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市1992—2000年间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于连政 井立滨 +2 位作者 冯毅平 徐肇翊 潘国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8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定量评价沈阳市日平均气温短期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参数一般递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湿度、气压、工作日和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市1992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平均气温与居民... 目的定量评价沈阳市日平均气温短期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参数一般递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湿度、气压、工作日和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市1992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平均气温与居民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沈阳市全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低点的气温(最适日均气温)为23.4℃,其中男性最适气温为23.6℃,女性为23.2℃。日平均气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成"V"字型关系,气温变化与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较显著,而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不明显。超过23.4℃后,气温每上升1℃,全人群循环系统日均死亡率增加0.027 5/10万;气温低于23.4℃时,气温每下降1℃,全人群日均死亡率增加0.0062/10万。65岁以上人群对气温变化敏感,特别是对于高温(气温超过26.6℃),每增加1℃,日均死亡率增加1.1909/10万。65岁以下人群对于气温变化不敏感,无论气温高于或低于最适气温1℃,死亡率改变量均<0.001 1/10万。男性和女性对于气温变化的敏感程度近似。结论气温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间的"V"字型关联提示,非极温状态下的气温远离最适气温的变化也可能增加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而气温靠近最适气温的变化则可能减少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序列分析 平均气温 一般递加模型 循环系统疾病
下载PDF
南京地区人体舒适度及其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志薇 孙宏 +5 位作者 蒋薇 王式功 尚可政 王宏斌 马盼 王金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选取南京地区196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黄金分割法”计算体感温度,分析南京地区近52年舒适度特征;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逐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南京市2005—2... 选取南京地区196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黄金分割法”计算体感温度,分析南京地区近52年舒适度特征;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逐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南京市2005—2008年舒适度和体感温度特征及其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南京市热不舒适期、舒适期日数呈现上升趋势,而冷不舒适期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率为3.2d/10a;4月上旬至5月中旬和10月为舒适期;体感温度在20世纪中期之后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加率为0.3℃/10a;2005-2008年舒适度以微冷和舒适为主;死亡高峰日多出现在冷不舒适日,2008年初死亡高峰日持续时间较长,且与天气灾宵过程发生时间存在7~9d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温度 黄金分割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高峰日 舒适度
下载PDF
警惕,星期一——猝发急病和猝死
3
作者 王玉泽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0年第1期20-20,共1页
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星期一疾病发病率高,是中风和猝死的高峰日。柏林自由大学的阿恩茨博士及其同事对1987~1991年的24000多名突然死亡病例研究发现、上午10~11时是突然死亡的高峰期,周一是突然死亡的高峰日。加拿大马尼托瓦大学... 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星期一疾病发病率高,是中风和猝死的高峰日。柏林自由大学的阿恩茨博士及其同事对1987~1991年的24000多名突然死亡病例研究发现、上午10~11时是突然死亡的高峰期,周一是突然死亡的高峰日。加拿大马尼托瓦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星期一是一周中死亡数最高的一天。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脑卒中(中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脑卒中 突然死亡 心脑血管病人 休假 柏林自由大学 高峰 疾病发病率 休息 急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