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桂月 李思锐 +3 位作者 刘颖 陈嵘祎 罗素君 林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C及CTEC数量,计算检出率,分析肿瘤组CTC/CTEC的亚类分型特征以及CTC/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外周血中CTC平均值为(6.93±8.18)个/mL,CTEC平均值为(1.60±1.03)个/mL;健康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64%,外周血中CTC平均(0.19±0.21)个/mL,CTEC平均(0.30±0.33)个/mL。肿瘤直径较大、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CTC及CTEC水平较高。肿瘤患者大细胞CTC占总数的88.46%(184/208),大细胞CTEC占总数的81.25%(39/48),且主要为≥五倍体CTC和CTEC。结论皮肤肿瘤患者CTC/CTEC检出率较高;CTC及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密切关系;皮肤肿瘤外周血中大细胞多倍体CTC和CTEC比例高于其他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皮肤肿瘤 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春霞 李柳宁 +3 位作者 柴小姝 张力文 刘柏 陈志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给予消积饮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TP方案化疗治疗,首要观察指标两组CECs的表型(CD_(146)^+)的数量变化,次要观察指标包括CD_(146)^+与CEA、CYFRA 21-1、NSE数值变化关系、CD_(146)^+与客观应答率(RECIST标准)关系、CD_(146)^+与无进展生存期关系及毒副反应。结果:全部50例随机患者参与评价。首要观察指标CD_(146)^+值治疗后试验组(0.76±0.3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2.39),具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CD_(146)^+与CEA、NSE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34(P<0.05);CD_(146)^+与CYFRA21-1未见明显相关性;CD_(146)^+与ORR无明确相关性;CD_(146)^+与PFS是负性相关,PFS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16(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结论:CD_(146)^+可作为新的一种评价中药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指导临床用药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积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
下载PDF
循环内皮细胞在狼疮性肾炎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姚根宏 刘志红 +3 位作者 陈惠萍 郑春霞 曾彩虹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24,56,共7页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循环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作用。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循环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作用。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计数CECs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肌酐、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等临床项目检查。结果:不伴血管病变组LN患者CECs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数目显著高于不伴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1)。在伴血管病变LN患者中,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患者CECs数量明显高于不伴有TMA患者(P<0.01)。结论:CECs检测不仅能反映LN患者血管病变的存在,而且还能作为判断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血管病变 循环内皮细胞 诊断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及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尚立群 赵皆 +7 位作者 王伟 肖旺 李军 李学昌 宋伟安 刘军强 文锋 岳彩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2-729,共8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和VEGF受体(VEGFR)-3表达及对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不同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组,连续给药2周。1周后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和计数循环肿瘤细胞。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的表达阳性率、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P<0.05);较高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表达阳性率和微淋巴管密度低于相应较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浓度的组别(P<0.05)。各组微淋巴管密度与VEGF-C、VEGF-D、VEGFR-3表达阳性率存在正相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各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顺铂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减少循环肿瘤细胞,作用大小与浓度有关。与顺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循环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荷瘤模型 微淋巴管密度 表达阳性率 循环肿瘤细胞
下载PDF
肺循环灌注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肖贞良 孙耕耘 钱桂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53-1054,共2页
关键词 循环灌注 血管内皮细胞 RPMVEC 大鼠
下载PDF
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及前景 被引量:4
7
作者 秦宇星 任前贵 +4 位作者 李子龙 全嘉星 沈佩锋 孙韬 王浩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5-961,共7页
背景:股骨头坏死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现存在的假说未能完全解释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但骨内微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是其病理基础是不容质疑的。鉴于微循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重要性,近期有报道指出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股骨头坏死... 背景:股骨头坏死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现存在的假说未能完全解释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但骨内微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是其病理基础是不容质疑的。鉴于微循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重要性,近期有报道指出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中有着关键作用。目的:分析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着重探讨基于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成骨,从而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前景。方法:以“股骨头坏死;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微循环障碍;骨组织工程技术;microRNAs”为中文关键词,以“Necrosis of femoral head;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Bone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MicroRNAs”为英文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得到220篇相关文献,并通过对题目、摘要和部分文献内容的阅读,排除了时效性不强、结论模糊、重复的文献,最后纳入符合标准的6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生成受损、细胞凋亡异常、血栓形成和脂肪栓塞均参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和发展。②中药、骨组织工程技术、基于转染、MicroRNAs等能够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和血管栓塞来预防和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③微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共移植物和支架与培养细胞之间的最佳比例需要进一步研究。④对于基因转染来说,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的转录调控机制还未完全研究清楚;此外,相关的临床试验较少,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骨微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障碍 骨组织工程技术 MIRNA 综述
下载PDF
内毒素对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自力 索占伟 +1 位作者 穆祥 许剑琴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6期45-48,共4页
大肠杆菌在繁殖或死亡过程中 ,所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对动物机体微循环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 ,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粘附因子、选择素、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从而引起血管内皮... 大肠杆菌在繁殖或死亡过程中 ,所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对动物机体微循环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 ,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粘附因子、选择素、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功能形态损伤和全身炎症的发生 ,为大肠杆菌病引起的感染、休克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通过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病机制的研究 ,对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循环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功能 影响因素 大肠杆菌 动物机体
下载PDF
循环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活动性的联系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樱花 位红兰 +4 位作者 隽晨霞 刘正钊 章海涛 刘志红 胡伟新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CECs)数量、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ES)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活动性的联系。方...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CECs)数量、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ES)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活动性的联系。方法:84例AAV患者,根据伯明翰评分(BVAS)评估血管炎活动性将其分为活动组(n=56,男性23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8.1±16.8岁,BVAS评分13.6±2.4分)和缓解组(n=28,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0.2±16.4岁,BVAS评分0分)。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免疫磁珠分离方法检测CECs数量,ELISA法检测血浆sTM、vWF、ES和VCAM-1水平,并分别比较三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活动组CECs、sTM、vWF和ES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血CECs、sTM、vWF和E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活动组和缓解组血浆V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缓解组比较,活动组CECs[(30±12)个/mlvs(17±5)个/ml,P<0.01]与sTM[(9.5±6.8)ng/mlvs(6.1±3.4)ng/ml,P<0.01]水平显著升高,但经血清肌酐(SCr)校正后,两组间sTM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血浆vWF和ES也无显著差异(P>0.05)。活动组sTM水平与SCr和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CECs、vWF、ES和VCAM-1水平与SCr和尿蛋白无相关性。结论:循环内皮细胞数量与血管炎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ANCA相关血管炎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下载PDF
循环内皮细胞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家义 吴立荣 +4 位作者 李伟 李屏 李莎 陈颖 肖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4-1209,共6页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分析了11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HC组);根据其病史、症状、心电图、各种生化结果 ,利用两种不同的冠心病风险评分...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分析了11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HC组);根据其病史、症状、心电图、各种生化结果 ,利用两种不同的冠心病风险评分系统评估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评价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评价所有冠心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CEC数。结果与HC组比较,ACS患者组的CEC计数明显升高,并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CEC计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高低明显相关,TIMI UA/NSTEMI、TIMI/STEMI、GRACE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64、0.61(P<0.05);CEC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度可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0(95%CI:0.84~0.94,P<0.01);CEC计数诊断ACS中度可信,AUC=0.89(95%CI:0.82~0.93,P<0.01)。结论 CEC计数的升高和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密切相关,CEC可能成为心血管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事件 心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 风险评分
下载PDF
乌司他丁不同处理方式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鹏 侯俊 +3 位作者 陈春 汤和青 柯齐斌 林雷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预处理组)、C组(后处理组、D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0例;B组予乌...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预处理组)、C组(后处理组、D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0例;B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C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CPB预充液中;D组先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后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预充液中。分别于CPB前(T_1)、升主动脉开放5 min(T_2)、CPB结束后30 min(T_3)、CPB结束后4 h(T_4)时采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D组TNF-α浓度于T_2~T_3,IL-6浓度于T_2~T_4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各组SOD血浆浓度在T_2~T_4明显升高,各组MDA血浆浓度在T_2~T_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TM浓度在T_2~T_3,B组T_4较A组明显降低;B组vWF浓度在T_2及T_4,C组在T_2~T_3,D组在T_2~T_4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D组CECs数目于T_3点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和后处理均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蛋白酶抑制剂 心肺转流术 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循环 乌司他丁
下载PDF
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在体外循环术后肺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源 杨威 +2 位作者 张小强 李斌 董啸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3388-3389,3392,共3页
目的探讨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在体外循环(CPB)术后肺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中的机制,为提出更好的CPB期间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分组,A组:大鼠行慢病毒AD-PBEFshRNA转染;B组:大鼠进行30min深低温停循环;C组:大... 目的探讨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在体外循环(CPB)术后肺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中的机制,为提出更好的CPB期间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分组,A组:大鼠行慢病毒AD-PBEFshRNA转染;B组:大鼠进行30min深低温停循环;C组:大鼠行慢病毒AD-PBEFshRNA转染后,再进行30min深低温停循环;对照组:大鼠只进行麻醉、CPB插管,不行CPB转流;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PBEF的表达情况。结果 C组的PBEF、磷酸化P38MAPK、磷酸化ERK、磷酸化MLC、磷酸化VE-cadherin、磷酸化FAK表达与A、B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EGF、MMP2、MMP9、W/D与A、B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正常,C组肺组织病理损害严重,A、B组较C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 PBEF通过MAPK/PI3K-Akt/VEGF信号转导通路来增加CPB术后肺血管内皮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 体外循环 血管内皮 通透性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与冠脉侧枝循环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延龄 杜元灏 石学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冠脉侧枝循环 生理 病理
下载PDF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秀宝 李慧 +2 位作者 刘虹 张澎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和CEPs ,其中 11例患者 (4例乳腺癌、7例淋巴瘤 )经造血干细胞动员 (常规化疗 +G CSF)。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分别为 0 378%± 0 10 3%和 0 0 5 9%± 0 0 13% ,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造血干细胞动员后患者外周血CECs和CEPs升高。结论 :G 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同时 ,对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亦有动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动员 肿瘤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晓艳 徐艳丽 +1 位作者 牛安林 张彦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MCP-1及VE-cadherin水平,采用颗粒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ys C)及尿酸(UA)水平。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n=43)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102),根据患者梗死病灶分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n=35)和非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n=110),根据MCP-1和VE-cadherin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又分为高MCP-1组(MCP-1≥315. 9 ng·L-1,n=72)、低MCP-1组(MCP-1 <315. 9 ng·L-1,n=73)和高VE-cadherin组(VE-cadherin≥6. 0 mg·L-1,n=72)、低VE-cadherin组(VEcadherin <6. 0 mg·L-1,n=73)。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及各亚组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或Hcy、Cys C及U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 <0. 05);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患者血清MCP-1和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P <0. 05);高MCP-1组患者血清Hcy、Cys C及UA水平均显著高于低MCP-1组(P <0. 05);高VE-cadherin组患者血清Hcy、Cys C及UA水平均显著高于低VE-cadherin组(P <0. 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CP-1和VE-cadherin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MCP-1和VE-cadherin水平可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 循环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循环内皮祖细胞数和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少奎 杨桂美 +3 位作者 王筱梅 初楠 洪军 王翠荣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兔心肌梗死模型中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耳白兔心肌梗死模型后,动物随机分成生理盐水[5 mg/(k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5 mg/(kg.d)]和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 目的:观察兔心肌梗死模型中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耳白兔心肌梗死模型后,动物随机分成生理盐水[5 mg/(k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5 mg/(kg.d)]和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组[20 mg/(kg.d)],灌胃给药8周。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内皮祖细胞培养1周后,鉴定FITC-UEA-Ⅰ和Di1-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以羊抗兔CD31抗体对心肌微血管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心肌新生的微血管数,取血管数平均值为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和强化剂量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明显增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高倍视野中对照组、强化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内皮祖细胞数分别为(211.17±18.65)、(240.29±44.37)和(321.44±30.27)个(P<0.05),强化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心肌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和强化剂量组明显升高,高倍视野中3组微血管数分别为(16.78±3.50)、(11.17±2.64)和(12.86±3.72)(P<0.05)。强化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增加心肌梗死后兔外周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促进缺血坏死心肌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作用可能独立于其降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循环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生理性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外周循环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启民 乔惠萍 +3 位作者 穆永旭 闫瑞强 何俊峰 胡晓燕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循环肿瘤细胞( CTC)数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3年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T...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循环肿瘤细胞( CTC)数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3年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TACE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30天CTC数量和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 TACE术前1天和术后1天、3天、30天的CTC阳性率分别为84.0%和66.0%、58.0%、78.0%,CTC检测数量分别为(2.38±1.65)个、(1.24±1.06)个、(0.86±0.83)个、(2.10±1.63)个,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30天的VEGF浓度分别为(304.98±33.94) pg/ml、(262.93±28.22) pg/ml、(258.40±27.55) pg/ml、(283.08±37.19) pg/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CTC数量及VEGF浓度在术后30天与术后3天两时段的差值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呈线性正相关( r=0.710,P<0.05)。结论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1∽3天内可以有效减少血液VEGF浓度并阻止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外周循环肿瘤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丙泊酚对止血带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丽艳 贺志飚 +2 位作者 阮文燕 徐军美 陈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术前(缺血前T0)、放气后30min(T1)、60min(T2)、90min(T3)、术后1d(T4)五个时点抽股静脉血测定血浆CEC和vWF含量。结果两组血浆CEC和vWF含量在T1~T4时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两组T1~T4血浆CEC和vW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减少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CEC和vWF的含量,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伟哲 李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621-1626,共6页
新近发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这对传统认为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被动的血管通道开放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提示在门静脉高压动物中VEGF/VEGF-R2 通路促进了门静脉系统侧... 新近发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这对传统认为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被动的血管通道开放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提示在门静脉高压动物中VEGF/VEGF-R2 通路促进了门静脉系统侧支血管和高动力循环的形成.从而证实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形成不仅归咎于连接门体静脉系统的分支血管, 而且是VEGF依赖的血管生成结果.现就近来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侧支循环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杜爱玲 姚荣国 孙金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反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病侧支循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无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A组)、17例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VEGF浓度。结果:B组血清VEGF水... 目的:探讨血管内反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病侧支循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无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A组)、17例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VEGF浓度。结果:B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VEGF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VEGF可能参与了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VEGF 冠心病患者 血清 对照组 正常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升高 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