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的测试与率定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智广 曹文华 牛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4,共7页
径流小区观测技术是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的基础。研发适用于径流小区尺度的径流观测装备可有效减少人工监测的随机性,降低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通过人工模拟不同强度的产流汇水条件,对"径流泥沙含量实时测量装置"开展径流测量性... 径流小区观测技术是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的基础。研发适用于径流小区尺度的径流观测装备可有效减少人工监测的随机性,降低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通过人工模拟不同强度的产流汇水条件,对"径流泥沙含量实时测量装置"开展径流测量性能的专项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测试环境条件下的径流测量相对误差范围为-4.33%^-24.01%,稳定时长范围为55~130 s。偏相关分析发现:测量稳定时长与径流的含沙量、流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测量精度与含沙量和流量的相关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但含沙量和流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有限(α=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该装置径流量修正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使平均相对误差由修正前的11.53%降低至6.80%,平均测量数据稳定时间由修正前的96 s降低至80 s。研究分析提出,通过对上述设备增设波浪过滤消减装置、增大滤波管直径等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测量误差,提高工作稳定性。基于上述测试结果,本研究认为通过利用修正模型,测试设备的径流测量效果在测试流量范围内较为理想,即该设备在降雨强度范围为3.60~66.96 mm/h的产流工作条件下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小区观测 径流 测量精度 修正模型 偏相关分析
下载PDF
SCS模型中CN值的优化率定方法——以天山北坡云杉森林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伯騛 常顺利 张毓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76,共5页
利用SCS模型可以计算出已知CN值流域的径流量,但由于地形条件、降水特性存在差异,适用于不同流域的CN值较难获取。以乌鲁木齐河流域板房沟林场为试验区,利用2009-2014年的各类径流观测小区降水-径流量观测数据反算出CN值范围,然后以理... 利用SCS模型可以计算出已知CN值流域的径流量,但由于地形条件、降水特性存在差异,适用于不同流域的CN值较难获取。以乌鲁木齐河流域板房沟林场为试验区,利用2009-2014年的各类径流观测小区降水-径流量观测数据反算出CN值范围,然后以理论产流曲线与实测降水-产流曲线的拟合度对CN值进行优化筛选,最后以留一交叉验证法对CN值进行率定,从而得到各林分条件下径流观测小区的最优CN值。结果表明:(1)天山林区不同林分条件下的径流观测小区CN值都大于74;(2)CN值与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P<0.05)。提出了一种获取干旱区山地林区CN值的改进型方法,此方法将有助于SCS模型及CN值在我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模型 CN值 径流观测小区 云杉森林 天山
下载PDF
泥沙来源确定方法述评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振山 付慧真 +1 位作者 张红武 孙卫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8,52,共4页
对解析泥沙来源的径流小区观测法、大面积调查法、水文资料分析法和理化分析法等4类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从理化分析法发展而来的"指纹"识别技术。各种解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差别较大,缺乏详细的可信度分析;探索新... 对解析泥沙来源的径流小区观测法、大面积调查法、水文资料分析法和理化分析法等4类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从理化分析法发展而来的"指纹"识别技术。各种解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差别较大,缺乏详细的可信度分析;探索新的单一沙源解析方法以及通过多种解析方法组合来分析复杂沙源是以后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识别技术 径流小区观测 大面积调查法 水文资料分析法 理化分析法 泥沙来源
下载PDF
推广新技术 探索新办法——吉县发展林业有新招
4
作者 董忠义 张占忠 杨宝灵 《山西林业》 1996年第5期7-7,共1页
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瞩黄河中游黄土残垣沟壑区,在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实践中,他们总结推广了适合当地的抗旱造林技术和工程管理办法,使林业生产得以长足发展.截至1995(?)底统计,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33.2万亩.其中防护林82.5万亩、... 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瞩黄河中游黄土残垣沟壑区,在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实践中,他们总结推广了适合当地的抗旱造林技术和工程管理办法,使林业生产得以长足发展.截至1995(?)底统计,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33.2万亩.其中防护林82.5万亩、用材林38.73万亩、经济林11.96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31.6万立方米.全县人均林地面积15.5亩,人均本材13.8立方*.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2%提高到39.8%.吉县森林的增加显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近年来的降雨量比周围地区增加了15.1~41.5毫米、灾害性天气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187.5万亩减少到71.59万亩.森林的拦洪效益达到84.59%.通过25个径流小区观测,林地坡面侵蚀模数为裸地坡面的10.95%,流量只有1/2至1/7.林区小泉小水流量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由于森林面积的增加,为野生动物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吉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推广了抗旱造林技术;(1)坚持提前一个季度整地。以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所栽苗木好成活、生长快.整地的方式,因地制宜采用水平阶、水平沟、大鱼鳞坑,并做到以深为主,一般不低于0.3米,经济林深为1米以上.阶要平,堰要实,以保径流冲不垮,雨水不横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林业 新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 新办法 “三北”防护林体系 经济林 气候特征 径流小区观测 人均林地面积 验收报告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