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3 位作者 周珏 顾倩 胡孟晗 谢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和乳腺X线摄影特征分析
3
作者 陈佳儿 江森 +1 位作者 肖莹 李仰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0例行MG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受体状态。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可触及肿物;MRI共检出33个病变,1例患者为非肿块病变,24例患者为肿块样病变。肿块形状以不规则为主,边缘多不规则或毛刺样,表观扩散系数为(0.862×10–3±0.135×10–3)mm2/s;肿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或流出型为主。MG显示1例患者无异常,19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变,肿块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或毛刺状,10例患者显示肿块伴有微钙化。乳腺MRI、MG检查分别检出11例、6例淋巴结异常,最终病理显示14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24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7例。结论IMPC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多毛刺、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伴微钙化,同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对IMP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病理
下载PDF
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4
作者 陈俊 李文仿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44-546,F0003,共4页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见于小肠、膀胱、肺等器官,癌细胞排列呈癌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呈巢状、乳头状或小腺管状,癌细胞簇中心缺乏纤维血管组织等间质成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男性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
5
作者 张旭冉 张亚芬 高润芳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9期609-613,I0001,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325例患者分为纯合型微乳头状癌及微乳头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IDC)...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325例患者分为纯合型微乳头状癌及微乳头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IDC)2组进行比较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T分期为3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分期为2~3、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为无病生存(DFS)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Ki-67为DFS预后相关因素(P<0.05)。总生存(OS)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及ER阳性影响总生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N分期)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分期(N2以上)及高表达Ki-67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及淋巴结转移分期影响患者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乳头状癌 生存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孙丽梅 王健 +2 位作者 米小轶 魏敏杰 邱雪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桑椹状或(和)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主间质分离)。瘤细胞ER、PR、C-erbB-2、CD44V6阳性;Actin(sm)阴性;EMA在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阳性表达。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可在病理诊断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微乳头状癌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4 位作者 任玉波 白彬 马广贞 周莉 王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2例发生于升结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病... 目的探讨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2例发生于升结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病变长度范围5~10cm,光镜下,3例均可见局灶性高-中分化腺管状腺癌,但主要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组成,微乳头状成分位于肿瘤边缘及浸润部。免疫组化染色EMA显示特征性"外翻性"结构。随访:例1肿瘤切除后3个月肺转移,7个月后死亡;例2同时伴有腹壁转移结节;例3切除后6个月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结论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预后较差,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结肠外侵犯,形态学上应与淋巴管内癌栓、人为脱水因素及其它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微乳头状癌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月平 丁妍 +3 位作者 岳萌 李芳 马力 耿翠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10%、11%-30%、31%-50%、〉50%将患者分为4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的表达.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 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伴其他浸润性癌7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比例≤10%组为7.69%(5/65)、11%-30%组为44.62%(29/65)、31%-50%组为26.15%(17/65)、〉50%组为21.54%(14/65),4组乳腺IMP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 ER、PR和HER-2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65)、67.69%(44/65)和24.62%(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法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5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梅芳 符珈 +1 位作者 蔡木炎 吴秋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9-1170,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肿瘤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预后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浸润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金燕 杨壹羚 +1 位作者 李帅(综述) 付丽(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30-1233,1238,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各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形态病理学 基础研究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郎荣刚 郭晓静 +2 位作者 范宇 陈凌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7-519,526,共4页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乳腺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国勋 李德昌 +1 位作者 周晓武 王石林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海霞 王维娜 +3 位作者 姬文莉 岳娜 李文婷 张银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3237-324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TWIST E-CADHERIN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涛 张翔洁 +3 位作者 张阿众 曹雅静 肖岚 王瑞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36-1341,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1例结直肠IMPC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11例IMPC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1例结直肠IMPC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11例IMPC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6~83岁,中位数61岁,平均59.3岁。9例发生于直肠,2例发生于降乙结肠交界处。肿瘤最大径1.5~6.5 cm,大体形态:溃疡型6例,隆起溃疡型5例。镜检: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的比率均>90%,其中5例为纯IMPC。全部病例均检出脉管内癌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中发现肝脏转移3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2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8个月发现子宫腔癌转移、12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36个月肝脏转移;4例术后6~38个月无瘤生存;3例失访。结论结直肠IMP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高脉管侵犯率、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预后差;应与淋巴管内癌栓、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乳头状癌 浸润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韬 伊丹丹 桑剑锋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08,共4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血管腔的呈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的肿瘤。一般认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相比易早期发生淋巴结侵犯,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具体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作者综述了既往针对IMPC的多项研究,并着重对其免疫组化特性及预后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肿瘤转移 生存预后 综述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二者的病理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30例IMPC患者中,单纯IMPC占43.33%,伴有IDC及导管内癌占56.67%;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6.7%,显著高于IDC(56.4%);ER、PR、c-erbB-2、p53、Ki-67、CD44V6在IMPC和ID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80%、66.67%、53.3%、63.33%、86.67%和69.9%、56.4%、48.72%、53.85%、79.49%、94.87%,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与IDC相比,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代表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B-2、p53、Ki-67、CD44V6的表达及肿瘤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预后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