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6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塌渍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云霞 李晓晖 +3 位作者 尚祥岭 王红燕 袁鑫帅 李晨郢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5-67,7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塌渍疗法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3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排除院前肺部感染,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中药塌渍疗法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3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排除院前肺部感染,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塌渍疗法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比较两组肺部感染评分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表。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塌渍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及相应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探索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塌渍疗法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肺部感染
下载PDF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其安全性的Meta分析
2
作者 俞雅婷 郭栋 +1 位作者 王丹丹 黄文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4期61-68,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式,研究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后循...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式,研究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导入至EndNote20进行筛除,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为29篇,总样本量2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或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对于对照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RR=1.14,95%CI(1.11,1.19),P<0.01],改善患者眩晕症状(MD=-9.20,95%CI[-13.19,-5.21],P<0.01),改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指标,加快峰值流速,并减少三条后循环血管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且不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药西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其不良反应均较轻,表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安全性与常规治疗相当。结论: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受限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方法学,导致检验效能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临床异质性,将来仍需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 针刺 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施盈盈 顾卫卫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3期447-454,共8页
目的 探究使用血栓通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血栓通300 mg,ivgtt,试... 目的 探究使用血栓通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血栓通300 mg,ivgtt,试验组在给予血栓通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0.6 g,ivgtt,两组均治疗15d。采用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眩晕患者问卷自评表(UCLA-DQ)、视觉性眩晕量表(VVA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眩晕症状治疗情况。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评估炎症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记录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液流速。结果 研究共纳入PCIV患者96例,每组各48例。治疗后,试验组UCLADQ、VVA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血Hcy、ET-1、hs-CRP、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但NO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天麻素较单用血栓通能显著改善PCIV患者的眩晕症状,还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眩晕症 天麻素注射液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
4
作者 霍敏中 冯锦昉 +1 位作者 方挺松 梁振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比较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患侧与健侧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的灌注参数(rCBF、rCBV、rTTP、rMTT);分析脑组织异常灌注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4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4.5~9.0 h内经溶栓治疗结果,比较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n=28)与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n=15)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rMTT、rTTP值。结果 100例疑似患者经NCCT检查发现,59例患者可见早期的低密度病灶,其余41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NCCT阳性率为59.00%。CTP检查结果发现,100例患者中9例经过CTP检查灌注正常,其余91例患者脑灌注均有异常现象,与临床症状相符,CTP检查发现阳性率为91.00%。CTA检查结果发现,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88例,无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12例。多模式CT结果: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区健侧、患侧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CBF明显较健侧低,患侧的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患侧的CBV、CBF明显较健侧低,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相比,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明显较高,rMTT、rTTP值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BF较治疗前高,rMTT、rTTP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灌注异常者中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较血流灌注正常者高(95.6%vs.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5~9 h内经溶栓治疗患者4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28例,预后不良者15例。预后良好者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者rCBF较预后不良高,rMTT、rTTP较预后不良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可早期发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异常情况,可用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多模式CT 梗死核心 缺血半暗带
下载PDF
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朱建 王缘 +1 位作者 桑穆惠 范涛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者服用熄风化痰止眩汤,悬灸组患者采用悬灸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熄风化痰止眩汤及悬灸联合治疗。各组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Berg平衡表(BB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中医症状积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60%(25/27),中药组为70.37%(19/27),悬灸组为74.07%(20/27),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BBS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而DARS评分显著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联合组BA、LVA、RVA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联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后循环血流和眩晕症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熄风化痰止眩汤 悬灸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
6
作者 郭健 常学辉 +3 位作者 刘志勇 康常园 韩博闻 何华 《中医研究》 2024年第8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疗效。方法:将106例PCIV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1次/d,口服。... 目的:观察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疗效。方法:将106例PCIV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定眩方(药物组成:黄芪、天麻、当归、党参、赤芍、川芎、桃仁、升麻、红花、陈皮、白术、菊花、柴胡、甘草片),1剂/d,水煎400 mL,早晚各空腹温服200 mL。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判定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眩晕情况、脑血流速度、血清相关因子。结果: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23%(51/53);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3.02%(44/5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残障评定量表和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评分,以及神经肽Y、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快(P<0.05或P<0.01)。结论: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缓解PCIV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脑血流速度,调节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眩晕 定眩方 脑血流速度 眩晕残障评定量表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7
作者 郭晓玲 朱会霞 李创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8期47-50,共4页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倍他司汀组(n=60)与联合治疗组(n=60)。倍他司汀组予以盐酸倍他司...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倍他司汀组(n=60)与联合治疗组(n=60)。倍他司汀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在倍他司汀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R)]、椎动脉血流量(右、左椎动脉血流量及椎动脉总血流量)、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原蛋白(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倍他司汀组(96.67%vs. 86.67%,χ^(2)=3.927,P=0.048)。治疗10 d后,2组WBV、PV及PAR降低,联合治疗组低于倍他司汀组(P<0.01);2组右、左椎动脉血流量及椎动脉总血流量升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倍他司汀组(P<0.01);2组血浆Fib水平降低,PT、APTT延长,且联合治疗组血浆Fib水平低于倍他司汀组,PT、APTT长于倍他司汀组(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倍他司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vs. 6.67%,P=1.000)。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不仅可提升疗效,还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促进椎动脉血流量恢复,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 尼莫地平 倍他司汀 椎动脉血流量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陈幸生芒针透刺联合项丛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
8
作者 王磊 陈幸生 +1 位作者 沈玥 邢怡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260-264,共5页
后循环缺血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陈幸生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入脑,其认为芒针透刺督脉可以振奋全身阳气,通督调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项丛刺”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 后循环缺血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陈幸生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入脑,其认为芒针透刺督脉可以振奋全身阳气,通督调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项丛刺”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针刺局部穴位,疏通颈部经脉,可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两种针刺疗法联合,共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项丛刺 循环缺血 眩晕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疗效、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9
作者 李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32-0135,共4页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方法 选取9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应用效果及相关指标...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方法 选取9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应用效果及相关指标。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 vs 79.2%,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评分(0.72±0.21 vs 1.43±0.40分)、平衡障碍评分(0.64±0.16 vs 1.17±0.23分)、听力障碍评分(0.59±0.17 vs 1.51±0.30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评分(0.42±0.13 vs 0.95±0.28分)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WBV(2.05±0.23 vs 3.73±0.59 mPa·s)、PV(1.21±0.26 vs 1.85±0.40 mPa·s)和Fib水平(2.08±0.25 vs 3.26±0.34 g/L)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中的SDD(110.47±9.02 vs 96.90±8.43 mg/L)、CAT水平(82.44±6.29 vs 71.36±5.75 IU/ml)高于对照组,MDA水平(4.55±0.93 vs 6.24±1.05 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汀可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倍他司汀 循环缺血性眩晕症 血液流变学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春 周佛养 +4 位作者 张玉 朱晨霞 李俊杰 张娜 金仲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后循环缺血(PCI)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后循环缺血(PCI)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将确诊PCI的42例患者纳入PCI组,将无PCI的38例患者纳入非PCI组。两组均行TCD与CAU检查。比较两组TCD检查指标[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CAU检查指标[斑块情况、内-中膜厚度(IMT)、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同时以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D检查、CAU检查及二者联合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效能。结果:PCI组PCA、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非PCI组,软斑块占比高于非PCI组,IMT、PI、RI均大于非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硬斑块占比明显低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76.19%(32/42),特异度为92.11%(35/38),Kappa值为0.677;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73.81%(31/42),特异度为89.47%(34/38),准确度为81.25%(65/80),Kappa值为0.627;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97.62%(41/42),特异度为89.47%(34/38),准确度为93.75%(75/80),Kappa值为0.874;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各单项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CI患者与非PCI患者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斑块情况、血管循环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TCD联合CAU检查运用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能有效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在诊断患者是否出现PCI中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 循环缺血
下载PDF
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症状、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11
作者 郑中花 田黎 +1 位作者 臧修明 户稼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究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a,PCI)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该院随机选取肝阳上亢型PCI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 目的探究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a,PCI)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该院随机选取肝阳上亢型PCI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平肝定眩合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肌酐(creatinine,Cr)、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变化,同时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FIB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两组血清Cr、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单行针灸治疗均对肝阳上亢型PCI具有一定的治疗疗效,然而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大脑血供以及脑细胞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 平肝定眩合剂 针灸 基底动脉血流
下载PDF
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崔秀英 杨敏 +2 位作者 白海波 张沐源 张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预后不良和良好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外周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_(...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预后不良和良好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外周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_(1)c,HbA_(1)c)等差异,总结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患者39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2.50%。预后不良组年龄和入院期间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别为(68.93±4.02)岁和(19.30±2.50)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HbA_(1)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分别为(7.28±0.92)mmol/L、(7.02±0.86)%、(330.50±65.53)μg/L、(20.22±6.43)ng/L和(248.23±44.18)ng/L,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期间最高NIHSS评分、空腹血糖、LP-PLA2、PAF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的方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95%CI:0.821~0.948),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0%和81.50%。结论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比例高,预后情况受患者年龄、入院期间最高NIHSS评分、空腹血糖、LP-PLA2、PAF的影响,同时由此构建的模型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循环缺血 老年
下载PDF
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对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眩晕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白鹤 仲婷 +1 位作者 董丽红 崔应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及对病人眩晕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肝肾阴虚型PCI性眩晕病人110例,根据随机... 目的:探讨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及对病人眩晕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肝肾阴虚型PCI性眩晕病人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随访2个月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5%与81.8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DARS评分更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更高,血清NO、CGRP水平更高,血清ET-1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发率较低(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型PCI性眩晕,能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降低治疗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后循环血供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 眩晕 肝肾阴虚型 柔肝通络汤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大鼠的影响及机制
14
作者 王超慧 赵萍 +4 位作者 王慧娟 薛靖 曹妍 霍会永 李军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528-533,560,共7页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藏红花素(60 mg/kg)组、ML385(Nrf2抑制剂,30 mg/kg)组和藏红花素(60 mg/kg)+ML385(30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锁骨下动脉构建PCIV动物模型。各组分别1次/d连续治疗1周后,通过电刺激逃避实验考察大鼠眩晕症状程度,检测前庭神经核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参数[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红细胞刚性指数(Index of rigidity of erythrocyte,IR)、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脑组织乳酸(Lactic acid,Lac)、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胞浆NF-κB p65、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素组电刺激逃避潜伏期缩短,前庭神经核血流量升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IR、HCT、ESR降低;脑组织结构疏松,神经元数量减少,空泡变性、胞核偏移、核膜边界不清等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脑组织Lac、LDH、IL-1β、IL-6、TNF-α、MDA含量降低,SOD、CAT活性升高,Nrf2、HO-1表达量升高,胞核NF-κB p65表达量和胞核NF-κB p65/胞浆NF-κB p65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385作用与藏红花素相反,ML385组眩晕症状及其他检测指标变化较模型组更加严重。ML385可明显逆转藏红花素对PCIV大鼠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血流量的改善作用及Nrf2、HO-1、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等其他指标的调控作用。结论藏红花素可改善PCIV大鼠眩晕症状和前庭神经核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NF-κB核转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素 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血流量 Nrf2/HO-1通路 NF-κB
下载PDF
基于TASL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15
作者 李小雷 单春辉 +3 位作者 赵明娟 张晖 暴云锋 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药物治疗预后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确诊AACIS... 目的探讨基于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药物治疗预后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确诊AACIS患者136例并根据其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70例)与预后不良(66例)两组。记录责任血管狭窄度、疗前选择性脑血流量(territorial cerebral blood flow,TCBF)、疗后TCBF_(10 d)、相对选择性脑血流量(relative CBF,rTCBF)以及病灶体积,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卒中分型、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等风险因素信息,将上述指标纳入统计模型。对两组间的计量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统计其单因素差异性,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联合logisi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进行诊断效能评判。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16.022)、基线NIHSS评分(Z=148.400)、卒中分型(Z=49.640)、责任血管狭窄度(Z=27.193)、TCBF_(疗前)(Z=693.000)、rTCBF(Z=18.874)及病灶体积(Z=-10.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联合分析中,年龄(OR=0.108)、基线NIHSS评分(OR=0.615)、卒中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OR=90.154)、TCBF_(疗前)(OR=4.611)及病灶体积(OR=0.138)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5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判定方法切实有效(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具有较高价值。责任血管灌注的改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药物保守治疗方法下,患者90 d预后更易受到年龄、基线NIHSS评分、卒中种类、CBF_(疗前)及病灶体积的影响,并不依赖于责任血管的灌注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药物治疗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下载PDF
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刘青松 慈玉莹 +1 位作者 迟文成 邹香妮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04-808,814,共6页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47/5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39/5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HI-S、DA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O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迅速缓解眩晕症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刘晓东 王淑楠 洪丽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52-153,157,共3页
目的:探究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氟桂... 目的:探究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氟桂利嗪治疗,联合组应用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分结果以评价患者眩晕情况、平衡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对比对照组,联合组DHI躯体、情感、功能及总分均明显降低,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卒中并发眩晕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 氟桂利嗪 循环缺血卒中 眩晕
下载PDF
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18
作者 王翊梦 鲁望 +3 位作者 杭明辉 陆云圻 张凯熠 洪燕仔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70-174,共5页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及中医证候量表评价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及中医证候量表评价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招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型)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耳穴压籽治疗)34例和对照组(针刺治疗)33例。针刺选穴为百会、风池、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针刺治疗每次20 min,1周3次,12次(4周)为1个疗程。耳穴压籽选穴:枕、皮质下、神门、脾,于每日早晨7:00至晚间7:00嘱患者对穴位进行4次按压,每3 h 1次,每个穴位匀速按压30次。治疗次数:两耳交替压籽,1周3次,12次(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分别对患者进行TCD检测以及DHI、DARS、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结果治疗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DHI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DARS积分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对DHI、DARS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治疗前明显(P<0.05),并且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改善也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峰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BA、LVA、RVA的收缩峰流速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法和针刺法均可有效加快脑血流速度、改善PCIV患者的眩晕程度,减少PCIV导致的功能障碍,且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法的疗效较单纯针刺法更为显著;该试验进行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耳穴压籽 循环缺血 眩晕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崔阳阳 孙艳雷 刘德翠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全科门诊治疗的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药物组,每组各纳入80例,西药组患者采用甲...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全科门诊治疗的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药物组,每组各纳入80例,西药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中西联合药物组采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估、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VB)和全血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动力学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和阻力系数(RI)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西联合药物组患者的DARS、DHI量表评分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分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PV、WVB和FIB水平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LVA、RVA和BA水平较西药组高,RI水平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寒战、心悸、皮疹、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为10.00%,西药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血压黏稠度,并有效调节患者脑血流动力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眩晕 血塞通 甲磺酸倍他司汀
下载PDF
天竹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管舒缩因子水平和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20
作者 李帆 周丽娟 张志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1361-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天竹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管舒缩因子水平和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 目的探讨天竹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管舒缩因子水平和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竹定眩汤辅助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管舒缩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脑神经递质[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5-HIAA)、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及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清CG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IAA、NGF、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清5-HIAA、NGF、GAB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竹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眩晕症状,调节血管舒缩因子及脑神经递质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竹定眩汤 循环缺血性眩晕 血管舒缩因子 脑神经递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