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白乃庙地区徐尼乌苏组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金凤 刘正宏 +3 位作者 关庆彬 徐仲元 王兴安 朱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47-3160,共14页
本文对白乃庙地区徐尼乌苏组沉积特征、原岩建造、变质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白乃庙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本次研究采集了徐尼乌苏组中具有代表性的变质含砾粗粒杂砂岩、变质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变质... 本文对白乃庙地区徐尼乌苏组沉积特征、原岩建造、变质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白乃庙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本次研究采集了徐尼乌苏组中具有代表性的变质含砾粗粒杂砂岩、变质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变质英安质晶屑凝灰岩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0.9±1.8Ma(MSWD=0.10)和440.9±1.7Ma(MSWD=0.15),锆石Th/U比值为0.46~1.59,自形程度较好,发育有典型的岩浆锆石振荡环带结构,显示为岩浆成因锆石的特点,表明徐尼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变质含砾粗粒杂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在452.0±1.3Ma^535.0±1.0Ma之间,最高峰值年龄为490Ma左右;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则在440.1±5.7Ma^3268.9±57.7Ma之间,最小谐和年龄为440.1±5.7Ma,峰值年龄为490Ma左右,另有1.0Ga、1.6Ga、1.8Ga和2.5Ga四个明显的峰值年龄。根据研究区徐尼乌苏组岩性组合与结构构造,可将该组划分为3个不同的沉积旋回。结合白乃庙地区徐尼乌苏组测年结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原岩建造及区域岩浆岩资料,白乃庙弧后盆地沉积可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早期快速堆积阶段(452.3~440.9Ma),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低的粗碎屑岩建造,物源主要来源于白乃庙岩浆弧中的岩浆岩;中期火山喷发阶段(440.9~440.1Ma),以火山沉积作用为主,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夹有碳酸盐建造和少量碎屑岩建造,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该时期的火山活动;晚期稳定沉积阶段(<440.1Ma),形成一套细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建造,为浅海相稳定沉积,此时物源广泛,分别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基底、兴蒙造山带和白乃庙早古生代火山弧。根据徐尼乌苏组的沉积建造和火山建造特征,结合白乃庙火山弧岩浆活动特征,认为徐尼乌苏组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中,此时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尼乌苏组 早志留世 弧后盆地 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白乃庙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南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沉积相、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英杰 徐备 +2 位作者 张焱杰 杨振宁 姚仲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8-1054,共17页
研究内蒙古西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复理石建造的沉积相,揭示其普遍具有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的鲍玛序列,属于浊流沉积相。参照浊积相模式,将其归为中扇亚相,包括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中扇前缘等3种微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最年轻... 研究内蒙古西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复理石建造的沉积相,揭示其普遍具有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的鲍玛序列,属于浊流沉积相。参照浊积相模式,将其归为中扇亚相,包括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中扇前缘等3种微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437.9±2.7 Ma),推测徐尼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早中志留世。物源分析发现,徐尼乌苏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变质岩区的石英岩和火成岩区,推测分别来自其北边的早古生代岛弧带和其南边的华北板块基底。图古日格、达茂旗和白乃庙3个地区的地层建造对比表明,在南造山带东西方向约400 km范围内,广泛发育以徐尼乌苏组和塔林宫群为代表的弧后盆地,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的俯冲曾形成宽阔的沟弧盆体系,因此推测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图古日格 徐尼乌苏组 弧后盆地 物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