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shover方法与循环往复加载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叶献国 种迅 +1 位作者 李康宁 周锡元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019-1024,共6页
在进行非对称结构的 pushover分析时 ,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加载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将有所差异 ,文章通过两个非对称结构的算例证实了这一点 ,并提出了循环往复的加载方式。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将一次循环加载过程近似看作是一次地震作用过... 在进行非对称结构的 pushover分析时 ,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加载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将有所差异 ,文章通过两个非对称结构的算例证实了这一点 ,并提出了循环往复的加载方式。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将一次循环加载过程近似看作是一次地震作用过程 ,通过地震前后结构周期的改变来建立结构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分析 结构损伤 非对称结构 PUSHOVER分析 循环往复加载分析 弹塑性地震反应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循环往复加载的pushover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侯爱波 汪梦甫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145-147,152,共4页
改进了循环往复加载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阐明了其分析结果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应用情况,首次提出应用循环往复加载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原理和方法。算例证实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循环往复加载 PUSHOVER分析 抗震性能评估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PDF
聚氨酯基隧道隔震材料往复加载性能研究
3
作者 马晨晨 王宗莹 袁钰 《技术与市场》 2024年第8期136-139,共4页
聚氨酯基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隧道隔震材料,为了探究其性能,根据受力特点,设计循环往复加载试验。将试验材料分为A、B、C共3类,其基础材料均为聚氨酯、水泥、石英砂和骨料,A类材料逐级增加骨料的掺量,B类材料逐级改变炭黑的掺量,C类材料... 聚氨酯基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隧道隔震材料,为了探究其性能,根据受力特点,设计循环往复加载试验。将试验材料分为A、B、C共3类,其基础材料均为聚氨酯、水泥、石英砂和骨料,A类材料逐级增加骨料的掺量,B类材料逐级改变炭黑的掺量,C类材料逐级增加聚乙烯醇纤维的掺量。结果显示:3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当聚乙烯醇纤维的掺量为0.4%时,材料的等效阻尼比、滞回能耗和屈服力达到最大值,隔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基 隧道隔震 配比设计 循环往复加载试验 性能分析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桥墩剪切破坏滞回性能模拟研究
4
作者 赵翔宇 杨晨辉 《北方交通》 2024年第5期9-13,共5页
文章以具有明显剪切及弯剪破坏特征的墩柱试件为研究案例,建立3种剪切模型对应的试件模型,通过循环往复加载,对比分析了各试件在3种模型模拟下的滞回特性。研究结果表明:Elwood模型虽然基于大量的悬臂墩试验建立,但在模拟双柱墩上仍有... 文章以具有明显剪切及弯剪破坏特征的墩柱试件为研究案例,建立3种剪切模型对应的试件模型,通过循环往复加载,对比分析了各试件在3种模型模拟下的滞回特性。研究结果表明:Elwood模型虽然基于大量的悬臂墩试验建立,但在模拟双柱墩上仍有待改进;LeBorgne模型在模拟双柱式桥墩时较合理;改进的IMK模型参数定义较为灵活,但参数设置主观性较强,且由于采用弹性梁单元模拟,不能合理地反映塑性沿墩柱长度方向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剪切破坏模拟 循环往复加载 桥梁抗震
下载PDF
平面不对称结构的Pushover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刁现伟 董冰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9-11,共3页
用Pushover方法对平面不对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分析,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从两个相反方向加载对该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得到的结果存在差异,本文用实例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平面不对称 PUSHOVER分析 抗震性能 循环往复加载
下载PDF
两次地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杜云霞 公茂盛 谢礼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3,共9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在两次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给出了一种考虑两次地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动力时程分析,得到第一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并将其作为目标位移;然后采用静力往复加载方式对结构加载到该目标位...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在两次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给出了一种考虑两次地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动力时程分析,得到第一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并将其作为目标位移;然后采用静力往复加载方式对结构加载到该目标位移并卸载到零,然后反向加载到结构能力极限(即结构倒塌时的顶点位移),并对反向加载曲线进行坐标变换作为结构经历一次地震后的能力曲线,用此能力曲线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得到结构经历两次地震后的损伤状态与抗震能力。利用所提方法对某3层典型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其在两次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曲线与损伤状态。结果表明:连续两次地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损伤累积效应明显,与单次地震作用相比,其损伤水平提高较大,对本文结构来说提高约30%。因此,目前仅考虑单次地震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不完备和不安全的,建议在设计时提高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该文方法、结果与结论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分析等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时程分析 PUSHOVER分析 循环往复加载 累积损伤 两次地震作用
下载PDF
聚氨酯橡胶减震支座竖向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玮 苏幼坡 +2 位作者 韩流涛 王秋宇 武立伟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70-76,共7页
为减轻竖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伤害,提出了竖向减隔震装置——聚氨酯橡胶减震支座。针对不同构造的聚氨酯减震支座进行轴向单调加载试验和循环往复荷载试验,分析其抗压强度、承载力和竖向刚度;采用现有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值与试... 为减轻竖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伤害,提出了竖向减隔震装置——聚氨酯橡胶减震支座。针对不同构造的聚氨酯减震支座进行轴向单调加载试验和循环往复荷载试验,分析其抗压强度、承载力和竖向刚度;采用现有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竖向刚度拟合公式。结果表明:聚氨酯橡胶减震支座抗压强度受第一形状系数和第二形状系数影响较大,受橡胶层层数影响较小;同时支座承载力试验结果与现有公式计算值较为吻合,竖向刚度试验结果与计算值存在明显误差,最大相差2.33倍,而其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拟合效果良好;聚氨酯橡胶减震支座具有良好的竖向性能,能够满足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实际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橡胶支座 轴向单调试验 循环往复加载试验 形状系数 竖向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