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得之于内”:司马相如辞赋创作构思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天道 《天府新论》 200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内 自得自在 自得于心 自言自道 司马相如 辞赋 文学创作 构思
下载PDF
司马相如“得之于心”说及其巴蜀地域文化心态特点
2
作者 李天道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同时,“得之于内”说也揭示出了巴蜀文人多任性自由,任情而作的心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内 自得自在 自得于心 任情而作
下载PDF
诗词之学,得之于心,寓之于用
3
作者 杨小萍 《文理导航》 2018年第28期6-7,共2页
收获诗词学习带来的诗意,要明确诗词学习的现实意义,善于将课本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有心想学、有心积累、有心拓展,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尝试“和诗”,兴味盎然地学习,方能收获诗歌带来的美好。
关键词 得之于 之于 和诗
下载PDF
司马相如独立自由之审美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天道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3-16,19,共5页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内 自得自在 自得于心 独立自由精神
下载PDF
司马相如文艺审美创作个性化思想初探
5
作者 李天道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6,124,共5页
司马相如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必须匠心独运,必须要“得之于内”。所谓“得之于内”,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还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是所谓“... 司马相如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必须匠心独运,必须要“得之于内”。所谓“得之于内”,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还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是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应该说,“得之于内”是司马相如提出的有关辞赋审美创作构思方面的一个命题,其内涵已经涉及到文艺审美创作个性化追求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得之于内 自得于心 匠心独运 审美个性化
下载PDF
朱熹经典解释理论中的“自得”说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海东 钟虹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8-135,共8页
朱熹"自得"的基本含义为"自然而得"、"得之于己"。所谓"自然而得",具体内涵有二:对经典意义的悟解,要经由一个循序而进、积累渐渍的过程,而非匆遽躁进、躐等欲速所能致;对经典意义的悟解,要靠... 朱熹"自得"的基本含义为"自然而得"、"得之于己"。所谓"自然而得",具体内涵有二:对经典意义的悟解,要经由一个循序而进、积累渐渍的过程,而非匆遽躁进、躐等欲速所能致;对经典意义的悟解,要靠优游涵泳、反复玩味的工夫来达成,非苦心考索、安排措置所能致。所谓"得之于己",具体内涵有三:切己体察,心有所得;真有所见,自信不疑;见理明透,心亦自定。朱熹的"自得"说,内涵丰富而深刻,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能为今人研读经典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经典解释理论 自得 自然而得 得之于
下载PDF
手性的天命:海德格尔与庄子 被引量:1
7
作者 燕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7,共9页
海德格尔以此在"上手状态"的锤子作为引子,撮举形式化的"身-居"的"世界"的关联。以上到手头来的东西为指引,不仅让"世界之为世界"由隐至显而与身,而且,由东西之所以上到手头的因缘显"此在... 海德格尔以此在"上手状态"的锤子作为引子,撮举形式化的"身-居"的"世界"的关联。以上到手头来的东西为指引,不仅让"世界之为世界"由隐至显而与身,而且,由东西之所以上到手头的因缘显"此在"之天命。古哲庄子亦以"得之于手"的身-居开放出生活的与境与天命。在庄子哲学中,身-居的天命既是天道亦是命运。东西哲学共宗身-居之宗教性的人性理解,然而,道性的身-居天命观比形式化的身-居天命观更为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手状态 得之于 身-居 天命
下载PDF
司马相如自由创新的美学精神与巴蜀地域文化心态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道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1-5,10,共6页
司马相如提出的"得之于内"说,既表述了辞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极言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文艺审美创作,它揭示了中国美学所崇尚的... 司马相如提出的"得之于内"说,既表述了辞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极言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文艺审美创作,它揭示了中国美学所崇尚的文艺审美创作自由创新的美学精神。而其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恢弘的气概和创新的美学精神又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可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之于 想出天外 独创性 创新品格
下载PDF
陆贾治道伦理及其当代启示
9
作者 徐平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31,共5页
陆贾治道伦理包括"以仁为本"的治道伦理依据、"无为为用"的治道伦理实施途径、"得之于民"的治道伦理目标。其"亦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同样亦有启今天和谐社会之构建。
关键词 陆贾 治道伦理 “仁义为本” “无为为用” 得之于民”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苏轼论诗味
10
作者 黄钢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司空图 苏轼论 反常合道 陶渊明 柳宗元 诗画一律 苏武 得之于象外 韦应物 味外之味
下载PDF
基于“理解性学习”而教--以几道初中数学题为例
11
作者 林和吉 《福建中学数学》 2021年第6期8-11,共4页
1理解本义理解是什么?不同的人站的立场不同,其背景又不同,且又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而对"理解"的理解呈多元化和层次性.在厘清他们之间的差异、整合后,笔者结合数学提出辩证的融合的数学理解观:数学的理解是"①得之于... 1理解本义理解是什么?不同的人站的立场不同,其背景又不同,且又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而对"理解"的理解呈多元化和层次性.在厘清他们之间的差异、整合后,笔者结合数学提出辩证的融合的数学理解观:数学的理解是"①得之于理,能够作出科学性解释;②得之于心,能够作出个性化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性学习 数学题 理解观 多元化 个性化 层次性 初中 得之于
下载PDF
海底印象
12
作者 马星华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27,53,共3页
我出生在祖国的北方,出国之前一直眷恋着长白山、大兴安岭,画过那里的冰、雪、人。遗憾的是出国之后原来十分熟悉的生活基地没有了,生活环境、文化气氛也变了。自己的画还怎么画,画什么?只靠原来的生活积累和速写是远远不够的,今后从哪... 我出生在祖国的北方,出国之前一直眷恋着长白山、大兴安岭,画过那里的冰、雪、人。遗憾的是出国之后原来十分熟悉的生活基地没有了,生活环境、文化气氛也变了。自己的画还怎么画,画什么?只靠原来的生活积累和速写是远远不够的,今后从哪里切入,为此徘徊、迷茫了好一阵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海底观察 海底环境 画面构成 生活基地 生活积累 生活环境 笔墨 立体银幕 得之于象外
原文传递
略说苏轼的传神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先慎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9年第3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苏轼诗 苏武 形似与神似 吴道子 画家 画马 传神论 得之于象外 略说 一点红
原文传递
三重山水,几许情怀
14
作者 林洁 谭新阳(指导)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第10期30-30,共1页
“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古往今来,山水之乐,得之于心,寓之于形,总是为人们所称道。谈起山水,我脑海最先涌现的,不是漫漫无边的长江东流水,也不是高耸入云霄的巍峨泰山,而是三重山水几许情。
关键词 耸入云霄 三重 山水之乐 得之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