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高温循环衰减机理研究及应用
1
作者 王长伟 吴沛佳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176-179,共4页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的优点,被认为是有希望的下一代磷酸盐系材料;探索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高温循环容量加速衰减机理,有利于为开发高温循环性能更优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指明方向。本文深入研究磷酸锰铁锂/石墨的软...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的优点,被认为是有希望的下一代磷酸盐系材料;探索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高温循环容量加速衰减机理,有利于为开发高温循环性能更优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指明方向。本文深入研究磷酸锰铁锂/石墨的软包电池,探索其在高温45℃下循环衰减加速的原因。研究表明高温循环衰减机理主要来自于正极材料中锰的价态变化造成的溶出以及材料结构衰变,进而导致极化加剧、电性能衰减。同时也指出了改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高温循环性能的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锰铁锂 正极材料 高温循环衰减 软包电池 锰溶出 改善
下载PDF
LiCoO_(2)-SiO/石墨锂离子电池循环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江 孟繁慧 +2 位作者 朱莎 甄会娟 黄铃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研究了LiCoO_(2)正极和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LiCoO_(2)-SiO/石墨)软包锂离子电池体系(LIBs)循环衰减机理,通过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EIS)、增量容量分析(ICA)、正负极形貌等分析了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完全嵌锂状... 研究了LiCoO_(2)正极和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LiCoO_(2)-SiO/石墨)软包锂离子电池体系(LIBs)循环衰减机理,通过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EIS)、增量容量分析(ICA)、正负极形貌等分析了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完全嵌锂状态下的体积膨胀不仅会导致SiO负极的颗粒破碎,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加剧,其膨胀应力还会造成电极的导电网络和粘结剂网络的破损,从而导致正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降低,降低SiO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此外,SiO负极的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高,与石墨材料复合使用时,容易造成电池正极的过充和放电容量损失,正极过充会加剧正极材料结构破裂。而随着循环的进行,过充程度和放电容量损失会愈发严重,加速电池循环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CoO_(2) SiO负极 石墨 膨胀 循环衰减机理
下载PDF
严重循环衰减与动静脉血酸碱差异
3
作者 李铁罗 徐道妙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酸碱失衡是病人常见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常以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晚近发现严重循环衰减时动静脉血酸碱差异增大。本文就正常生理和严重循环衰减时,动静脉血酸碱差异及其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关键词 循环衰减 血酸碱差异
下载PDF
基于原位参比的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循环衰减机制
4
作者 宋缙华 张兴浩 +4 位作者 丰震河 程广玉 顾洪汇 顾海涛 王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9-1065,共7页
为了研究氧化亚硅和石墨在复合应用时的循环衰减机制,本工作通过在循环过程中增加小电流可逆容量标定,消除了电压极化对衰减行为的影响。通过在软包装电池内部预先埋入参比电极,对比不同循环次数时正极和负极的电化学特征变化,利用负极... 为了研究氧化亚硅和石墨在复合应用时的循环衰减机制,本工作通过在循环过程中增加小电流可逆容量标定,消除了电压极化对衰减行为的影响。通过在软包装电池内部预先埋入参比电极,对比不同循环次数时正极和负极的电化学特征变化,利用负极微分曲线解析氧化亚硅和石墨的去锂化容量演变过程和衰减程度。同时,结合交流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元素能谱(EDS)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等测试。结果表明,造成电池循环衰减的主要原因是活性锂损失和氧化亚硅衰减,两者造成的容量损失分别为0.45 Ah和0.36 Ah。负极衰减速率明显快于正极,循环600次后,负极中石墨和氧化亚硅的衰减程度分别为2.2%和30.3%。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界面阻抗,所有动力学阻抗参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拆解电池发现,循环后负极发生了严重的体积膨胀和副反应,导致锂损失在负极并失活,引起界面阻抗的增长和电池容量的衰减。本研究可以无损定量识别氧化亚硅和石墨在循环过程中的衰减程度,为含硅复合负极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硅 参比电极 循环衰减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正弦衰减荷载下锚杆支护粘结体塑性演化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向东 苏伟林 张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9-803,共5页
针对锚杆与围岩之间的粘结单元,给出特定的正弦衰减循环荷载函数,引入损伤变量,推导出粘结单元累积塑性切应变随荷载循环次数的演化模型.在锚杆端部施加正弦衰减荷载,通过测量锚杆轴向不同深度轴向应力,计算粘结部位平均剪应力分布情况... 针对锚杆与围岩之间的粘结单元,给出特定的正弦衰减循环荷载函数,引入损伤变量,推导出粘结单元累积塑性切应变随荷载循环次数的演化模型.在锚杆端部施加正弦衰减荷载,通过测量锚杆轴向不同深度轴向应力,计算粘结部位平均剪应力分布情况,并以此计算锚杆端部位移随荷载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拟合出粘结体累积塑性演化模型中的具体参数.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多个荷载周期下的锚杆位移值,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正弦衰减循环荷载下粘结体累积塑性切应变由初始荷载和振幅荷载累加产生,且加载频率只影响初始荷载产生的应变部分,试验结果拟合出的理论表达式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粘结体切向累积塑性应变随循环次数先快后慢最终急剧增加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支护 正弦衰减循环荷载 粘结体单元 塑性演化模型 试验拟合
下载PDF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不同温度循环容量衰减研究
6
作者 郑建明 《电源技术》 202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以石墨||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5、45、60、70和80℃下充放电循环测试,计算电池循环容量衰减速率数据。利用Arrhenius公式,推导计算不同温度下铁锂电池活化能。采用微分容量(dQ/dV)曲线做容量损失分析;结合扫描电子显微... 以石墨||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5、45、60、70和80℃下充放电循环测试,计算电池循环容量衰减速率数据。利用Arrhenius公式,推导计算不同温度下铁锂电池活化能。采用微分容量(dQ/dV)曲线做容量损失分析;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ICP)、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数据,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60℃进行循环测试时,石墨负极界面SEI膜生长加速、正负极活性材料微观结构破裂、过渡金属离子出现溶出/沉淀现象,导致电池性能恶化,容量加速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储能 磷酸铁锂 循环容量衰减 加速老化 寿命预测
下载PDF
锰酸锂电池中水分及产气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宁宁 安富强 +1 位作者 杨道均 赖林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37,共3页
考察了不同比表面积、pH值等物性参数的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吸水特性影响,发现低比表面和低pH值的锰酸锂吸水性最弱。采用相同正极,不同水分含量的负极组装成5 Ah动力电池,随着内部水分含量的增大,电池55℃高温的衰减速率加大,而且水分高... 考察了不同比表面积、pH值等物性参数的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吸水特性影响,发现低比表面和低pH值的锰酸锂吸水性最弱。采用相同正极,不同水分含量的负极组装成5 Ah动力电池,随着内部水分含量的增大,电池55℃高温的衰减速率加大,而且水分高的电池出现严重的内部产气现象,重点对电池产生气体进行了分析,得到气体主要来自于电解液中的EC分解及DMC和EMC溶剂的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电池 水分 循环衰减 气体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容量的预测建模及其仿真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欣然 户龙辉 +1 位作者 吕超贤 胡京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33-1740,1746,共9页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越性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和电网储能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准确预测电池容量变化,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SoH)和荷电状态(SoC)对电池的安全使用、延长寿命及性能的充分发挥有关键的作用。锂电池容量变化主要由静态的存储容量...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越性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和电网储能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准确预测电池容量变化,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SoH)和荷电状态(SoC)对电池的安全使用、延长寿命及性能的充分发挥有关键的作用。锂电池容量变化主要由静态的存储容量衰减、动态的循环容量衰减和运行中的电流效应(电流倍率效应和恢复效应)三方面共同决定。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利用综合测辨的方法分别对上述三方面容量变化进行研究,建立容量预测模型,系统地提出了锂电池容量建模理论及实验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电流倍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实验辨识参数,从容量的角度给出锂电池SoH和SoC的计算方法。在Matlab/simulink建立模型,通过对比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的锂电池容量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和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容量预测 存储容量衰减 循环容量衰减 电流效应动态变化 仿真建模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研究进展浅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大为 李东江 +1 位作者 李军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5-362,共8页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电化学能源储存设备,其性能的评估与监测对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是评估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相关文献依据电化学反应、离子扩散及电迁移过程建立的原始物理模型,利用引...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电化学能源储存设备,其性能的评估与监测对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是评估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相关文献依据电化学反应、离子扩散及电迁移过程建立的原始物理模型,利用引入电极副反应、两相反应、应力和能量等因素,进一步发展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较详细地说明了这些模型的电池充放电过程、锂离子浓度分布、电流分布、电极材料荷电状态、应力及循环容量衰减等因素在模拟电池实际运行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数学处理和简化,比较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反应模型 循环容量衰减 应力模型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劼 郑建明 +2 位作者 郭晓健 龚正良 杨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11-1314,共4页
以过渡金属乙酸盐和氢氧化锂为原料,应用共沉淀或流变相预处理高温烧结法优化并制备出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技术(XRD)及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综合热分析(TG—DSC)表征结果和电化学测... 以过渡金属乙酸盐和氢氧化锂为原料,应用共沉淀或流变相预处理高温烧结法优化并制备出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技术(XRD)及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综合热分析(TG—DSC)表征结果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单一层状结构,颗粒大小均匀,热稳定性好,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08.7mA·h/g(2.0—4.6V,0.1C),电化学性能优异.非原位(ex situ)XRD测定结果表明,材料充至高电位下发生的不可逆相变造成了材料的循环容量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4Co0.2Mn0.4O2 热稳定性 循环容量衰减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cyclic fading mechanism of LiNi_(0.5) Mn_(0.5) O_2 electrode in LiNO_3 electrolyte
11
作者 王海燕 何菡娜 +2 位作者 周南 金冠华 唐有根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415-422,共8页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layered LiNi0.5Mn0.5O2 in LiNO3 aqueous solution and its cyclic fading mechanism in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investigated. CV results show that LiNi0.5Mn0.5O2 has good el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layered LiNi0.5Mn0.5O2 in LiNO3 aqueous solution and its cyclic fading mechanism in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investigated. CV results show that LiNi0.5Mn0.5O2 has good electrochemical reversible behaviors in 5 mol/L LiNO3 solution. Meanwhile, the electrode in 5 mol/L LiNO3 with pH value of 12 demonstrates the best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Based on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sults, it is proposed that suppressed charge-transfer resistance is the major reason, which is probably ascribed to the more stable electrode surface and less structur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cyclic fading mechanism cyclic voltammetry LiNO3 solution
下载PDF
以磷酸锰铁锂为正极的软包电池失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欣 《化工时刊》 CAS 2020年第10期5-9,44,共6页
磷酸锰铁锂是通过在磷酸锰锂中进行铁掺杂的方式,构建的LiFexMn1-xPO4固溶体,与磷酸铁锂同为橄榄石结构,结构稳定,且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高,是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正极材料。本文以磷酸锰铁锂为正极制备了软包电池,该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相... 磷酸锰铁锂是通过在磷酸锰锂中进行铁掺杂的方式,构建的LiFexMn1-xPO4固溶体,与磷酸铁锂同为橄榄石结构,结构稳定,且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高,是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正极材料。本文以磷酸锰铁锂为正极制备了软包电池,该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相比于相同设计的磷酸铁锂电池,提升13%,且电池安全性能符合储能体系安全标准,是一款非常有潜力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储能电池。对循环衰减后电池的分析表明,正极材料中溶出的锰离子在负极表面沉积,导致SEI膜破坏再生,活性锂大量被消耗,同时正极生成缺锰相,锂离子脱嵌困难,电池极化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高能量密度 正极材料 磷酸锰铁锂 循环衰减
下载PDF
Mechanism for capacity fading of 18650 cylindrical lithium ion batteries 被引量:4
13
作者 Jian-liang CHENG Xin-hai LI +1 位作者 Zhi-xing WANG Hua-jun GUO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602-1607,共6页
The mechanism for capacity fading of18650lithium ion full cells under room-temperature(RT)is discussedsystematically.The capacity loss of18650cells is about12.91%after500cycles.The cells after cycles are analyzed by X... The mechanism for capacity fading of18650lithium ion full cells under room-temperature(RT)is discussedsystematically.The capacity loss of18650cells is about12.91%after500cycles.The cells after cycles are analyzed by XRD,SEM,EIS and CV.Impedance measurement shows an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cell resistance upon cycling.Moreover,it also presents anincreased charge-transfer resistance(Rct)for the cell cycled at RT.CV test shows that the reversibility of lithium ioninsertion/extraction reaction is reduced.The capacity fading for the cells cycled can be explain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peatedfilm formation over the surface of anode and the side reactions.The products of side reactions deposited on separator are able toreduce the porosity of separator.As a result,the migration resistance of lithium ion between the cathode and anode would beincreased,leading the fading of capacity and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50 lithium ion battery capacity fading cycle performance
下载PDF
水平循环荷载下砂土海床中超大直径单桩临界埋深确定方法研究
14
作者 章刘洋 朱斌 +1 位作者 孙永鑫 王路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5,134,共6页
超大直径单桩是目前海上风机最常见的基础形式,承受风压、波浪等循环荷载的耦合作用,其变形机理与传统的常规直径基桩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设计理论。在保证基桩服役性能的同时需考虑经济性,因此确定基桩的临界埋深具有... 超大直径单桩是目前海上风机最常见的基础形式,承受风压、波浪等循环荷载的耦合作用,其变形机理与传统的常规直径基桩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设计理论。在保证基桩服役性能的同时需考虑经济性,因此确定基桩的临界埋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砂土割线刚度衰减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桩土水平循环相互作用分析有限元子程序;根据福建平潭标准砂三轴循环剪切试验率定刚度衰减模型参数,进行基桩水平静力和循环变形三维数值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超重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针对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5 m直径的超大直径单桩,计算不同循环次数下的桩身变形特性,并基于不同的判断准则确定其临界埋深。最终建议以基桩泥面处侧向变形达到最小值时的埋深作为基桩临界埋深,相应的基桩临界埋深为8倍桩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直径单桩 水平循环荷载 循环衰减 临界埋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