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细菌群落变化
1
作者 周建淑 史策 +8 位作者 叶央芳 王春琳 母昌考 李荣华 刘海娟 吴清洋 王晓朋 周月越 陈书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目的】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过程,为设计适合拟穴青蟹RAS养殖的生物过滤器提供指导。【方法】在2、5、10、20、30、40、50 d检... 【目的】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过程,为设计适合拟穴青蟹RAS养殖的生物过滤器提供指导。【方法】在2、5、10、20、30、40、50 d检测RAS养殖池的水质,采集填料生物膜和养殖池水体微生物样品,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生物膜碳循环和氮循环功能基因拷贝数。【结果与结论】氨氮(NH4+-N)、分子氨(NH3)和亚硝态氮(NO2--N)的质量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在实验结束时(50 d)积累,总有机碳(TOC)质量浓度在前10 d保持稳定,从10 d至50 d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且总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对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最大。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丰富度在10 d达到峰值,然后达到平稳状态。基于FAPROTAX的功能预测发现生物膜大多数功能主要富集在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这两方面,生物膜碳循环和氮循环绝对基因拷贝数随时间增加总体呈升高趋势。根据FEAST分析结果,除10 d以外,前20 d同一时期的水体细菌对生物膜的贡献较高,后30 d主要来源于生物膜本身前期细菌贡献,且贡献率随时间增加呈增长趋势,到后期趋于稳定。结果表明,拟穴青蟹RAS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功能主要富集在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这两方面,生物膜细菌来自本身细菌的贡献率也逐渐升高,到后期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细菌群落 功能基因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重金属积累的生物毒性及去除技术
2
作者 史曼伊 申渝 +1 位作者 傅慧敏 陈猷鹏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1,共14页
养殖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高,传统水体养殖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诞生了高产低碳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但其作为一个高密度养殖的封闭/半封闭系统对水质要求很高。循环水经处理后残余并积累的重金属污染物会给养殖系统带来安全隐患,不仅会... 养殖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高,传统水体养殖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诞生了高产低碳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但其作为一个高密度养殖的封闭/半封闭系统对水质要求很高。循环水经处理后残余并积累的重金属污染物会给养殖系统带来安全隐患,不仅会积累于水产品体内对其造成生物毒性或直接导致其中毒死亡,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在保持水产品的高产率下去除循环水中积累的重金属污染物是未来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循环积累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持续性危害和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预测了未来研究的突破方向,以期为去除水体重金属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重金属去除 生物毒性 食品安全
下载PDF
基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大口黑鲈仔稚鱼地下水养殖技术探讨
3
作者 韩志豪 谢瑞涛 +1 位作者 陈乃松 李松林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期67-69,共3页
近年来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业发展迅猛,这对苗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质、饵料及养殖管理等因素都是其苗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本文对基于循环水系统的大口黑鲈仔稚鱼地下水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并对相关技术进行总结,促进形成可复... 近年来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业发展迅猛,这对苗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质、饵料及养殖管理等因素都是其苗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本文对基于循环水系统的大口黑鲈仔稚鱼地下水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并对相关技术进行总结,促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口黑鲈仔稚鱼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养殖模式 苗种质量 循环系统 苗种培育 仔稚鱼 养殖业发展
下载PDF
一家典型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效果分析——以半滑舌鳎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国宁 田云臣 +3 位作者 胡金城 赵晴晴 隋金柱 郑杰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作为一种新型高密度养殖方式具有养殖水体环境可控、系统运行平稳、技术安全可靠、高度节水节地等优点。本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养殖半滑舌鳎为例,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养殖密度... 循环水养殖系统作为一种新型高密度养殖方式具有养殖水体环境可控、系统运行平稳、技术安全可靠、高度节水节地等优点。本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养殖半滑舌鳎为例,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养殖密度为(20~25)kg/m^(2),初始平均质量为5 g,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407 d,最终平均质量为1079 g,存活率为29.1%。通过水质检测分析,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4%;亚硝酸盐平均去除率为58%;弧菌和细菌的灭杀率为99%;pH值保持在7.0~8.5;盐度维持在18~35。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良好,适宜在沿海地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运行效果 半滑舌鳎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
5
作者 张雅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0期0009-0012,共4页
生物絮团技术,现阶段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也是因其能够借助微生物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以及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其在当前水产养殖领域饱受资源耗竭及环境压力双重压力影响的背景下,推广应用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不仅... 生物絮团技术,现阶段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也是因其能够借助微生物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以及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其在当前水产养殖领域饱受资源耗竭及环境压力双重压力影响的背景下,推广应用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提升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了养殖的成本投入,同时还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本文研究了生物絮团技术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循环水养殖系统 应用 挑战 策略
下载PDF
大口黑鲈循环水养殖系统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
6
作者 许丽双 《科学养鱼》 2024年第7期15-16,共2页
大口黑鲈苗种培育,多称“标粗”。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大口黑鲈苗种规模化培育,因其环境可控、稳定,培育苗种质量好,成为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主要模式。2023年1-5月,作者通过项目实施,组织开展了大口黑鲈培苗5批次,培育数量200多万尾,... 大口黑鲈苗种培育,多称“标粗”。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大口黑鲈苗种规模化培育,因其环境可控、稳定,培育苗种质量好,成为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主要模式。2023年1-5月,作者通过项目实施,组织开展了大口黑鲈培苗5批次,培育数量200多万尾,2023年3月18日至4月30日批次培育,200万尾水花苗培育43天,获得规格884尾/千克鱼苗102.25万尾,20日龄培苗成活率53.55%,20日龄至43日龄培苗成活率为95.47%,转料后饵料系数0.69。现将该模式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大口黑鲈苗种生产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大口黑鲈 苗种生产 苗成活率 饵料系数 苗种培育 苗种质量 规模化
下载PDF
臭氧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杀菌效果评价
7
作者 杨少森 甘松永 +7 位作者 黄锦雄 吴锦辉 张潇潇 孙梓祯 黄菲菲 宋庆国 齐暖 邹翠云 《海洋与渔业》 2024年第3期48-50,共3页
水质污染、环境破坏以及水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存在于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中,这对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阻碍了其发展步伐。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应运... 水质污染、环境破坏以及水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存在于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中,这对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阻碍了其发展步伐。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养殖污水经水处理装置净化后回用,符合绿色、生态、循环和高效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处理装置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养殖模式 长期可持续发展 质量不稳定 可持续发展的 石斑鱼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挂膜的消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傅雪军 马绍赛 +2 位作者 曲克明 周勇 徐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利用海水中的自然净化微生物挂膜,挂膜成功后,形成了很好的硝化作用,进行不同水温、进水氨氮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进水氨氮浓度,随着水温的升高,不同水温之间氨氮浓度变化差... 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利用海水中的自然净化微生物挂膜,挂膜成功后,形成了很好的硝化作用,进行不同水温、进水氨氮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进水氨氮浓度,随着水温的升高,不同水温之间氨氮浓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28℃水温时,经过生物膜120 h的净化处理,进水氨氮浓度降低到最低;随着进水氨氮浓度和HRT的增大,氨氮去除率及特殊去除率也不断的增大,但在同一进水氨氮浓度下,氨氮特殊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反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挂膜 影响因素 力停留时间
下载PDF
基于物质平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晃 陈军 +1 位作者 倪琦 徐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快速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氨氮和增加溶解氧等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采用物质平衡关系建立氨氮、溶解氧的平衡方程式,推导出系统设计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对部分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一组较贴近实际情... 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快速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氨氮和增加溶解氧等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采用物质平衡关系建立氨氮、溶解氧的平衡方程式,推导出系统设计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对部分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一组较贴近实际情况的设计参数,如:系统补水量、供氧量、循环量、循环次数、生物过滤器有效体积等。同时构建了一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以设计一套年产50 t鮰鱼(Ictalurus),养殖密度为50 kg/m3的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例,可以计算得到系统的补水量为30 m3/d,系统补水率为6%,系统供氧为11.0 kg/h,系统循环量740 m3/h,循环次数为36次/d,生物过滤器有效体积为44.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工程 设计 循环水养殖系统 物质平衡
下载PDF
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养殖效能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29
10
作者 于涛 成水平 +3 位作者 贺锋 钟非 张世羊 吴振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8-193,共6页
该文对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净化效率、养殖效果和系统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20 mm/d的水力负荷下,湿地可有效地去除循环水中的总悬浮物(去除率85%)、CODCr(去除率50%)、BOD5(去除率44%)、总氨氮... 该文对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净化效率、养殖效果和系统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20 mm/d的水力负荷下,湿地可有效地去除循环水中的总悬浮物(去除率85%)、CODCr(去除率50%)、BOD5(去除率44%)、总氨氮(去除率53%)、亚硝酸盐(去除率83%)和硝酸盐(去除率54%),能够满足养殖用水的要求,整个试验期间系统实现了零污水排放。经过5个月的养殖,成功地将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鱼苗(1.8 cm,0.08g)培育成鱼种(15.9 cm,33.9g),成活率达到92.6%。在养殖容量、病害控制、成活率以及鱼体生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建立了一个预测湿地与养殖池塘面积配比的数学模型,为实际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循环水养殖系统 力负荷 去除率常数 养殖
下载PDF
光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大西洋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仇登高 徐世宏 +4 位作者 刘鹰 宋昌斌 迟良 王顺奎 于凯松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8,共11页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A1;蓝光,A2;红光,A3)、光周期(24L︰0D,B1;12L︰12D,B2;8L︰16D,B3)和光强(0.88 W/m2,C1;4.55 W/m2,C2;8.60 W/m2,C3)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体质量(850.97±82.77)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生长和...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A1;蓝光,A2;红光,A3)、光周期(24L︰0D,B1;12L︰12D,B2;8L︰16D,B3)和光强(0.88 W/m2,C1;4.55 W/m2,C2;8.60 W/m2,C3)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体质量(850.97±82.77)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实验设A1B1C1(1)、A1B2C2(2)、A1B3C3(3)、A2B1C2(4)、A2B2C3(5)、A2B3C1(6)、A3B1C3(7)、A3B2C1(8)、A3B3C2(9)9个处理组,在相应设定条件下饲养180 d。结果表明,在光色为红光、光周期为12L︰12D和光强8.60 W/m2条件下大西洋鲑的成活率最高,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各组鱼的相对增重率和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至第120天,2、5、6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组(P<0.05);至第180天,1、2、4、7、8组鱼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6组(P<0.05),1、2、3、4、7、8、9组鱼的日增重显著高于6组(P<0.05),9组鱼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低于7组(P<0.05)。9组鱼血浆中生长激素显著高于1、2、3、4、6、7和8组(P<0.05);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和饲料系数最佳时的光照条件为:红光、12L︰12D、8.60 W/m2,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及饲料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条件下,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是:红光、12L:12D、8.60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鲑 光色 光周期 光强 生长性能 摄食 循环水养殖系统
下载PDF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4 位作者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7-415,共9页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1→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有2条属于蓝细菌门的条带特定分布于对照塘。典型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显示,DGGE图谱条带分布与理化因子密切相关。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该养殖模式有助于改善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本研究旨为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DGGE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 被引量:22
13
作者 朱建新 刘慧 +4 位作者 徐勇 陈世波 刘圣聪 张涛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启动运行前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膜预培养,使生物膜达到成熟稳定,从而保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研究了生物滤器负荷挂膜的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生物膜的快速成熟和系统的快速启动。为此,构建了6组... 循环水养殖系统启动运行前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膜预培养,使生物膜达到成熟稳定,从而保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研究了生物滤器负荷挂膜的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生物膜的快速成熟和系统的快速启动。为此,构建了6组循环水系统组成的养殖车间,建成后立即投入试验生产。试验为期120 d,养殖种类为红鳍东方鲀,初始放养平均体重(632.5±2.26)g。期间,红鳍东方鲀平均增重29.91%,养殖成活率98.7%,养殖密度由(19.34±1.89)kg/m3增加到(32.17±3.40)kg/m3,投饵率由0.2%增加到0.5%–0.7%,每日换水量由50%逐渐减至10%。结果表明,在生物膜的生长期,通过对投饵量及新水补充量的有效调节,可以把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以保证养殖鱼类的生长。生物膜在50天左右达到完全成熟,此后便可依靠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将氨氮浓度控制在0.5?1.2 mg/L、亚硝氮浓度控制在0.2?0.5 mg/L、pH值控制在6.5–7.5、COD值低于4 mg/L、细菌总数控制在800–2100 cell/ml的安全范围内。利用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在合理调控水质指标的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建成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实现生物滤器挂膜与养殖生产的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负荷挂膜 质指标 红鳍东方鲀
下载PDF
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越 马建忠 +6 位作者 郑伊诺 许凯伦 李敏 陈星星 胡园 曾国权 黄振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5-1054,共10页
通过16S rRNA基因片段高通量测序研究了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 通过16S rRNA基因片段高通量测序研究了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其中养殖塘、固液分离池、沉淀池和蛋白分离池中主要优势细菌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紫外消毒池和补氧池中则以a-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为主,而生物滤池中两者比例接近,均为优势种群。从养殖塘到补氧池细菌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升高,生物滤池中达到最高值,之后再次下降至紫外消毒池中达到最低值,补氧池中有所回升。PCoA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在紫外消毒前后其细菌群落组成有着明显的差异。水质理化指标检测表明,经过净化处理后,循环系统的养殖水溶解氧含量上升,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浓度。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pH、溶解氧和温度等指标可能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相对较大,但未发现两者间有很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与实验样本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养殖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去除工艺研究概况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宏伟 张清靖 +2 位作者 刘青 曲疆奇 贾成霞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27-532,共6页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对水产品数量的需求,而且对其质量安全有着高度的关注。为弥补捕捞量不足、满足水产品供应,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工厂化...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对水产品数量的需求,而且对其质量安全有着高度的关注。为弥补捕捞量不足、满足水产品供应,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当今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悬浮颗粒物 性状 处理工艺
下载PDF
生物絮凝反应器对中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的处理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文畅 罗国芝 +3 位作者 谭洪新 孙大川 刘冰 张世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4-191,共8页
试验设计了一种生物絮凝反应器,用作中试规模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唯一水处理装置,研究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12、6、4.5、3 h)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反应... 试验设计了一种生物絮凝反应器,用作中试规模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唯一水处理装置,研究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12、6、4.5、3 h)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可耐受最小HRT为4.5 h,当HRT降低至3 h,反应器发生不可逆的洗出现象而使试验不能继续进行。反应器絮体沉降性能一般,随着HRT的减小(12、6和4.5 h HRT),絮体体积指数(SVI-30)逐渐降低,但是始终大于150 m L/g,为丝状菌膨胀,主要的丝状细菌由TM7 genera incertae sedis逐渐演变为Haliscomenobacter和Meganema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12 h HRT反应器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反应器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在4.5 h HRT出水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0.02±0.01)、(1.70±0.06)mg/L;氨氮(total ammonium nitrogen,TAN)、总氮(total nitrogen,TN)、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solids,SS)出水质量浓度在12 h HRT时最低,分别为(0.48±0.05)、(4.47±1.00)、(14.20±8.14)mg/L,同时未造成有机污染。4.5 h HRT对RAS养殖区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最佳,TAN、NO_2^--N、NO_3^--N、SS质量浓度分别被控制在0.76、0.10、2.95、60.00 mg/L以下。反应器在不同HRT条件下均以异养细菌为主,主要通过同化作用去除TAN,好氧反硝化细菌和厌氧反硝化细菌同时是反应器的优势菌属。反应器可获得较长的稳定运行状态和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具有用作RAS核心水处理装置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其在RAS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处理 微生物 生物絮凝反应器 循环水养殖系统 力停留时间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臭氧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滨 马腾 +5 位作者 刘宝良 刘滨 洪磊 梁友 翟介明 张丽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47,共5页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 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 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 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 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群存活率由88.1%降到31.5%。由此可见臭氧添加浓度对生物膜及净化效能有重大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和分析评估,建议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臭氧添加量以控制生物滤池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于400 m V为宜,可保证循环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净化效能
下载PDF
预培养生物膜法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8
18
作者 齐巨龙 赖铭勇 +3 位作者 谭洪新 罗国芝 王茂元 田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缩短新建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时间,通过预培养生物膜的方法获得已建立完全硝化功能的2.5 m3过滤材料,将其置于新建系统的生物过滤器中进行硝化细菌接种,系统放养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L innaeus)。结... 为缩短新建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时间,通过预培养生物膜的方法获得已建立完全硝化功能的2.5 m3过滤材料,将其置于新建系统的生物过滤器中进行硝化细菌接种,系统放养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L innaeus)。结果表明:经12 d系统的硝化功能成熟,养殖池氨态氮维持在0.50 mg/L左右,亚硝态氮维持在0.10 mg/L以下,系统运行34 d,硝态氮上升至63.58 mg/L。18~48 d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养殖池出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44 mg/L,进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05 mg/L,一次性平均去除率88.64%。系统的日换水量〈1%。养殖1个月,美国红鱼成活率90.91%,养殖密度达28.65 kg/m3水体。预培养生物膜法有效缩短了海水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的时间,具有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系统运行稳定的特点,将使内陆地区开展海水鱼养殖变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培养生物膜 循环水养殖系统 硝化 美国红鱼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法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宋协法 边敏 +1 位作者 黄志涛 董登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135,共9页
为研究电化学氧化法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用于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可行性,利用有效面积为20和32cm^2两种规格的钌铱电极研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氨氮初始浓度对模拟养殖污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电流密度小于7... 为研究电化学氧化法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用于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可行性,利用有效面积为20和32cm^2两种规格的钌铱电极研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氨氮初始浓度对模拟养殖污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电流密度小于75mA/cm^2时,增加电流密度可以显著提升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实验条件下2组电极的最佳反应条件:电流密度62.5mA/cm^2、极板间距1cm、反应时间80s,氨氮初始浓度2.7mg/L。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当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大、小电极分别需要40和60s的反应时间;当亚硝酸盐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大、小电极分别需要40和80s的反应时间。在氨氮去除率达到90%时,小电极的平均反应速度为327.24mg/h,能耗为0.093kW·h/t;大电极的平均反应速度为503.82mg/h,能耗为0.114kW·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法 循环水养殖系统 氨氮 亚硝酸盐 平均反应速度 能耗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放养密度对杂交鲟仔鱼摄食行为、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任华 蓝泽桥 +3 位作者 王一明 孙宏懋 兰大华 李义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6,共5页
研究了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欧洲鳇(Huso huso)(♂)杂交仔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设置放养密度分别为0.3万尾/m3、0.7万尾/m3、1.0万尾/m3/L、1.3万尾/m3,每个密度组设... 研究了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欧洲鳇(Huso huso)(♂)杂交仔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设置放养密度分别为0.3万尾/m3、0.7万尾/m3、1.0万尾/m3/L、1.3万尾/m3,每个密度组设置3个重复,为期30 d。结果表明:杂交鲟仔鱼生长速度受放养密度影响较大,放养密度在0.3~0.7万尾/m3,杂交鲟仔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养殖放养达到0.7万尾/m3时,进一步增加放养密度,仔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高密度组(1.0~1.3万尾/m3)杂交鲟仔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仔鱼的成活率随放养密度增加而下降。综合认为,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0.7万尾/m3放养密度组杂交鲟生长效果较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循环水养殖系统 放养密度 特定生长率 成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