均随雨强增大显著减小(P<0.01);岩面倾角次之。岩-土界面的存在不仅直接形成岩-土界面流,同时对非岩-土界面流表现出较强的补给效应,约有一半的岩-土界面流最终以非岩-土界面流的形式流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区产流过程及机制的深度揭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界面流 地下裂隙流 产流过程 径流损耗 出露岩石 石漠化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